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读书简友广场
豫让刺杀赵襄子,只为一心求死而已,历史误会他2400年

豫让刺杀赵襄子,只为一心求死而已,历史误会他2400年

作者: 王玄陵小文库 | 来源:发表于2021-04-26 22:51 被阅读0次

豫让刺杀赵襄子,这是历史上最诡异的一幕,读历史的人不能不察。

第一次刺杀,豫让埋伏在赵襄子宫内的厕所中,结果赵襄子上着厕所突然“心动”,然后就命人搜查刺客,结果就从化妆为杂役的豫让身上搜出匕首,就这样,豫让的第一次刺杀行动莫名其妙的就失败了。

我就搞不懂了,赵襄子好端端地上着厕所,你“心动”个什么呀!莫非是对粑粑情有独钟?

“心动”这个词,现在一般理解为心慌、心悸、心跳加速、心率失调,或者是心情突然很压抑。如果说赵襄子蹲的时间太长了,加上自身可能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所以导致心脏不适,这个话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为什么“心动”能和刺客联系到一起呢?这玩意丝毫没有科学依据,完全是唯心主义。当然如果硬要解释的话也可以,我们可以认为是赵襄子从先人或者是古籍上得到了这个说法——“心动”意味着危险或者是刺客。

这符合早期“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像“旗杆折断主亡上将军一样”,赵襄子在蹲坑的过程中,突然觉得“心动”,他就一下子想起了这个说法,所以就下令搜查刺客,结果就把豫让给搜出来了......

这样一个低概率的巧合,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毕竟,历史本来就充满了各种巧合和机遇。

但问题是,人突然“心动”也就罢了,这回竟然连马也“心动”了。

豫让第二次刺杀活动,他躲在了桥底下,赵襄子骑马路过桥上,马突然毫无征兆地惊了,赵襄子说:“此必豫让也”,接着又让人开始搜刺客,结果果然搜出了豫让,然后豫让就被杀了。

这整个事情实在是太诡异了,这样的刺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的刺杀实在是有些儿戏,老天爷好像突然睁开了眼,死死地盯住了豫让,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变成什么样子,都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把他找出来。如果说赵襄子是天之骄子,那么,豫让就是老天爷的弃子。

如果说第一次刺杀时,赵襄子突然觉得“心动”,然后凑巧就搜出了豫让这个刺客。那第二次马“心动”了,又搜出了刺客豫让,这就很难让我们相信这两次都是巧合。借用《神探狄仁杰》里的一句话来说:“这种巧合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这实在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可让我感到更奇怪的是,两千年来的读书人、各路名家,读到这里的时候竟然都习以为常,没有人给出一个符合现实的注解。

这种“心动”,到刘邦之时遂成惯例,《高祖本纪》:“赵相贯高等谋弑高祖,高祖心动,因不留”,这种“心动”显然就是从赵襄子这里学来的。

不过,宋朝的司马光对这种情节似乎也不以为然,他没有证据证明这件事情的虚假,但是他在写到豫让之事的时候,放弃《史记》和《战国策》中的“此必豫让也”一语不录,算是表示了自己的一点质疑。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不管多可靠地文字记载,都没有办法还原真实的历史,更何况是豫让这种“非常规历史”。《史记》和《战国策》记载,智伯死后,豫让逃到深山中说了一番“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话,可是既然是在深山里说的,这番话又是被谁给记载下来的呢?

豫让第一次刺杀失败以后,跟朋友说了一番“智伯以国士待我,我则以国士报之”的话,对于这番话,各种书中记载的大意相仿,但是具体的说法却不同,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如果这些事情都不可靠的话,我们又凭什么认为所谓“心动”是可靠的呢?

其实就这件事情来说,我们从历史记载中能够确认可靠的信息有这么几点:

第一,豫让曾经两次刺杀赵襄子,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豫让第一次刺杀失败后被捕,曾被赵襄子放走;

第三,豫让为了刺杀赵襄子,把自己折磨得不成人形;

第四,豫让刺杀赵襄子一事,并不是绝对保密的,相反他公然地跟他的朋友宣扬此事,他说的内容包括为什么刺杀、怎样刺杀、刺杀理念......

在后人追记这件事情的时候,整个事情的经过应该是清楚的,不过其中的细节,比如豫让在山里说的话,或者是豫让跟朋友说的话,或者是“心动”拿贼这些玄幻的情节,应该是出于记录着的主观编纂,或者是历史的讹传。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刺杀的方法有千万种,为什么豫让要选择最难的一种。有一句话叫作“大隐隐于市”,赵襄子不见得认识豫让,豫让如果要完成刺杀,只需要在赵襄子必经之地埋伏也就可以了,或者是埋伏之前画一下妆,为什么非要把自己折磨的不成人形?

如果说这是豫让的策略,是为了万无一失,可是他又为什么到处去宣扬自己的刺杀呢?一方面要把自己搞得连妻子都认不出,另一方面在街上遇到了朋友,被朋友认出之后不但大方承认,而且大谈自己的刺杀计划,这难道不是很矛盾吗?

