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鬼谷纵横&聚散流沙古代文化人物
使秦帝业白起之势 第一部分白起身边的那些人和事之秦昭襄王、范雎(

使秦帝业白起之势 第一部分白起身边的那些人和事之秦昭襄王、范雎(

作者: 滨海泛舟2013 | 来源:发表于2017-09-15 21:45 被阅读63次

    初期执政

    秦昭襄王继位初期,潜心政事,想有一番作为。人在什么环境当中,有什么样的经历,也会形成什么样的处事方式和态度。秦昭襄王早年在燕国做人质,燕国权臣子之诱骗燕王让位,搞乱燕国的朝政,造成燕国内乱,齐国趁燕国之乱,举兵攻下燕国大部分土地。此后,燕昭王重新振作,重用人才,使燕国迅速恢复国力。这一切几乎历历在目。秦昭襄王的这些经历,似乎教会了他很多东西,但是他学的还不够。

    执政之初,由于秦王年纪尚小,秦宣太后临朝听政。但是一年之后,秦王亲政后,似乎他很急切的希望获得国君的权利。因为此时,他的身边强人太多了,一个是秦宣太后,这个女人政治手段高明,具有较广的政治势力,而大将军魏冉心狠手辣,又是秦宣太后的死党,这个政治集团的强大,笼罩了国君的权利。这给秦王带来了深重的压力。怎么突破重围,这成为秦王的心头之患。我们接着来看这位年轻的秦国国君的作为。

    甘茂的出走与向寿的上位。

    甘茂是秦武王时期重要的能臣,宜阳这个战略要地就是他打下来的。按理说他是武王遗臣,与宣太后应该没有太多交集,应该属于那种更加拥护王权的大臣。其实秦王若想壮大自己的羽翼,这些人是一定要拉拢的。

    在秦国委派樗里子和甘茂攻魏的时候,甘茂提出将武遂这个地方还给韩国,给韩国点甜头,孤立魏国。当时向寿守卫宜阳,一旦武遂归还韩国,宜阳就会吃紧。于是向寿和一直与甘茂不对付的公子奭向秦王进谗言,逼走了甘茂。这一次,秦王轻信了自己的亲戚(向寿是宣太后娘家人,而公子奭应该是秦国王室)而使一个真正的人才离开。

    但是秦王总是要扶植一个自己人的。魏冉虽然功劳大,但是他是后党,是秦王一直要防着的人,不可能用他;樗里子是秦惠文王时期的名臣,现在他已经年迈体衰,并且朝廷的争斗,已经使他失去了锐气,所以他也入不了秦王的法眼。

    而向寿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首先,向寿自由与秦王一起成长,是秦王少时玩伴,与秦王有着深厚的交情,所以他可以算是自己人。同时,他还是宣太后娘家人,任用向寿,宣太后和魏冉也说不出什么二话来。而此时,楚国也力推向寿为相,这给秦王提拔向寿增加了强有力的支持。

    本来楚国推甘茂为秦相,但是他们研究认为甘茂能力太强,在秦国任高官,对楚国不利,最终他们认为向寿是个草包,也是楚国人,推荐他为秦相似乎更加合情合理。 在选择向寿为相这件事情上,秦王的手段可谓是高明的,也可以算是年轻有为,但是他的眼光似乎出现了问题,拉拢了一个平庸之辈作为自己的政治伙伴,并未能壮大自己的势力。年轻人的眼力还不够毒辣,使秦王的这次谋略表面上看似得逞,实际上并未到达预想的目的。

    热捧与追杀孟尝君

    向寿成为秦相后,没有发挥出应起到的作用,秦王开始寻求新的人才。而这次目光放到了齐国孟尝君的身上。孟尝君善于养士,不仅他自己是个人才,他的身边也聚集了几千具有一技之长的食客。他的大名在诸侯国之间快速传播,而此刻饥渴的秦昭襄王迫不及待的希望孟尝君赴秦任相。

    秦昭襄王七年,秦王向孟尝君发起了邀请。孟尝君似乎很愿意结接受秦国这样的大国的邀请,这实际上是秦国在抬高孟尝君的身价。但是,孟尝君的门客都反对他去秦国任相。为什么会这样呢?孟尝君去秦国,拉家带口不是一件难事。但是那些食客可就不一样了,随着孟尝君去秦国,那就要远离家人、远离妻子 ,这一去也许是一年,十年,也许是一生。这次远行值得么?不值得。

