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之死

作者: 闲愁过水忘 | 来源:发表于2018-05-29 11:17 被阅读140次
李贽

农历三月的北京,北风已不那么如刀如霜,御河桥下的冰凌化了,棋盘街旁的杨柳青了。可是,京畿的百官万民,心头重压的冻云却抹不开,从庙堂重臣到市井蚁民,人们都在暗暗祈祷:但愿宫中“酒色财气”死病俱全的皇上快快伸腿儿!新皇登基,“与民更始”,人也许就可以喘口气了。

这是公元1602年,史称“万历三十年”,紫禁城内外流言四起,万历皇帝朱翊钧早晚功夫就要驾崩了。有传言称,朱翊钧忽感病势沉重,急召诸大臣到仁德门等候旨意,还安排首辅大学士沈一贯入启祥宫后殿西暖阁,听他安排后事。朱翊钧说,朕病甚,勉辅太子。这些年因为修建三大殿而征收矿税,本来就是权宜之计,现在都停了,派出去的内监都撤回京师吧。沈一贯代拟遗嘱,朱翊钧也已经点头,交给大臣传阅,马上就要执行了。

可是,第二天,朱翊钧的病情好转,他又后悔了。接连派了20多批太监,到办事房索要圣旨,过了两天,朱翊钧传谕内阁,说是前两天由于头晕等等,一切照旧执行。人们空欢喜一场。人们又感到沉重的矿税。内监穷凶极恶的折腾,变着法儿的征收矿税,惹得民怨封腾,民变兵变此起彼伏,朝野士大夫忧心忡忡。

然而,万历虽然看似昏庸,却对思想文化领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对李贽这个人物,他是有所耳闻的。这年闰二月二十三日,礼科都给事中(七品言官)张问达上疏,弹劾20多年前已从姚安知府任上退休,现居京郊通州的李贽。称其“狂诞悖戾”,与列祖列宗唱反调,不信孔夫子的教训,不循礼教,并对近来缙绅士大夫室悬妙像,手持念珠,诵咒拜佛而不知遵孔子家法的现象深感不安。

虽说万历皇帝躲在深宫之中,但靠着无所不在的锦衣卫和东厂特务,上至王公贵族、三公九卿的府邸,下至市井酒楼、山野荒寺,有什么大的异动变化,他都了如指掌。他知道,这个李贽到处讲学,一大帮士子趋之若鹜,号召力不可低估,如果听凭这样的人传播异端邪说,败坏人心,比聚众滋事火烧几所衙门,占山为寇攻掠几座州县严重得多,危险得多!必须采取果断措施,绝不允许有人蛊惑人心。

于是,万历皇帝下诏以惑世诬民罪名逮捕李贽,李贽写的书,不管已刻未刻,统统烧毁。一般请求劾治某人的奏疏,是有意从严议处的,以便给皇帝显示宽大为患体恤臣工的机会,皇帝一般对拟议的惩处从宽从轻发落。可是,逮捕李贽的批示却比张问达的拟议重得多,张问达只请求由通州地方官将李贽解回原籍,朱翊钧却下令将李贽列入最高级别的要犯,由特务机关锦衣卫缉拿,打入天牢候审,而且还严查著作言论。

自唐僖宗光启年间逃离河南光州始,来到闽南避乱,李氏祖祖辈辈就定居在海滨古城泉州。李贽聪慧好学,年少时,读传注不能省,深感厌倦,可是为了糊口,于是找些“尖新可玩”的八股文,日诵数篇,文思大涌,乡试一考即中。中举之后,李贽候补了三年,被任命到河南辉县做教谕,不久后调到南京国子监。

父亲去世,李贽守制东归,回乡奔丧,途中将妻女安置在辉县,他离开辉县时,买了几亩田地给妻女耕种度日。谁知天降旱灾,贪官污吏借漕河是运送皇粮的河道之名,把通向田间的水源全部引入漕河,切断百姓的田间用水,企图乘机敲诈勒索。李贽竭力请求放水,均遭拒绝,他知道若以自己的几亩地请求用水,一定会得到照顾的,但他宁肯自己的田地与全县万顷一起干旱,也不愿单独接受贪官的私情。后辉县大荒,李贽丧葬礼毕,才知道自己那年数月未归,二女儿三女儿都饿死了。

之后,李贽辞官,专心著述。其时全国只有二万来名官吏,而四品以上的官员,大约不会超过五千。能跻身这样一个特权阶层,是他李氏几代人俯仰努力的结果。

李贽不肯回家,流寓四方,客居麻城。夏天热得李贽头皮发痒,汗臭蒸腾,头屑飞扬。李贽是个有洁癖的人,觉得难受,看见侍者在剃头,就让他为自己除发。李贽落发的消息很快像热浪一样卷过全城,不是怪老头图凉快剔去头发的趣闻,而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一个六十二岁的前四品命官在本地出家了。闲言碎语如蝗而起,打的都是端正风俗的旗号,可惜碰到了个我行我素的李贽,这一套不管用。

李贽有三处最为正人君子们侧目的地方一是“强其弟狎妓”。大约是弟弟在哥哥面前羞羞答答,李贽叫他不必扭扭捏捏的。要是朋友劝邀上青楼,那是司空见惯的事儿,没人会说三道四,像李贽这样以哥哥的身份劝弟弟干这种事就罕见了。

