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阿姨们有一个能填补空闲的喜好,就是经常规劝临近30岁的单身人士结婚。
各位单身人士都知道,规劝方法有很多,比如未来凄惨假设法,理论叙述法,亲情绑架法,诸如此类,千奇百怪,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但最让人头疼的,是举例说明法。
比如我遇到一个老阿姨,隔三差五就会来传教洗脑:“你们,要早点物色,找个事业单位的男人,这样是最好的。平时男的在单位吃饭,也不用烧饭。工作不忙,经常两个人能出去一起玩。钱是少了点,但是赚这么多钱干什么呢?又用不掉。你以为有钱人好伺候?钱太多也不会很幸福的。你看我,多好。所以赶快去找个事业单位的男人吧!“
等这老阿姨一走,旁边的姐姐立刻小声说:“千万别听她的,男人,还是得找有钱的。等你有了婚姻就知道,钱的用处有多大!”
这时你大概会庆幸自己没发言,不然驳了谁面子都不好看。
有时候,人自己都不知道,对着晚辈说的那些一套一套道理都是从哪来。说的时候痛快,未必追究过真相。但一个旁观者去细究,总能找到蛛丝马迹。
比如那位“传教”的老阿姨,她的老公正是事业单位员工,自己同是事业单位人员。而她目前在做的,正是规劝他人走自己的道路。
再比如那位姐姐,她嫁的正是富商,又怎会认可老阿姨所言?
实际上,不管是谁的观点,反例都有一大堆。
工作稳定但收入普通的夫妇,为孩子的学区房每日发愁。
同床异梦的富豪夫妻,为了财产相互算计。
所以,她们两个,谁说的话才是后辈可供参考的真理呢?
科胡特曾指出:“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是自恋的……自恋是一种借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
大多数时候,诸如姐姐和老阿姨之流,不是在提建议、述真理,而是在找认可。
人生选择,尤其是找工作、婚姻这样的大事,如果能接受某个人经历了半辈子所凝聚而成的“人生真谛”,并付诸行动,那便是对此人的最高认可了。
若你选择事业安稳的男人,最起码在选择的那一刻,是默认了老阿姨的“婚姻智慧”。
若选择富商,那么姐姐就会开心地喊你小姐妹,因为你是在说:“我用实际行动宣誓,我认可你的婚姻选择。”
当然,自恋并不仅限于“行为的自恋”,也可能是“观点上的自恋”。
我们常能听到:
“我就是学的这个专业,太枯燥了,你可千万别学。”
”我的婚姻很痛苦,这种男人你千万别嫁。”
可是,人生都是化学反应,你如何知道同样的经历放在他人身上是什么效果呢?
有一类人,能意识到自己不知道。他们往往不敢下论断、提建议。毕竟,他们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知道你是谁,想要什么,经历过什么,有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人生适合你,自己的经历能否套用在你的身上。他们能看到生命的短暂和狭隘。这样的智者,少之又少,他们能说出的最负责的话,便是“你要学会自己做选择。”
但更多的人,无法意识到自己不知道。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只经历过一种人生,意识不到世界有多少种生活方式、相处模式,他们测量不出不同经历会给人带来怎样的苦与乐。他们能做的,就是生活在大大世界的一个小小圈子里,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凝聚出认可自我的道理,然后看似十分认真但实际上毫不负责地塞给别人。很遗憾,大多数父母和朋友,都在这个列队中。
但是,哪怕是最亲最爱的人,这样的“真理",他们敢说,你敢听吗?
有着共同经历的人总能成为比较好的朋友,那是因为,你的存在就是对我的认可。
但即使如此,人还会觉得自己是一座“孤岛”。
这样的孤独感正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与你一模一样的存在。
哪怕在某些领域有一致观点,人还是如此得不同。
那么,他人又如何能为你提供最佳的建议?
世界在变,你在变。
周围的一切都在变,不变是人的自恋。
与其去听他人对你的千种评价、万种建议,都不如关上房门,塞住耳朵,去感知自我。
别让他人的自恋成为你的“人生真理”,懂得自己、爱惜自己,做一个能够独立选择的智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