    另一个选择就是离开孟尝君,另谋职业。但是向孟尝君这样的大头真的不好找,吃白食的机会哪有那么多。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劝说孟尝君不去秦国。而其中,苏秦有着另外的目的。苏秦是燕昭王派来齐国做卧底的,他的任务一是削弱齐国实力,另外一个目的是孤立齐国。一旦孟尝君去秦国任相,孟尝君自然会促成秦齐联盟,这样燕国没有复仇的机会了。于是苏秦使劲手段,终于劝说孟尝君放弃了赴秦的计划。

    秦昭襄王八年,秦王再次邀请孟尝君入秦为相。而这一次,孟尝君也终于答应了秦王的要求。这次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主要是齐国在这个时候开始谋划攻打宋国,但是做成这件事并不容易。一是宋国是块肥肉,大家都看着,谁都不好意思或者说是不敢伸手去取,二是宋国一直被秦国罩着,这个小国才能一直那么牛气。孟尝君入秦,一方面可以与秦国建立联盟关系,可以先把各国打服了,再消灭宋国,同时也可以在攻宋的过程中,使秦国不会过多干预。

    孟尝君的小算盘打的很好,这笔账也很合算。但是,有人喜来就有人忧。最不愿意可看到齐国和秦国联盟的国家可就不干了,这其中包括赵国、燕国和宋国。燕国自不必说,秦齐结盟给燕国复仇罩上了一层阴影。赵国此时也很焦虑。为什么呢?赵武灵王的国内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此时正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军事和国力。一旦齐秦联盟,秦国大军马上就会对三晋展开攻势,到时候赵国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更不用提消灭中山和林胡了。而宋国与齐国关系一直不好,宋国生怕齐秦结盟后,秦国再不照着他了。

    所以,燕国、赵国和宋国发动自己所有安插在秦国的力量开始制造谣言,诋毁孟尝君。而秦国内部也掀起了反孟运动。秦国贵族们也深恐孟尝君来到秦国执政,大力提拔自己的食客,这样整个朝堂上就都是孟尝君的人了,这些贵族的位置就会被这些外来人挤掉,权利和利益得不到保障了。秦国这些贵族当然不会就此罢休。于是从朝堂到后宫,几乎都是在说孟尝君来秦国是当卧底的,秦国就要完蛋了。

    秦王与群臣议事,大臣们如是说,秦王心想这群人嫉贤妒能。秦王宴请朋友,朋友也如是说,秦王心想,你们不了解孟尝君呀;秦王会后宫,美人愁容满面,秦王心里不禁开始打鼓。长此以往,人人都这么说,秦王开始怀疑自己了,慢慢的觉得大家讲的有道理,于是改变了主意,从邀请孟尝君转变为准备痛下杀手。

    当然,孟尝君不是普通人,他也是通过鸡鸣狗盗的帮助逃出了魔爪。但是,这次风波,秦王惹下了大祸。因为孟尝君不是一个君子,他是一个有能力、记仇的小人。孟尝君回国后,就使劲浑身解数,撺掇各国合纵攻秦。燕国、赵国、宋国的目的达到了,秦国贵族的目的达到了。

    秦王在这件事情上,其实有两点值得商榷。

    第一点,选择孟尝君做国相本事就是一个问题。孟尝君当时已经是齐国的统治阶层的佼佼者,他选择来秦国任职,一定是带着目的和意图来的。他不像秦国早先的百里奚和蹇叔以及之前的商鞅,他们都是落难或者平民来秦国做官,也是凭着自己的能力一步步登上权利顶端,这些人获得权利不易,自然会十分珍惜,而同时他们的权力都来自于国君,所以他们明白只有为国君做事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这些才是秦国的真正需要的人才。

    但是孟尝君是不一样的,来秦国能干就干,干不了就回齐国,一样做高管,所以他不会尽心尽力做事;尝君真正的利益基础在齐国,所以他的心实际上还是会偏向于齐国的,一旦齐齐秦两国交恶,孟尝君的立场是不好判断的;孟尝君的三千门客是资本也是最大的弊端。这些食客未来可能会成为秦国主要的人才储备库,一旦这些人占领了秦国的朝堂,他们的效力对象不会是秦王,而是孟尝君,这样反而会为秦国造就一个权臣。对秦国未来的发展是大大的不利。

    第二点,秦王此时的决断能力还十分幼稚,他没有形成自己清晰的思路,我要找一个 什么样的人,做一些什么样的事似乎还没有想清楚。他只是急于寻求一个足够强大的人来丰满自己的羽翼,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与笼罩在自己头上的秦宣太后和魏冉对抗。但是一个近期目标是很难具有稳固的基础的。所以秦王很容易被自己身边的人左右自己的意志。一个人的眼光和格局是需要是需要时间和经历去历练的,只有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让一个人生长的扎实。虽然秦王清楚的观察了燕国的兴衰成败,但是他没有真正的去经历那些。燕昭王的真正精髓他们没有学到。他只注重壮大自己的集团和势力,他没有看到燕昭王的隐忍和耐心。

