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评述:这里是把礼乐放在了一个逻辑链条中进行阐述。礼乐兴起的先决条件是事情能够办成,领域不能兴起的影响,则是国家的刑法不能够施行。这里是小到一件具体的小事,大到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属于礼的业务范畴。可见礼的囊括性是非常广阔的。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评述:如果上文中给出的是不“礼”的坏后果,那么这里就是符合“礼”的好结果。
《宪问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评述:这里还是强调了“礼”的约束作用,以及“礼”的好处。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评述:“礼”的好作用,即对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