上节说到培根提出了一种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即中立观察,收集资料,总结结论。这可以说是大多数科学工作的模板。但他过于强调了科学观察的中立性,也就是观察者不能带有个人主观臆想,这样才能保证资料的普适性和科学的的单向进步性。
仔细一思考你便会发现“实验”本身就违背了绝对中立,尽管我们用尽一切办法保证客观,但实验总是有目的的,有先设理论的,你不能把所有东西扔一起搅一搅就当做实验,事实上在实验之前你对结果已经有了一个预判,有了一个猜想。这个猜想背后可能也有大量的资料基础,但归根结底,它不过是你主观臆想出的一个东西。对了算运气好,错了才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样的猜想一旦被大量实验证实,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那么在普遍意义上便算是“科学”定理。这显然违背了培根的“非主观性”。
比如说你猜“三角形内角和180度”。你在纸上画了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三角形,直角的,锐角的,钝角的,用量角器一量,哇!真的是180度耶!中大奖了,你把你的发现一发表,世人都大为震惊,纷纷跟着做起实验,结果真的是180度!于是你一下子名利双收,拿奖拿到手软,各种大学研究机构争相找你,同时“三角形内角和180度”就成了科学定理。这过程显然不符合培根的定义,按他的说法,应该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特征?”你不能假定它们的和有一个统一的度数,更不用说精确到180,这些主观的猜想都会影响你的。比如假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其实是不固定的,是在179-181之间来会震荡的,这时你的先设条件就会影响你的判断,你测各种三角形时,很可能就会以为那一度的误差是你的失误,你把他们都修正到了180度,并得出了内角和就是180度的结论。刚好你又是这方面的权威,大家都听你的,于是整个世界就都被你的主观看法欺骗了,包括你自己。这就是培根为什么强调一定要中立,但也是科学研究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人们总是主观地认为这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的法则是什么样。甚至做实验,筛选数据,也会不自觉地往自己需要的结果上凑,所以许多错误的理论才会统治人们很多年。比如“天圆地方”,比如“时间的长度是不变的”,等等。这些都是科学发展上必不可少的经历,也是科学的一部分。它们可能错得很离谱,甚至使得科技倒退,但它们至少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解释了一定的现象,所以放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就是科学。
培根的错误就在于,他太过于理想化,把科学看做一种超越“人性”的产物。他把它看太死了,认为科学只会越来越对。可事实上,科学只是人类的产物,就跟宗教艺术没有什么不同。自然才不需要什么科学,地球就这么转,它需要知道离心力向心力万有引力么?他是人类给自己的解释,用来方便自己记忆学习和应用的东西而已。人类会犯错,那么科学就同样会犯错。更进一步说,它是一种具有时效性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一定的知识背景下,某个理论是对的,但在几十上百年的发展后,人们对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那么那个理论就可能是错误的。会有更新的更完善深入的理论代替它。
当然,虽然科学的发展不是单向的,人们的观察也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但抛开这些过于美好的达不到的限定,我们得说,培根提出的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绝对是虽然笨但行之有效的方法。按着这个方法,人类会收集到越来越多的资料,会有越来越接近本质的理论,而科学的发展,也注定会给人带来新的未来或者灭亡。
最后总结升华一下~
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非科研工作者,科学是什么你并不需要知道。什么单向进步,什么主观客观。但有一点千万记住:
科学永远可以质疑,永远不是真理。
不信你在纸上画个三角形,把纸弯起来,现在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么?
(ps 下节内容预告:如果正确,客观不是科学的内涵,那么科学到底有什么特点,算命是科学么?请期待卡尔·波普尔与可否证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