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胡梦潭19819062004
明清之际巨大的社会变革引起了这一时期思想领域的重大变化。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传统道德伦理观念进行猛烈批判,晚明思想家李贽在这一时期以先知先觉者的犀利目光,凭借非凡的超前意识对中国传统理欲观念进行重建。他的个性意识、自由精神、肯定人欲对于我们今天时代的发展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李贽主张“人必有私”,肯定人私欲存在的合理性。在宋明理学之中,“欲”与“人欲”的意义是不同的。“欲”指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物质欲望及符合自己等级身份的欲求,是符合天理的。而“人欲”则是指超越自己等级地位的、不正当的欲求,与天理是相对的。从这可以看出,对“人欲”的束缚其实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维护,而李贽对“存天理,灭人欲”这一理欲观的强烈批判,也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猛烈冲击,在当时等级制度及其森严的社会环境之下,无异于是离经叛道的异端。
对于私欲,李贽在《藏书·德业儒臣后论》中这样说:“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他认为耕田者存有私心想让农田丰收才会尽力耕种,治家者存有私心想要家境殷实才会努力治家。首先可以从中看出李贽肯定了私欲存在的合理性。私欲存在是进步的动力,人因为存在私欲,才会不断积极进取,谋求幸福生活。并且李贽支持人们追求私欲,表示人们对私欲的追求是自然之势,不可阻挡,理应得到满足。《焚书·答耿中丞》“寒能折胶, 而不能折朝市之人;热能伏金, 而不能伏竞奔之子, 何也?富贵利达所以厚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矣!”就有所体现。由此,他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观点,进一步将私欲存在扩大化、广泛化。
同时,李贽也坚持对“以孔子只是非为是非”的观点进行强烈驳斥。他认为,《六经》、《论语》、《孟子》未必都是“圣人之言”,即使语出圣人,也可能是假言假语,由此他提出了“绝假存真”的“童心说。”他提倡“童心”之自然的道德情操,维护人的道德尊严,反对纵欲和过度贪图享乐。对于传统的“男恕风流,女戒淫”的不良风气他进行强烈的批判。李贽的学说固然因其社会历史的原因存在市民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倡导的追求自然之欲、反对封建等级秩序,对于晚清思想解放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五四新文化运动都发生了深刻影响。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探索现代理性的重建之路,仍然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
特别是李贽那种为追求真理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那种在解剖社会的同时也勇于反省自身劣根性的坦荡胸怀,敢于揭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中的假恶丑、从而更为自觉地向着真善美永远追求的清醒的自我意识和道德的真诚,更体现着从中世纪传统中走出的启蒙先驱者的正气之歌和德义之粹,是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对于中国的现代人文精神之建设,无疑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