    在他的身边,宣太后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其实,秦王的所作所为都被秦宣太后看得一清二楚。在秦王蠢蠢欲动的时候,秦宣太后没有一上来就用自己的权势去教训这个小国君,而是选择隐忍。她放手让秦王去折腾,因为她知道,秦王所作所为只会让他的处境越来越困难,威信丧失越来越多。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姜还是老的辣,当秦昭襄王闹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他却没有发觉有一张网正在向他笼罩过来。

    诱骗楚怀王

    秦昭襄王初期,多次攻打楚国,并且每次都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也许,秦王觉得这养的速度还是太慢,或者说他当王以后,听说了太多张仪曾经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让秦国占尽出过便宜的事迹,于是秦王心内小兔乱撞,巴不得找个机会,也想不动一兵一卒拿下更多的楚国土地。于是秦昭襄王八年(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创造性的给楚怀王写了一封类似家书的信件。

    他告诉楚怀王咱俩本是一家,但是你儿子杀了我的重臣,让我很没面子,所以我才发兵攻楚。最近听说你派儿子到齐国,以求齐国相助,获得暂时的安宁。我看这样吧,我也不想再打了,要不咱两个在武关见个面,吃个饭,喝点酒,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咱们还是一家子。

    楚怀王看了这封信,心内总是迟疑的,他其实早就受够了秦国人的欺骗,尤其是张仪那个家伙。而大臣昭雎、屈原和他的想法是一致的。眼看着亲王的计谋就将失效,但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使这件事情出现了转机。这个人就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公子兰。公子兰劝说老爹,不能忤逆秦国人的意思。秦国人虎狼之师,不给他们面子,咱们的日子就不会好过。况且,会盟这件事情,还没听说过哪位国君因赴会而不能归的。虽然秦国不可信,但是这点底线应该还是会有的。楚怀王可能也是被秦国打怕了,他听信了子兰的话,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子兰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是楚怀王的儿子,怎么会劝老爹去找死呢?历史上都说子兰这个人笨,没看出秦国的伎俩,而使楚怀王上了秦国的当。但是,我想可能还不是这样。为什么呢?我们先看,当时的历史背景,楚国在秦国那里已经吃了不少苦头,有武力上的,还有智商上的。尤其在张仪在秦国为相的时候,楚国人被张仪耍的一愣愣的,可以说秦国对楚国,早就没有了所谓的道德底线,估计没有楚国人再相信秦国人说话能算数这件事了。我想子兰也知道这么回事。一定有什么力量驱使子兰去么坑自己的老爹。

    我们先来插播一个人的事迹,这个人就是太子横。太子横这个人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头脑,属于脑子发热型蠢材。在秦国做人质时,一怒之下打死秦国重臣,逃之夭夭。丝毫没有一点国家意识和大局意识。此次事件,授以秦人把柄,楚国多次遭受秦国打击。楚怀王一定是很生气,才又把他派到齐国做人质,以换取齐国支持,其实这也是楚怀王在惩罚太子横,让他戴罪立功。

    但是在太子横眼中,事情可没有那么简单,蠢人有的时候比正常人想得更加复杂,但是思考的方向确是不对的。他认为自己招了那么多祸,大王已经不喜欢自己了,自己的位子有可能不保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通过非正常手段尽快坐上楚王的位置。想来太子横与弟弟子兰的关系非常好,估计他的担忧都跟子兰托盘而出了。于是兄弟两个默默的寻求一个机会。而秦国邀约楚怀王会盟就是这样一个机会。子兰诓骗老爹去到了秦国,而秦国配合地将楚怀王扣留下来。

    楚国假托楚怀王离世,到齐国请太子回国即位。经过齐王再三权衡,最后决定送太子横回从回楚国称王,这位就是楚顷襄王。楚顷襄王即位后,作为回报,马上任命子兰为令尹,于是楚国进入了更快的衰退期。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秦国。本来楚怀王骗到手,秦国可以好好地向楚国勒索一笔了。但是此时的楚怀王展示出了过人的气魄,他不受秦国人的摆布,他也厌烦了被别人不断的愚弄。对于秦国的要求,楚怀王一是搪塞,而是装傻。可就在这段时间,楚国新立了国君,秦国算来算去,算成了一场空。秦国人生气了,再次攻打了楚国。最终,楚怀王在秦国幽禁而死。

