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送礼物给朋友,但凡意气相投,总会选择合宜的小礼物聊表敬意,以示真诚与惺惺相惜。
这一习惯养成多年,期间虽经世事浮沉,心性亦有所变化,可是,为友人拣选礼物的癖好,却始终如一。
诚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始终初心未改且乐此不疲。只不过,在赠人玫瑰的余香当中,我依然嗅到了一缕别样的气息。
事实上,大多数人还是乐意给予的---尽管程度有大小深浅之别---吝啬鬼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泛滥,人都有大方的时候,既使是假装。毕竟,姑且不论人品如何,谁还没有三两个说得来的亲朋好友呢?
然而,有意思的是,相当一部分人宁愿慷慨地付出---不管是金钱、物质,还是时间、精力---却吝于接受他人的馈赠。既便勉强接受,往往也会立刻想方设法地还上对等的礼物,生怕欠对方的人情。
这样的心理略显玄妙,但也属人之常情,并不罕见。或许,因着解决了那自认为要偿还的人情债,卸掉了莫名的压力,人在隐隐约约的笃定中,才得以心安理得地自由自在。
又或许,为了获取某种微妙难言的、让自己感到安全的保障,人才会下意识地防微杜渐,排除掉所有潜在的危机,如此方能平心静气。
不得不承认,“人情”一词本身,的确是再普通且轻飘飘不过的---笔画不多,字意浅显。然而,它所覆盖的范围,不仅在社会主流活动中脱颖而出,而且还创造出了极为舒阔的想象空间,既能供人互娱互乐,也能让人互不理睬,甚至还可以演变成互憎互怨的结局。
更别提它那扑朔迷离的神秘特质,时时变幻莫测,再辅以内容丰富的层次感,令人在细思极恐之余,常常莫可奈何地扼腕长叹。
总体上来讲,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可却始终长存于世间;从来不言不语,但也实实在在影响着许多人的心念;台面上虽无明文规定,私底下却又若有似无地自成一套运行体系。
仔细想想,“人情”二字的全部内涵,于很大程度上,大概就是在施与受的天平上,寻找到自定义的最佳平衡点,并以此为准绳,铺陈开一系列的后续体验。
之所以称为自定义的平衡,实乃对其分寸拿捏的原则、把握方式和考量范围,绝对是因人相异,因事而不同的,故而不大容易统一。
况且,揣摩善变的人心,精准领悟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秒之处,还能鲜少失误,这等通天的本事,也并非人人具备。
正因如此,人与人之间,才会由于人情基准的差异,以及利益诉求的矛盾,而生出嫌隙与隔阂。
不管怎样,只要生活在有人的地方,那些你来我往的人情拉锯战,貌似就不得不参予。只要参予,就不得不在施与受之间来回穿梭、调整过渡,再有意无意地展示自己对人情这桩事体的所有理解和诠释。
至于往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大约仅有当事人知道正确答案。只是,不遗余力地朝着传说中的左右逢源之境行进,仍是大众心理的常态。
无论是基于礼尚往来的约定俗成,还是其它秘而不宣的盘算,总之,一旦牵扯到人情,就难免和世故沾上一星半点的关系,甩都甩不掉。
印象中的“世故”,有点像计算得失份额的度量衡。尽管刻度因人而异,但本源却是殊途同归---都是经由自家秤砣,在得失的秤杆上截取一点,做为人情外显的定心盘。
在我看来,无论冠上何种名称,人情也好,世故也罢,得与失也好,施与受也罢,根底里,左右还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优先选项的。
假如在此基础之上,有人能够适当地推己及人,营造出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那无疑已会让世人称赞不迭了。
说到底,人情的本质,无外乎不定的人心。倘若能够顺天依时,抛开飘忽游移的小心思,自然而然地作为,不管是给予、接纳,还是推辞、拒绝---其本身并无好赖对错之分---都会成为彼时最合适做的事情。
想必,如此一来,皆大欢喜也许就能指日可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