如果你理解了豫让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报仇的真实目的,你应该可以理解这种矛盾,你也许会发现这种矛盾正是豫让所需要的。

首先我们来说历史背景,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后来他们得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名垂青史”,千里做官只为名,他们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财富地位,到头来终将是一场空,只有“名垂青史”才能做到真正的永垂不朽,才能使自己以另一种形式永远的“活”下去。

这是一种君子价值观,当然这句话后来变成了“千里做官只为财”,在战国时期,这种追求财富权力的社会现象就非常普遍了,但在豫让生活时期的春秋末年,“千里做官只为名”还是一种君子风尚。

豫让是自诩为“国士”的,所以他说“士为知己者死”,用佛家的话说这是一种执念,他并不仅仅是“为知己者死”而已,他还要让别人知道他“为知己者死”,因为他的所有行为动机都是“求名”。

这样就能解释,他为什么看似“低调”却又很“高调”,明明是想让所有人都认不出来他,却大大方方的跟朋友、跟赵襄子承认自己是豫让,并且跟别人宣扬自己的刺杀计划和刺杀理念。明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在最后的时刻偏还要求刺三下赵襄子的衣服,还要“跃起”“大呼天“.......

他的行为实在是太花哨了,实在不像一个严肃的刺客,这一点跟后来的聂政比起来天壤之别,同样是“为知己者死”,聂政一不求名,二不求利,不问是非,干净利落替知己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豫让的刺杀实在是有些儿戏,多了许多煽情,却少了刺客的紧张感。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只是为了“求名”而已,他既不能像聂政那样干净利落,又不能像聂政那样不问是非。

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为了自己的信仰,豫让可以忍受非人的痛苦,为了自己的信仰,豫让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

注意,我说的是放弃,而不是“献出”,豫让是一个“国士”,他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刺客”,所以他不能不问是非。如果他像聂政一样,对赵襄子一击毙命, 那么,他的名字会被历史渐渐地淡化,甚至不会出现在《刺客列传》当中。

因为,在历史的定义中,赵襄子代表的是正义的一方,而智伯代表的是非正义、侵略的一方,如果豫让真的将赵襄子一刀致命,在历史上给他留下可能是恶名,而且这种事情也很难被他自己的“国士信念”所容忍。

所以,刺杀是一定要有的,悲烈是也是必要的元素,但是人却不见得真的要杀,如果真杀了就不是“国士”而是“刺客”,甚至是“恐怖分子”,这就有悖初衷了。所以,从一开始,豫让的刺杀就注定是一去不回,因为他一心求死,以这样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信念,以这样的一种“殉死”的方式来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

如果这样来看,整个事情就可以解释清楚了,所谓的“心动”,我们不能说是豫让故意让赵襄子发现,但至少我们能预见到豫让刺杀行为中的逡巡,而这种逡巡才是赵襄子所谓“心动”的原因,才是马惊的原因。

至于这种逡巡到底会有什么表现,也就无关紧要了。

相关文章

  • 豫让刺杀赵襄子,只为一心求死而已,历史误会他2400年

    豫让刺杀赵襄子,这是历史上最诡异的一幕,读历史的人不能不察。 第一次刺杀,豫让埋伏在赵襄子宫内的厕所中,结果赵襄子...

  • 读书笔记:易中天中华史(4)青春志

    1 刺客 豫让刺杀赵襄子。 鉏麑刺杀赵盾。 荆轲刺秦王嬴政。 聂政刺杀韩相侠累。 豫让执著,鉏麑忠义,荆轲会演,聂...

  • 资治通鉴

    豫让刺杀赵襄子 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智氏的田地,赵襄子将智伯的头颅油漆后当做自己饮酒的器具。智伯的臣子豫让打算为主...

  • 【岁月】豫让 局气!

    三家分晋以后,智伯的手下有个叫豫让的家臣,假扮罪犯,怀揣匕首潜入赵襄子家中,在赵襄子如厕时欲行刺,刺杀不成...

  • 可歌可泣

    赵襄子走到桥头,马儿突然受惊嘶叫。赵襄子说:“必定是豫让在此。”于是派人前去查问,果然正是豫让。于是赵襄子当面责备...

  • 可歌可泣

    赵襄子走到桥头,马儿突然受惊嘶叫。赵襄子说:“必定是豫让在此。”于是派人前去查问,果然正是豫让。于是赵襄子当面责备...

  • 战国四大刺客---豫让

    其三:“最执着的刺杀” 刺客:豫让 刺杀对象:赵襄子 结果:失败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三家分晋,这三...

  • 洛神赋——女为悦己者容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说的是豫让刺杀赵襄子的故事。好惨啊!好痛啊!好真啊!惨,是没杀成;痛,是白白用...

  • 【帝国崛起】魏霸西河(一)

    上节讲到豫让刺杀赵襄子,战国七雄中最先强大是哪个国家呢?不是秦国、不是赵国而是魏国。 魏文侯,是魏桓子的孙子。他很...

  • 每个孩子都将成为大人物

    今天遇见一个春秋的故事,《史记刺客列传》中有名刺客叫豫让,为了给智伯报仇要刺杀赵襄子, 先是化装成修厕所的准备刺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豫让刺杀赵襄子,只为一心求死而已,历史误会他2400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ouy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