    对于这件事,秦昭襄王在谋略上稚嫩,在政治上不成熟的缺点展现的十分鲜明。

    一、在处理楚怀王这件事情上,手段显得很不成熟。我们看齐国怎么处理送太子横回楚国登君位的。楚怀王被骗,楚国就派使臣到齐国迎立太子横做国君。当时齐国也有不同声音。

    一部分人认为不能这么轻易送回去,因为这是一个机会,一个以太子为人质向楚国捞取好处的机会。要趁此机,狠宰楚国。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如果迟迟不送太子横回国,楚国就会另立国君,一方面齐国的小算盘就白打了,另一方面,好不容易有太子横这么个蠢人做楚国国君,对齐国是件好事,要是换了一个精明人做国君,对齐国未必有利。于是两派之间展开了辩论。最终,形成折中的意见,在取得一定的承诺下,送太子横回国做楚国国君。一方面可以捞点好处,另一方面,齐国和楚国能够形成暂时的联盟,振作齐国的国威。

    而秦昭襄王就没有利用好楚怀王这颗棋子。实际上,他完全可以拿楚怀王作为要挟,向楚国勒索利益。只要楚国新任国君不同意秦国的要求,秦国就以送楚怀王回国为由,威胁新任楚王。楚顷襄王是一个贪恋王位的蠢材,到时候秦国提要求,他一定会答应。但是秦昭襄王没有选择这一聪明的做法,而是继续以武力攻击楚国,并将楚怀王幽禁而亡。最终,秦国没有将一个活的楚怀王送回楚国,这是秦国大大的失算。

    二、幽禁楚怀王,使秦国的国际威信降到谷底。其实秦国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开始了连哄带骗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虽然秦国在这种政策下,确实得到了很多好处和切实的利益,但是各国与秦国之间产生芥蒂,使其他各国都仅仅是威慑与秦国的战力而屈服,但是在内心当中对秦国确实痛恨和排斥。由于这一情况存在,所以其他各国形成了合纵组织,长期与秦国对峙。但是秦国似乎并没有及时发现这一问题,到了秦昭襄王这里,他更是通过诱骗楚怀王入秦将秦国的骗子嘴脸强调了一遍。就算诱骗成功,秦国也未在楚国得到预想的好处,但是此时秦国的信义确实跌到了谷底。这时,只要有人出来组织一下,就会有人响应,攻伐秦国,但是秦国却没有帮手来支持他。秦国渐渐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三国攻秦

    孟尝君从秦国逃回齐国后,积极组织各国联合起来讨伐秦国。秦昭襄王九年,齐国、韩国、魏国三国联军开始攻打秦国,这场战争打了三年,最终攻入函谷关,秦国局势十分危急。秦昭襄王终于吃到自己酿下的苦酒。

    此时的秦王面对危机,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沉稳,他急切地征求赵武灵王派来秦国做国相的楼缓问计。按说赵王是扶立过秦昭襄王的人,危难之时,赵武灵王应该显身手呀。但是楼缓在秦国为相可不是从秦国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而是要先考虑赵国的得失。

    如果此时赵国出兵帮助秦国,首先三晋长期以来的联合关系就要就此打破,赵国将常年陷于与韩国、魏国的争斗,而齐国也厚从后方支持这两个国家,这种局势不利于赵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局面和开疆拓土局面,所以赵国必须要置身事外。于是楼缓直接把向赵国寻求帮助的路堵死,他告诉秦王这是你们秦国王室自己的家事,我不好说什么。呵呵,这哪里是一个国家的相国该说的话呀。由此也可见,这些所谓别国派来秦国做想过的大臣们没有一个是真心辅佐秦国国君的,秦国的生死存亡,在他们眼里,分毫不值。最终,秦王经过与秦国贵族商议,确定通过割让土地,获取一时的平安。

    这几乎是秦国立国以来,遭受的最大的一次危机,也是秦国第一次通过割让土地寻求和平,对秦国来讲可以说是奇耻大辱,这也是年轻的秦昭襄王自己一点一点造成的。政治上的不成熟、谋略上的幼稚,导致秦昭襄王将自己一步一步将秦国推向了危难之中。

    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没有看到秦宣太后和魏冉的身影,似乎正是他们在默默的关注着这一切,眼睁睁的看着这个小国君瞎折腾,他们手里是有一把戒尺的,他们没有早早地把它挥舞起来,而是等到那个不懂事的孩子闯下祸事,他们才会 将尺子重重打在他的屁股上,让他心服口服。

    自此以后,秦国政治格局又发生了变化,秦昭襄王退下,秦宣太后和魏冉隆重登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使秦帝业白起之势 第一部分白起身边的那些人和事之秦昭襄王、范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pe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