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这个话题,感觉上有些沉重。曾经风光无限的纸媒(报纸、期刊、图书)而今也在讨论为什么能够继续存在的问题了,令人不胜唏嘘。
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曾经在中国革命低潮期的1928年撰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文章,系统阐述了红色政权发生的必然和存在的必需。而今天,我们谈传统出版的继续存在也算是蹭一蹭热度吧。高度自然无法与极具战略眼光的伟人相提并论,但是,继续存在的理由实在有必要和大家做一分析。
分析之前,我们不可避免的要观察当前传统出版的基本态势和承受的压力。
一是传统出版的基本态势。据权威机构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传统出版的出版量和发行量是在持续增长态势。看一看数据:2014年,一改颓势,逆势上扬,从此前的低速增长转变为高速增长;2015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16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8.5%;2016年的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36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9.0%。而传统出版相对应的数字出版则还在进行着曲折的发展,或大幅增长,或腰斩不前。虽整体市场的成熟度还有较大差距,但是也确实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二是传统出版承受的压力。传统出版的压力首先来自数字化转型的需要,在电子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方兴未艾之时,科技推动转型的态势十分明显。曾经一度有相当一部分人放弃了纸质图书,转而开启了电子书的阅读新时代。其次,传统出版的压力来自纸媒,也是受新兴科技影响,报纸、杂志和期刊的地位作用受到了极大冲击,尤其新媒体的爆发式发展,晨起读报的习惯被睡前、起床前刷刷手机的新爱好冲击的七零八落。加之受印刷成本和时间限制,纸媒传递新闻的速度远不及新媒体来得快,所以,纸媒“寒冬说”甚嚣尘上,究其根本竟也无法反驳。第三,传统出版是典型的弱周期行业,是“长尾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分众传播里面那不变的20%。这就决定了在新媒体强势崛起的舆论场,先入为主的新闻观点,确保了新媒体长期占据舆论制高点,令纸媒反驳不及,应对不力。此时,以纸为媒的传统出版不可避免的被带进了“舆论漩涡”,经常性的被与报纸、杂志和期刊划等号,被波及,被推向历史的垃圾堆。
那么,现在我们开始讨论的是“传统出版为什么能够继续存在”?窃以为,至少有三个方面决定了传统出版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一是传统出版和纸质媒体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传统出版单指的是图书出版,在一定意义范畴内,传统出版都不能归结为“媒体”,因为她不具备一般意义上媒体所具备的快速传播的特点。也就是说,纸质媒体可以归为传统媒体的范畴内,而传统出版只是出版而已,无论她的表现形式与纸媒如何趋同。
二是传统出版是深度阅读和长效传播的必须。如果熟悉一本书的诞生过程,我们就会知道。图书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行当,从一开始选题的孕育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要关注时下热点、舆论走向、社会现象、心理需求等等;这还只是“选”,选完就要想办法实现,这时候的责任编辑就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自己杂家的本事发挥的淋漓尽致。后面的“三审三校”是怎样的折磨,恐怕只有出版人本身才更清楚,一本书做到2-3年是家常便饭。
千锤百炼出精品,所以图书符合深度阅读和长效传播的需要。作者一本书凝聚着多少年的心血,我们只读一遍恐怕难窥其全貌,也就有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是传统出版是追求书香四溢的一种心结,传承加持中的心结没那么容易破解。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多读书。前些年,平板、手机、阅读器的大量涌现,一度成为孩子们的必备阅读利器。但是,由于资源的不足,并没有更多好的内容供孩子选择。而且,那里面的游戏显然更令孩子们心猿意马。而纸质图书则很容易给孩子们一份宁静,饱读诗书气自华。
电子阅读虽然便利,在当今技术并没有尽善尽美之时,给读者带来的眼睛的伤害和辐射的伤害,无法避免。纸质图书强势回归也就是一种必然。
也因此,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将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伴生,必然的伴生。不会存在“西风东渐”之类的争议。当然,从长远来看,传统出版逐渐被替代或不可逆转。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图书不会消亡,只是换一种方式存在。
当然,也要厘清,传统出版不是媒体,媒体的发展和变化对传统出版有些影响,但不应被裹挟和波及。这是出版人自身要认清,各层面的媒体人、决策人也要认清的事实之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