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知己知彼---日本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的历史|通识阅读第25期

日本文化的历史|通识阅读第25期

作者: 苏菲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7-10-02 15:54 被阅读72次

一 文化源流与古代国家

日本文化的源流。绳文化时代始于公元前8000年左右,“森林文化”指的是因为气候,地理因素,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约公元前三世纪,大陆传来农业技术,青铜器,铁器,私有制与集团间战争时代的到来。古代国家建立,古坟时代是指公元四世纪到七世纪,各地建造了大量的大规模坟墓,进入农耕时代,快速进入古代国家时代。日本历史的划分:以战国时代为分界线-战国时代到江户时代为“近文化”过程。日本人的起源,很有可能是来自于大陆的蒙古利亚人种。

古代国家的形成与日本神话。古坟是前后方圆的打大坟,分布于日本各地,仅日本有,大部分被葬者身份不明,但被后世天皇尊为自己的祖先。神分为“祭祀神”和“被祭祀神”,“祭祀神”地位更高,天皇被认为是现世的“神”,半人半神。国家的统一和家族制度,大化改新,建立了“公地公民制”,将各地豪强的私有土地和人民国有化,家庭形式:双系制-地缘比血缘更重要。律令制和氏族,引入了唐帝国的律令制,但是氏族联合联合的国家性质依然保留。奈良时代之后,表现歌者自己心情的和歌增多了。

二 佛教传入到国风文化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大约在六世纪中叶前后,可能是作为原始宗教的替代物来支撑国家《三经义疏》。以律令管理僧尼,由于僧尼可免缴赋税,因此很多人冒充之,天皇下诏建立大佛,并且以祭祀神的身份遵之,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贵族那里遭到反对。

从汉风文化到国风文化。皇统的变化和政治改革,与中国的“易姓革命”不同,天皇的继承只在同一个族系内的“天武系统”和“天智系统”中交替。祭天仪式:模仿中国祭天,但是形式简略,儒家礼法对日本的影响并不是根本性的,外来文化的传播也让日本独有的神道教文化意识开始觉醒。汉风文化与贵族文化:汉风文化成为上层贵族的追求。摄关政治和女性文学,摄关政治时代:国风繁荣,以日语创作诗歌,撰写文章变得容易了,出现了许多女性写作的文学作品,比如《源氏物语》。安抚冤魂与祭祀,平安时代,人们开始认为死人的冤魂会作祟,需要以祭祀来安抚。

三 平安时代到国民宗教的形成

平安时代的佛教。奈良佛教和平安佛教,奈良佛教是学术佛教,平安佛教让佛教知识的实践也变得重要了。最澄和天台宗,最澄:到达佛的世界性交通工具只有一种,不论是谁,只要努力学习,就能进入彻悟之境界,最澄大大简化了佛教的戒律和受戒仪式。空海和真言宗,密教,相对于最澄的理性主义,空海是现实主义者,宣扬密教,声称可通过秘密仪式来免除灾害或带来幸福,东密:真言密教,台密:天台宗密教。

镰仓佛教的创立。从古代到中世纪,武士政权的创立是日本古代和中世纪的区分点,天皇家族逐渐将权力转移给了院,通过院政制度积累财富,家族社会开始形成-十四五世纪日本社会全面“家族化”的开端。镰仓佛教的历史意义:作为实践的佛教的顶点状态,佛教与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末法思想和净土信仰:世界进入佛教时间的“末法时期”,天灾地变,令人绝望。净土宗的发起人是法然,亲鸾是始祖,念佛只是对佛的感谢,并不完全是“行”,恶人放下屠刀更值得被救赎,本觉思想:人与如来相等,人们早已得到佛的救赎,自己知道就行了。道元是禅宗在日本的代表,真理在现实,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学习佛教就是为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就是为了忘却自己,通过行动来传授如何体验的事实。日莲开创了法华宗/日莲宗,以本觉为基础,发展了“行”/重实践的宗教。

内乱期的文化。武士政权和平家物语,《平家物语》表现了衰落的平家贵族,武士的命运,在民间广为传颂,镰仓幕府成立,掌握了全国政权后,国家权力逐渐由朝廷转向幕府。内乱:镰仓幕府于1333年灭亡,南北朝时期逐渐确立,对南北朝历史的评述具有明显的儒家的道德化历史观。神信仰的道德化:对神的信仰建立了道德基础,民间神社和共同性文化:在村落或城镇,开始建立该地区共同生活中心的神社,祭神一方面是居民的守护神,一方面也是代表共同生活公共性的神,共同的,社区化的生活成为各个社区的常态。

国民宗教的成立。国民宗教是神道教和佛教为基础的普遍性宗教。葬礼佛教的意义是让所有人在死后都举行葬礼,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给死者取戒名,将死者称为“佛”,由此开始。两墓制:埋葬的地方和祭祀的地方分开。自丰臣秀吉开始,有了将正常死亡的人当作神来祭祀的风俗

