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评述:我们在介绍“仁”的时候就说过,“礼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可以得出这么一个逻辑,即“有仁一定有礼乐,有礼乐不一定有仁”,因此仁是礼乐的充要条件,而礼乐只是仁的必要条件。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评述:形式与本质的关系,与其形式化的表现出礼节,还不如动真感情,追求根本。说到底就是务实而不是务虚,重视内在而不是外在。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评述:还是在强调本质,不过是做了个类比,打了个比方。本质是“素”,外面才是“绘”。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评述:此举不过是说了礼的传承作用,以及孔子对于古代帝王国家中礼的怀念和憧憬。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评述:入太庙,每件事情为什么都详细咨询呢?还不是想透过现象看本质么?说白了就是追求根本,抛去浮华。如果拘泥于形式而走过场,结果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评述:从敬畏生命的角度,不应该杀生,特别是祭祀的时候,动物也是生命啊!但是从人类传承的角度来说,宰杀牛羊作为祭品也是必要的。当两种价值观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需要评估哪一种的优先级更高。在这里,显然礼仪的优先级更高。判断优先级更高的方式是,哪一种行为不做对人类社会的损失更大!显然,如果不宰杀祭祀用的羔羊,人类失去的是用以凝结大众的文化。
我们前面也说过,爱“礼”要爱其本质,不能务虚了。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有实的内涵,则一定会有虚的外表,但是有虚的外表可不一定有实的内在。因此,外表与形式是内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从这一点来说,如果连虚的外表和形式化的礼节都没有了,那么内在估计也就不复存在了吧。打个比方,就好比我写日更是个形式,本质是为了提升修养,自我精进。连续写不一定保证可以提升,但是如果我哪一天不写了,我就失去了一个提升的渠道和机会了,修养也很难凭空产生出来。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评述:这两句太重要了,这是要提醒我们,对待下属要十分的尊重。只有用礼节对待他们,他们才会开心,心情愉悦了,才能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很多管理者不明白这一点,还和下属生气。例如一些下属不懂事,既不知道感恩,也不知道为人处世,而且还特别不职业化,于是管理者就想要惩罚他。Attention!下属不懂事,你作为管理者可不能不懂事。你的目标是凝聚团队为公司和组织完成业绩,而不是要和他们搞山头主义、本位主义,你又不是要做山大王,何必那么较真下属是否尊敬你?当且仅当,下属的非职业化和情绪化影响工作的时候才需要提醒他们,如果仅仅是影响了我,我觉得这个“委屈”是必须要受的,且没必要苛责与反驳。
引用曾子说的,“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说的就是把下属作为老师的,你高看他一眼,他一定会回敬你很多。老子也说,“善用人者,为之下”,就是要求管理者把自己看low一些,别那么骄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评述:一个下属追求形式上的、不符合自己身份的高大上,就称为僭越。因此,有没有礼仪就看有没有超越约束的行为。这里显然管仲超越了自己的身份。反观当下我们的身边,我们是否为了体现自己的身份,刻意追求品质的服务,VIP服务?这显然与“俭”和“素”的要求是违背的。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评述:本质是要“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