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周末课堂上,跟孩子们一起品读赏析了一篇文章,标题为《馄饨不混沌》。
生活中,我和女儿都很爱吃馄饨。所以一看到这篇文章就被标题吸引了,作者把“标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我特地找来跟我的孩子们一起品读赏析,于是就展开了一堂热火朝天的讨论课。
这是某校初三开学周测试卷上的文学作品阅读理解题。文章后面总共设置三道简答题:
(1)请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只见师傅用单支筷子拨一点儿肉馅,往薄如蝉翼的馄饨皮上一抹,左手顺势一捏,往木格子一扔,馄饨便柔顺地躺在那里,一只接着一只,一排挨着一排。。。。。。”
文章作者该是多么喜爱这些小馄饨呀!描写那些被包好的馄饨一个一个躺在盘子里,大小一致,整整齐齐,好像排着队候场待命的队员、战士。那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馄饨了,那是师傅亲手制作出来的作品。透过文字,我都能想象出那画面:她每天夜以继日地坐在高脚凳上,一张小方桌就是她的小天地,手上身上永远沾着面粉,神情淡然,笑起来一定很慈祥。
(2)分作者每次都想慢慢品味馄饨,但却每次都吃得很快,几乎是囫囵吞枣式地干完一大碗后,还想再吃一碗。分析这种看似矛盾,却又合乎情理的心理。
文章中这样写道“偶尔,父亲赏我一碗馄饨,我就想着要细细嚼、慢慢品,但又总是忍不住囫囵吞枣,想着有朝一日赚了钱,一次吃它个两三碗。”作者说自己每次都是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时候就想吃碗馄饨,因为太饿了,所以一口一个,根本来不及细嚼慢咽。从来没有慢慢品味馄饨的香,等到后来却再也吃不到从来那味道了。写下这些文字时,内心定是无比惋惜和怀念。
(3)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理解标题“馄饨不混沌”的含义。这道题才是我们讨论最激烈的一个环节。
我平时喜欢一点一点引导孩子们去剖析文本内容和主旨。我喜欢听他们畅所欲言,喜欢听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我会在一旁补充和提升一下。最后我们再一起来总结。
首先,“馄饨”是我们日常吃食。而“混沌”本义是指宇宙万物浑浊而生,也用来形容思想混乱无章法,思绪混乱无序的状态。
那么,怎么理解“馄饨不混沌”呢?
我们集思广益的结论是:第一,馄饨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就是一个一个包起来,然后再一个一个排成队,最后站成一支庞大的“队伍”,整齐有序,不混乱。
第二,无论是下锅后或是煮好的馄饨,也都是各个分明,一碗几个,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从不混乱。
第三,馄饨店大都是在小巷子里面的小店子,有的甚至是路边简陋的小摊位,没有富丽堂皇的装璜,也没有丰富多彩的装饰点缀。但是一定是干净整洁,整齐有序,自然、质朴、无华。
第四,食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位制作食物的劳动者都值得被尊重,被赞颂。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并不是只有山珍海味,大鱼大肉才是美味佳肴。即使是清汤寡水的热汤面或者馄饨,也不知抚慰了多少像我这样晚归的打工人。
第五,感恩生活不混沌,感恩遇见不混沌。感恩我们还有儿时美好的回忆,不混沌。
我爱吃馄饨,我也爱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各种美食。汪曾祺先生在他的《吃食于文化》中就曾说过,民以食为天,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每一种食物都有它的独特味道,每一个地方的都有自己特有的美食,我们称之为特产,我们去到不同的地方,都应该去尝试不同味道的美食,就如同学习不同特色的文化一样。汪老先生说,人的口味要杂一点,酸甜苦辣咸,都要大胆尝一尝,不同的文化和文学风格也要勇于探索,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不那么单调啊!
我也爱在课堂上跟孩子们一起学习和谈论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各种话题。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有趣、不混沌!
最后,祝愿孩子们的青春不混沌!同时,也祝愿所有中年少女们,平凡生活不混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