四 近代文化

近代国家的成立和历史思想。从中世纪到近代,中世纪国家的特色:贵族+武士+寺庙神社的三位一体,中世纪国家政权瓦解后,村落与城镇必须自建武装来保护自己。以“役”为体系的现代国家,各地的大名纷纷独立崛起,农民交纳租税,武士服税,战国大名的各个国家逐渐被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所统一,秀吉去世后,德川家康逐渐握持天下大权。武士基本上不干预商人,农民的职业活动,城镇的自治权得以扩大。武士阶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近代西方国家体制,说明了日本前现代政治对于西方体制的适应性很好,德川幕府担心外来侵略与外来文化的影响,禁止基督教的传播,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但遭遇失败。在桃山时代,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推动统一天下事业的时代,文化特色是实用性,功能性强的事物产生美,行动性,动态与实践的美,社交性。儒家思想在庶民和武士间广为传播。

元禄文化。近代社会和佛教思想,中世纪的宗教力量比较强大,也是织田信长反对的势力之一,近代社会中,宗教性逐渐在戏剧中消退。元禄文化产生于十七十八世纪,以京都,大阪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文化,华美的现世文化,表现的是个人的内在性。公与私的对立在接受儒家上也体现出来了,人们接受的多是儒家的精神方面,而非礼法教条。新艺术的创造:形成了出色俗文化-在新现实中寻求伦理/有良心的生活方式。

儒学在日本的展开。朱子学/程朱理学主张用理性来控制自己,要求每个人在道德上要成为出色的人,教育方面,朱子学对日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全国统一教学朱子学,对朱子学的批判出现,主张回归古典原文。

五 西风东渐与文化互动

国学和洋学。国学是关于日本古典的学问,在中世纪,是贵族在传递,贺茂真渊:现实的江户幕府和天皇为中心的古代国家状态不矛盾,是古代日本出现了变化。洋学的发展,一开始是以荷兰传入的“兰花”为中心,对于古代医学的质疑开始产生,学问在民间普及,19世纪,教育在民间普及,国民素质得到了提高。

明治维新中尊重公论的理念。作为国家意识的尊王攘夷在19世纪早期,幕府持续推进锁国,驱逐外国船只。1853年,佩里抵达zi浦贺,要求日本开放国门,幕府征集各地大名一件,大 多说认为应该回避战争,不得已之下可以开国,幕府尊重公论,使得权威得以强化,幕府“大老”井伊直弼私自与美国签订合约,失去人心,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德川庆喜大政奉还,结束了江户幕府统治,伊藤博文等人推动了宪法的设立,逐步建立了宪法政治。

近代日本的西洋化和传统。在东亚各国,只有日本在引入西洋文化上的速度最快,日本本质上并未进入儒家文化圈-未吸收儒家文化中的礼法内容,儒家观点认为要发展井然有序的官僚组织,但是日本在武士时代却发展了实用的武士政治,虽然江户时代有明确的等级制度,但是认为人基本上是平等的。西式个人主义和日本集体主义的“轻契约“取向,西式所有权观念导致的产权界定导致的地主佃农制的普及,神佛分离导致了全国性的神道教的“毁佛灭释”运动,近代哲学是基于日本共同文化对西方哲学的折衷,日本的历史:公共权力不是部分人垄断之物,一但出现垄断状态,一定会招到世人反感,引发社会组织的变动,天皇权力被绝对化是西方思想传入日本的结果。

六 明治维新与近代的超克

明治维新前。17世纪初,城市化人口在10%以上,大城市比如京都,江户常常有数十万常住人口,18世纪20年代,江户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远超100万。商业高度发达,小农手工业者,农业被卷入了全国性的市场,商业,服务业非常发达,通信网络健全,社会风气自由,私产发达,公共性政治,全国流行的旅游制造了原初的国家意识,接受了儒家的精神,但并未受到儒家礼法的限制。

明治维新。农业文明应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工商业的发展让武士阶层觉得生活水平下降,引起了普遍的不满,外部有俄国,美国的挑战。常州武士吉田松阴对幕府的批判,思想的传播,井伊直弼上台后,对民间革命派的断然打击,斩杀了企图搞暗杀的吉田松阴,年轻人践行吉田松阴的想法,暗杀了井伊直弼,幕府的态度开始从强硬转为缓和,主动前去京都与朝廷议事,尊王派志士团体全国开花,积极排外,但遭到幕府和列强的联合镇压,通货膨胀导致了全国不满,军队现代化导致了武士阶层的消亡,在必然和偶然的情况下,西乡隆盛率武士造反,后被镇压。

近代的超克。19世纪50年代初的一场会议,讨论日本的现代化问题,19世纪70年代坚持西化的重要思想家福沢谕吉提出脱亚入欧。日本的现代化为何如此顺利?对比欧洲的现代化-正面的革命,对比俄罗斯的现代化-扭曲的现代化与变异的个人,对比中国的现代化-民族主义问题和前现代东亚发达资本主义的形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本文化的历史|通识阅读第25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vo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