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言九鼎”,现在我们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很有分量,能起到拍板的作用,那为什么用“鼎”来形容呢?这就要从九鼎定天下的典故讲起了。
九鼎定天下
话说帝舜在位33年的时候,就举行了仪式,正式将接班人大禹推荐给上苍,要将天下共主的位置禅让给了他。大禹起初是推辞的,但真到了帝舜在位48年在南巡中逝世了,还是老实不客气的登上了天子之位,立了个国号叫夏。
天子当顺溜了,大禹整个人的气场都和以前不一样了。传说有一次他南巡过江,江底游来一条黄龙,顶的船身都颠簸起来,船上的人都很害怕,但大禹就不怕!不但不怕,大禹关键时刻还不忘抖一抖威风,爆出了金句:“我受命于天,活着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们何必为了一条龙担忧?”水下的黄龙听了这话,一时也被这股王霸之气震慑了,回到了江底。
但当天子这件事,不能光自己口号喊的响,还要下面人知道而且服气。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大禹隔三差五就要巡视各个地方,组织盟会。涂山大会就是大禹以天子身份召集江南地区各个氏族、部落的一次重要集会。各个氏族族长、部落首领都要在规定时间带着贡品前往朝见。大禹一看到的人挺多,有过万人众,也没放过机会,又举行了一次祭天仪式,目的还是昭告天下自己是受命于天。
有开会就总有迟到的,涂山大会也不例外,大禹这边祭天仪式都快完了,防风氏才赶到盛会。大禹一看,心说这不行,祭天仪式你防风氏没看见可惜了,于是就拿防风氏“祭天”,把尸体晾了三天。到会的其他部落酋长心里都有数了,这是天子在杀人立威呢,于是纷纷表示臣服。
涂山大会开完了,大禹还想把权威再巩固一下,力求达到长期威慑的效果,便命令当时以制陶和青铜铸造见长的昆吾部落铸鼎,来纪念这次盛会。昆吾部落把这任务很当回事,马上召集专家按照当时全国疆域——九州的地理情况画图设计,还把各方进贡给大禹的青铜都用起来,浇铸了一套鼎,因为按九州的划分铸造了九个,后人便一般称作“九鼎”或“九鼎图”。
大禹看着这九鼎,就仿佛看见九州的地理和物产,整个夏王朝统治的天下尽收眼底。从此九鼎就因象征着大禹君临天下的威势和他非凡的文治武功,成为了夏王朝的镇国之宝。以后数代帝王都将九鼎视为王权的象征,认为夺得九鼎就拥有天下。
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展馆的“九鼎八簋”问鼎中原
夏王朝历经14代,绵延500余年,终于气数已尽,被商汤灭国,随后商王朝也把九鼎作为镇国之宝,收藏在殷都。周武王在灭了商王朝之后,还把九鼎向诸侯展示来了一番,放在了洛阳。
东周以后,周王朝也开始走下坡路,楚国几代国君就借此机会,玩了个流传千年的梗——问鼎中原,有事没事就找机会问一下:那九鼎有多重啊?其实谁都知道楚国就是觊觎王权。
有问就有答,也没有哪个耿直的老实人,真的跟楚王说鼎有多重,但回答最巧妙的就数周定王的使者王孙满,他对楚庄王说:“在德不在鼎”,这就把话绕了一下。
可是楚庄王也不是吃素的主,就说楚国的兵刃,溶了再造九鼎也不足为奇。王孙满又答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这又很巧妙,一开口就说周王朝的德义衰败了,表明了自己要站楚庄王的立场说句“公道话”,后来才出个馊主意说“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害的楚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名副其实的两边都不得罪。
至于那九鼎,周王朝终究还是没保住,被秦国夺了去,最终因为战乱沉在了泗水彭城,到后来秦始皇派人打捞,也是无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