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与名。”——李白《侠客行》
在我看在这是给古往今来众多刺客的赞歌。或是为了情义、或是为了忠诚、也可能是为了金钱,去杀掉目标。他们为等待一个出手机会,能够隐藏蛰伏,忍辱负重。他们的目标总是那些重要的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否能够决定一场战役的走势,甚至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或许他们称不上是伟大的人,但他们绝对是了不起的一群人。
文/拭污叔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豫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便出自豫让之口。
豫让最初的经历不是非常顺利,他最初是范氏家臣,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可是并没有的得到重用,都是默默无闻。直到他又做了智伯的家臣,被智伯所赏识,才开始得到重视,并且主臣两人关系非常密切。平日里智伯对豫让十分尊重,豫让对此十分感动,之前自己的种种被怠慢,似乎也是值得的。
就在豫让的生活越来越好时,智伯攻打赵襄子,却被赵襄子伙同韩、魏两国算计,智伯被杀害,他的领地也被瓜分掉。痛恨智伯的赵襄子残忍地剥下智伯的头盖骨,漆成了一个饮具。豫让逃到山里后,得知自己的恩人被如此对待,自然也是对赵襄子恨之入骨,想到智伯曾经如此厚待自己,便决心要为他报仇。
于是,豫让便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罚的人,谋到了到赵襄子府上修厕所的差事。豫让怀揣匕首,在厕所中埋伏,伺机行刺赵襄子。
然而,赵襄子的警觉性还是挺强的,上厕所时就隐约感觉到不对劲,便让手下盘查修厕所的几个人。果然查出问题,原来这里有曾经被自己杀死的智伯的旧臣豫让,而且怀中还藏着锋利的匕首。
在被抓起审问时,豫让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就是来取赵襄子性命为智伯报仇的。侍卫一听,这人居然这么狂妄,便要杀掉他。
赵襄子却非常赏识豫让的忠义,称豫让敢于为主公报仇,是难得的贤士,以后自己小心谨慎就可以了,就这样赵襄子就把准备谋杀自己的刺客放走了。不过也正是如此,才有了接下来的故事。
虽然行刺没能够成功,但是豫让并没有放弃为智伯报仇的念头,很快他便想好了第二次行刺的计划。
这次为了便于行事,豫让不惜把漆涂满全身,使得皮肤长满恶疮,化作乞丐在马路上行乞,但是仍旧有人能够通过声音辨识出他,于是他又吞下炭火,毁坏自己的喉咙,使自己的声音变得嘶哑。这样再也没有人识得他的身份。
豫让摸准了赵襄子出行的时间和路线。在赵襄子外出的一天,他提前埋伏在一座桥下,等待着赵襄子的到来。可是赵襄子过桥的时候,他的马突然受惊,于是他便猜测前方有恙,便派手下的人前去打探,果然在桥底下发现了埋伏在那里的豫让。
豫让在桥下伏击赵襄子看着这屡次刺杀自己的豫让,感到无可奈何,便责问豫让:“你曾也是范氏、中行氏的家臣,智伯把他们消灭了,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身智伯成了他的家臣,智伯死掉之后,你为何偏偏要刺杀我为他报仇?”
豫让解释道:“范氏、中行氏把我当作普通人,我便以普通人的方式报答他们,而智伯视我为知己,我便以知己的方式报答他!”
赵襄子听闻后深受感动,但是担心今后豫让还会来行刺自己,觉得这次不能再把他放掉,就命令士兵把他团团围住。
豫让见自己生还无望,无法替智伯报仇雪恨,于是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完成刺杀,以告智伯在天之灵,赵襄子满足了这个贤士人生最后的愿望。
春秋乱世,赵襄子的行为实在算不得大奸大恶,在当时就是稀松平常的侵占吞并。之后对待豫让的态度,我们也能看出他不是蛮横无礼之辈,而是惜才爱才、宽容大度。
豫让刺杀赵襄子纯粹就是为了报答智伯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为了情义,豫让的所作所为尽管不被大多数人认可,但是他真正地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没有任何个人的私欲。
作为一个刺客,豫让两次行动都被提前识破,连掏出匕首的机会都没有,可以说是非常失败;但是作为一个朋友,他能够舍生忘死,试问谁不想要成为这样一个人的知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