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 第二天
今天一早从贵阳坐动车赶往从江县。
列车上除了忙着和孩子一起做潇潇老师布置的游学作业之外,再次感受贵州高原的山重水复。列车一路在绵绵不绝的青山间穿行,隧道接踵而至,让你来不及欣赏近在咫尺的蓬勃和葱荣。来自北方的我,仍然新奇地看着这一切。
平坦的地方才有机会端起相机。这里想必就是一个镇子了。
到达从江,立即感到了空气的湿热。因这里地处贵州东南部,与广西接壤,地形已接近丘陵了。
天空中,乌云涌动,预报有雨欲来,幸好并未降临,充分说明这个集体人品爆棚,哈哈。出站后,大家在这里留下了唯一的合影。那时,彼此间仍还有些陌生。
侗族导游仙凤热情迎接了我们,大家转乘大巴,前往岜沙苗寨。车子在新修通不久的山路上穿行,貌似继续往深山里挺进,穿过的隧道中最长的3000多米。
话说仙凤以一曲侗歌开场,一路上陆续给我们介绍了一些苗族的风俗习惯。但百闻不如一见,在寨子里实景实见,才有更深的体验。
在寨门口道路两旁,树木参天,导游说,每个岜沙人在出生之后都会种一棵树,待到离开人世时,便以此树为棺,安然长眠。
百科中这样写道:
在他们的观念中,人是大自然的子孙,人的一切都是树给的:远古的先民为避野兽栖于树上,后来以树为材建房筑巢,树给人提供取暖用的柴、做工具的料、以及饱腹的果实。最老的树就是最古老的祖宗,老树就像祖宗一样的时刻保佑着他们。岜沙山寨植被茂密,这是几百年来自觉爱林护树保护生态的结果。
在寨子口遇到一位老伯在编竹篓,他手里的刀常配在腰间,随时取用,墙边竖立的是他的枪,他告诉我们岜沙男人的一个传统:”刀不离腰,枪不离肩“。大约就是这样的意境:
来自网络为尊重他们的习俗,有关部门特批,允许岜沙男人每人有一杆猎枪。于是,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岜沙属黑苗的一个支系,他们的衣服都以黑色为主,岜沙女人自己纺线织布,用木槌将布捶得又亮又挺,加以绣染,土法做出的衣服紫黑发亮,防雨防风。
我们有幸亲眼见到苗族女人在酷热中埋头捶布的场景,一块小小的布要这样用木棰捶上半天时间,摸上去那布如纸一般薄薄、滑滑的。
在我们午餐时间,耳边一直传来“梆梆梆”的打布声音,仿佛诉说着这个寨子的古朴和原始。
岜沙女人一般上身穿大襟黑上衣,衣上领口,袖口,下摆饰有做工精致的花边和围布,下身穿黑百褶短裙,如上图带有白边的表示已婚了。
仙凤导游说,他们侗族的百褶裙是不洗的,因为布是用植物染料来染,一洗会掉色,所以要一直到穿烂。不过一般盛装时才穿。不知苗族是否也如此。
印象深刻的还有苗族姑娘的头发,长长的乌黑油亮,盘在头顶。听说她们会在头发上刷上一层菜籽油,且不常洗头发,那整齐的发辫加上些小装饰就是属于她们的美。为便于随时修整,她们的头发上还会插上一把小梳子。
岜沙男人则爱武装,除了出门必带刀枪外,头上也留着四周剃光、头顶留长且挽起发髻的武士发型。现如今,很多岜沙人为了生活方便,衣着、发型等等也有了很多的改变,那份对于独有文化传统的继承就显得弥足珍贵。
我们缓缓行至寨子的广场处,在这里用餐,饮食是否习惯一直是我行前比较担心的事情。结果发现还不错,总有喜欢的美味来填饱肚子。
观景客栈的大堂是餐厅,三面都布满了大窗子,是名副其实的观景平台,可以远眺群山和寨子的一角。一进去就感觉自然之风习习,与外面的暑热完全是两重天。
团队中的摄影师张大哥拍下了许多让我们无限回味的照片,他是我们此行的福音。
找到这张照片,我倍感亲切,味蕾仿佛又把我带到了那个寨子、那个时刻,一切似乎重现眼前,这就是和那里产生了链接吧。
茶足饭饱,我们继续游览寨子,深入观看和拜访他们的吊角楼、粮仓、晒谷架等。一直很喜欢那种未经雕琢的自然质朴之美,这些吊角楼便是。不着一颗钉子,不用一丝油漆,完全经由匠人的巧手,将原木打造,“拼插”出或两层或三层的小楼。
他们的吊角楼是用杉树造的,杉树木耐腐防虫,是建筑的好材料。因为雨多潮湿,一层一般用来放杂物或养牲畜,二楼住人。为了防火,有的单独建造粮仓,以免万一有火灾时家产全部毁于一旦。
现在还有部分房顶仍然使用树皮。
