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是读者,对一篇小说的感觉从何而来?答案非常简单:主人公。
当我们完全沉浸在一个故事中的时候,我们自身的意识会消退。我们会把自己当成主人公,感觉着他的感觉,渴望着他的渴望,恐惧着他的恐惧,也就是说,我们犹如附体似的短暂性“变”成了他。
这当然不是真的,这只是一种内在的感觉,但那种沉浸有时候会让我们暂时忘却烦恼,比醉酒消愁效果更好,还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前提是我们读到的是能感同身受的好故事。
这就告诉想要写畅销小说的我们,一个好故事,情节应该是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影响主人公,以及结果他采取了什么行动。也就是说故事里的一切以如何影响主人公为基础而获得相应的情感重量和意义。
故事每一个场景里,主人公必须对所发生的事情作出具体且有个人色彩的反应,而且这个反应还要对主人公能否达成目标有影响,要么离成功更进一步,要么让事情变得更糟……如此便能将读者吸进他的身体,通过他的眼和心,让读者具有他的知觉和感觉,跟随他去经历和体验另一段不同的生活。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推动故事发展的是主人公的行为、反应和决定。
想体现主人公对某件事的反应,可以从他的外在表现、内心想法,或者读者们的直觉入手。
外在表现通常指肢体语言,展示的是某个人物的真实感受,尤其是在这个人想要说的话和能够说的话存在巨大差异的时候,应该讲述读者不知道的事情。
那么如何引导读者去体会主人公的想法,以便获知主人公怎样看待发生在他身上的所有事情?也就是说如何将主角对于所发生的事情的内在反应编织进故事里?
这就提到写作视角的问题。
作者丽萨•克龙主要介绍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两种视角差别在于距离。第三人称的故事中,有些时候读者需要基于对主人公的认知去判断作者所转达的事情具有什么意义;而第一人称的故事里,因为所有这些细节都由文中的“我”精心挑选,不用读者去判断,“我”自己就会说出来。
不过要注意,第一人称写作时,所说的每一个字都必须在某种意义上反映“我”的观点,永远不会提到任何一件与“我”无关的事情,对于提到的每件事都会下结论,永远不会中立,总会有目的,也永远无法告诉读者别人的思想或感觉。
另外,第三人称有三种视角,分别是客观视角,限制视角,也就是主观视角,还有一种是全知视角,相信大家不会陌生,这里就不多说了。
但强调一点,不管用哪一种视角叙述,每个场景只能选定一个角度。
这是作者丽萨•克龙提出的检查要点,有兴趣的可以通过自问下列问题对自己的作品适当修改:
1.你的主人公有没有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产生反应?
2.如果以第一人称写作,那么所有的事情是不是都通过叙述者的角度进行了筛选?
3.有没有确保社论不会跑出专栏以外的地方?写作的乐趣在于神不知鬼不觉地暗中布局,使读者最终自愿地选择你的观点。
4.有没有运用肢体语言来讲述我们还不知道事情?——暗示事情不都像表面看起来那样!
PS.《你能写出好故事的》第三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