第二件是,麻城士绅设宴款待父母官邓鼎石,李贽当着合邑体面人物调弄优旦。李贽看着宴席上的体面人物一副“庄重”的样子,活像学宫里望着冷猪肉发呆的孔圣人,就偏偏带着歌妓跟他纠缠。

第三件是,李贽曾率众僧入一寡妇之室访问,破坏了良家妇女的“贞洁”。这老寡妇,自李贽入麻城后,就时时派人送茶果,供奉“肉身菩萨”。起初李贽有接无答,后来一些人借题发挥做起文章了,李贽很奇怪,老妇人专心供佛,怎么还有人嚼舌头。就和几个和尚一起拜访这老寡妇,原来这寡妇是南京人,嫁给本地人,子女全无,亲戚中也没有互相扶持的人,只收养了一个义子作为老来依靠,免不了受人欺负,家族里的人觊觎家产,市井无赖隔三差五就来生事讹钱。李贽看不过去,担负起了保护人的责任。

其实这些事原本都无伤大雅,说大也不大,但李贽的放肆在于公然揭破了大家的面具,存心让正人君子们难堪。

在李贽看来,乐声色,爱富贵,欲显达,恋生畏死,不惯拘束,是人的自然本性,根本用不着压抑和掩饰。李贽不仅反驳了“万恶淫为首”、“女色亡国”等皮相之见,还理直气壮地说,声色等人欲是推动英雄建功立业的动力,指出亡国者不仁不才才是亡国的根本原因。万历年间,为阻止张居正夺情,众大臣撼宫门大哭,被集体罚跪,很多人被杖死、贬官,还有一些为图后福的投机者冒死相谏,李贽只觉得他们可悲可怜。君臣之间的博弈,强弱之势是自然而然出现的,李贽为那些“谋反篡位”的“奸雄”鸣不平,说他们不是天生的不忠不义,而是被情势逼迫,英雄壮心不得不这样做。

李贽丰骨棱棱,喜欢当面指出别人的过错。他不拜官府,不畏舆论,放浪形骸,专治“假”病,呐喊“士为己贵”,把恶名视作雅号。

皇帝下诏逮捕李贽。76岁的李贽此时正寄居在通州城北门外马氏庄马经纶家。前监察御史马经纶七年前因为上疏冒犯龙颜,被削职为民。马经纶久仰李贽,年初专程把李贽从商城接来府上养病。

李贽被捕时,已卧病数月,只剩一口喘不匀的气了,听闻锦衣卫来了,便命仆人取块门板过来,吩咐抬门板的马家仆人,快走吧,我是罪人,不能在此逗留。

刚躺到门板上,锦衣卫就来了。李贽趴在门板上被人抬来京城昭狱。路途颠簸,半道上李贽就昏迷了,连日粒米未进,呕吐相继,医者缩手,病情已经很严重。几天后,李贽用一把剃头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李贽去世后,他的遗书得到盛传,在封建统治阶级一禁再禁的严令下,这些著作仍然广泛流传,深入人心。不管是徘徊人世还是遁迹山林,不贪求欢乐,也不愿劳损精神去讨好世人,李贽好刚使气,快意恩仇,遭遇天灾人祸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以死泄怒,气绝而逝,是真英雄汉。

相关文章

  • 李贽之死

    农历三月的北京,北风已不那么如刀如霜,御河桥下的冰凌化了,棋盘街旁的杨柳青了。可是,京畿的百官万民,心头重压的冻云...

  • 李贽之死

    同时代的士大夫,绝大多数被李贽甩开几条大街。他们的思想跟李贽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完全不接受他的主张。他们只能通过否...

  • 李贽

    今天下午读有关李贽的文字所记。 了解到他出生于一个穆斯林家族,本身对儒学的某些内容不是那么地信(在这里的儒学仿佛是...

  • 《锦鲤之死》目录

    锦鲤之死(一)锦鲤之死(二)锦鲤之死(三)锦鲤之死(四)锦鲤之死(五)锦鲤之死(六)

  • 寂寞总是无人懂,七十老翁何所求

    01 1602年,李贽入狱。 一日,李贽要求使者为他剃头,但在侍者离开的间隙,他却用那把剃刀自刎。 侍者看到他鲜血...

  • 离经叛道的李贽

    明朝后期,中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皇权专制日益加强,宋明理学辅助专制,思想界因循守旧,一潭死水。然而,商品经济却蓬勃...

  • 《琴赋》--李贽

    《琴赋》-----李贽 题文诗: 琴者吟其心,琴非禁邪恶, 人知口之吟,不知手之吟;...

  • 李贽的有趣

    李贽。孤陋寡闻,原不识此人。 那精彩不断的万历年间,各种人物层出不穷,时势的造化都是在朝的必然,可他,一在野狂人,...

  • 002/100|李贽

    古意清水粽的鲜糯香还在回味,朋友圈里看完了“展览主题”关于阳光、家人、美食、文化传统体验的相伴。那么,也有多少朋友...

  • 孤胆英雄李贽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602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北京大明朝刑部司狱司下辖的一间单人牢房内,一位侍...

网友评论

  • 遇见人间四月天:统治者的色厉内荏,草民之坦荡磊落。。跃然纸上
  • 砚砚小屋:下午刚刚去过李贽故居 很小的一个地方 万寿街123号

本文标题:李贽之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xu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