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询中我常常会听到类似的一些话:
“曾老师讲过一个特别精僻的解释,对我特有触动,我觉得自己收获特大,怎么你就给不出这么醍醐灌顶的解释?”
“我一个朋友也是咨询师,她跟我说我这个问题应该是什么什么,让我来跟你谈……”
“我有一个咨询同行的老师,他说我一直有一个这样的问题,怎么你就没发现?他觉得我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应该跟你谈谈……”
“我那天上了一个课,讲到咨询中这个情况应该怎么处理,我回想了一下,我俩这个问题你不是这样处理的……”
“我一直在读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我觉得你在某些方面做的还是很专业的,跟书上说的一样,但也有些地方我没太懂……”
“这件事情我跟朋友讲了,他说我就应该如何如何,问我为什么要来见心理咨询师?完全没必要啊……”
“跟同行聊起彼此做个人体验的事情,说我怎么跟咨询师的关系是这样的,这不应该呀……”
“除了咨询,我还有个团体,常常觉得我在团体里的收获更多,团体的带领者也更能理解支持到我……”
…………
以上这些话你有听起来熟悉的吗?你什么感觉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曾老师几乎成了我的恶梦(对不起曾老师,无心打扰你),一听到有来访者跟我提到曾老师的名字,以及他又说了什么什么,我就心头一紧,心里那只受惊的鸭子就扑愣扑愣的飞。
每次一听到类似上面那些话,心情都极其复杂。一方面感到好奇,你到底想说啥?有话能不能直说?(当然不能啊!)另一方面也感到有趣,我有这么多督导、监管者,保准出不了差儿,他们都看着我呢!当然也会有无力、挫败感,同时也会感到被纠缠进了更复杂的陷阱里的感觉,身体往下坠,想爬出井口着实不容易。同行们,有类似经历的要不要抱一下?!
撒娇完毕,说点正事儿。
其实无论把谁拽进来,都意味着你们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着一些疑虑,也许有一些愿望和需求没有被充分的表达、被看到,或者有些无法言说的东西需要找到一个言说的路径……所有这些东西对治疗联盟的建立和维护都是重要的,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被讨论,需要被承认,以及承载。
这个现象借用家庭治疗里的一个概念来理解就比较容易明白,就是鲍温提出的三角化理论——使家庭内焦虑的两人关系去融合的一种方式是形成三角关系,即拉进一位重要的家庭成员以组成三个人的互动。这种方式会帮助缓解二人关系中的焦虑和紧张。这个理论其实比较复杂,我只是借用一下这其中的简单逻辑。意思就是在咨访二人的关系里有一些事情在发生,有一些动力在发生作用,有一些冲动在表达,来访者“希望”能让你知道,但必须要借助第三个人的“在场”仿佛才可能实现,而你如何应对这个“第三者”,才是确认咱俩关系质量的敲门砖。这几乎就是一场你必须参加的考试,绝不可以弃考,而及格与否就看你的表现了。
既然是一场考试,考的是什么呢?这背后可能存在的无意识尝试大概有——
我需要的更多,而你给的不够,加把劲儿;
你没有理解到我,我对你不满意,能对你生气吗;
引进一个外在的竞争机制,让你不要掉以轻心;
我有办法评估你的工作情况,你认真点;
我有其他关系支持,随时可以抽身离开;
给咨询师施压,以求得更多的关注;
我想表达不满,但是很害怕,这是别人说的,不关我事,莫要怪在我头上;
治疗关系进展的不错,设置一个障碍,还不想跟你太亲近……
…………
所以,首先你要读懂他在给你传达着什么;然后针对他的需要去回应,理解“第三者”插入的意义,才有可能进一步推进治疗联盟的发展和巩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