这是正在建设中的新房,好希望拥有这样一座木制的小屋呀~
我们带着小礼物走访了一户岜沙人家,发现他们的日子依然十分清贫,屋子里器物散落杂乱,寥寥几件现代电器如冰柜、洗衣机放在屋子里代表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但和周围很有一种违和感。一楼放置着生火做饭的灶和一些田间生活中使用的器具,二楼是他们居住休息的地方。
问候过楼下抱着幼娃的女主人,我们来到楼上参观,走到半堂才发现男主人正在睡午觉,原来木制的楼房可以不用床,地板上铺张席子就是了。男人似乎未曾感觉到我们的到来,我们一行忍不住好奇心居然也堂而皇之来往于两边的楼梯了,想想真是抱歉。
这边苗寨的一个传统是女追男,所以女孩会有要早早把自己嫁出去的压力。我们所去的家庭女主人看起来非常年轻,她告诉我们说已20岁了。导游还说,苗寨男人每被一个女人喜欢或追求,就会得到一个花袋,挂在背后的衣服上,即使已经结了婚的男人依然可以得到女人的喜欢和表达。于是,在下午的表演场上,这成了我的一项娱乐,就是观察男人背后花袋的多寡,分析什么样的男人会更被青睐。当然,并无果,哈哈。
走访出来,继续行走在寨子中,沿途看到很多粮仓和谷物架。如下图左边高高的架子就是晾晒谷物的,与右边的粮仓一样,都是经由这样窄小的梯子爬上去。一行爬上去的大人孩子都是手脚并用的,而岜沙人则相当娴熟,不仅徒手,且可以背着粮食上下,着实了得。
在寨子最高处,偶遇寨子里的白公事,女人们坐在旁边闲聊,男人则蹲在树下喝酒吃饭,看到我们到来,男人热情地起身问候、敬酒。不胜酒力的女子们急忙躲开,山西的一个爸爸勇敢地接过了酒碗,紧闭的眼睛和锁住的眉头仿佛表明已经醉在其中~~
在路上潇潇老师愤愤不平苗寨女人的地位,因为路遇好多从田里劳作归来的女人,看到的男人则在睡觉、喝酒。好吧,只有感叹幸亏自己不是生在苗寨。不过,希望苗寨的女人们活得越来越滋润、灿烂,如上图中的姐妹!
下午三点要在表演场观看演出,等待期间,潇潇老师拿出了准备好的法宝----小玩具飞机,孩子们在中央广场开心地耍起来~~~
提前去表演场占了座位,在寨子游览时很少遇到游人,但到了那里游人们陆续聚集,最终围着表演场坐得满满当当了。等待的间隙依然有事儿干,孩子们做起了潇潇老师布置的游学作业--写写画画你眼中的苗寨。瞧,做得好认真有木有!
表演如期开场,当主持人上场一开口,我惊呆了,瞬间怀疑是否还在苗寨,因为身穿苗族服装的主持人操着一口纯正的普通话,主持自然而流畅,和一路走来看到的原始迥然不同。慢慢回过神来,才意识到自己未免太low了,这样的表演每天都有一场,他们吃过的盐可能比我喝过的水都多了。
整个表演仍然充满原生态的感觉,苗寨妇女和汉子们身穿苗服、脚登黄球鞋,有的甚至打着赤脚,带着传统的乐器----芦笙,陆续上场。期间,还表演了结婚、镰刀剃头、鸣枪等习俗。我所关注的什么样的苗族汉子受欢迎之娱乐悄悄进行,不禁发现那位与时俱进、风度翩翩的主持人身后挂的带子并不多,而一位在跳舞时野性十足,跳得欢畅有感染力的黝黑的矮个子倒是挂着很多,还有一些不明原因的花带多多滴,不懂姑娘们是如何选的。不过我也是够无聊的,哈哈。
图中的女子看起来芦笙吹得很卖力,其实并没有真正吹,音响里有时会放伴奏,说明这样的表演已经越来越成熟了。当然也会有真枪实弹,比如有名的镰刀剃头,看锋利的镰刀在头上挥舞,真的让人捏一把汗。
鸣枪时也要做好思想准备,因是群发,还是有些阵势的。最后,大家走上场中央载歌载舞,宣告表演结束。
相比表演,我更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岜沙周边山连着山,田地也都在山上,只能原始地用手工劳作,岜沙人可能除了耕种田地之外,能有的大概就是旅游业带来的收入了。来前听说,和岜沙人照相是要收费的,心下不禁凛然,但老师又说给一元二元他们都可以接受,当即安下心来,这并不过分好么,毕竟我们在侵入他们的生活,而他们却坦然地接受着我们的好奇。
告别岜沙,我们乘车前往肇兴侗寨,不知在那里将会感受到什么样的民族风情呢!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