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行一个视频,题目是《凌晨三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辛酸》,整个视频说了三件事,一个是职场小白给老板准备次日给合作方董事长汇报PPT,结果费了半天劲,电脑崩溃,于是发朋友圈求助,求助无果,擦完眼泪,删掉“辞职信”三个字后又擦着眼泪重新再来。第二个故事是广告公司客户经理,为了客户满意,一遍遍地组织拍摄,无暇回复从外地赶来看她的男友微信。第三个故事是一个护士长,先生打电话过来说女儿高烧,正要下班,又有一个危重病人,刚刚忙完,问一下孩子情况,护士又喊道2床病人心脏骤停,累得坐在地上的她弹簧似的站起来去抢救。
当然结尾都是大圆满,小白的老板看到了朋友圈信息,告诉她不要加班了,会议推迟。客户经理的男友打车来,她正好送走艺人和摄影师,问她是上车跟自己结婚还是自己走回家。护士长终于忙完了一切工作,女儿烧已退去,安详入睡。
针对这个视频,国家媒体的态度不一,新华社公众号是肯定这些拼命奋斗的,并且是头条发布。而人民日报公众号也是在头条发布,但是题目是《“凌晨三点不回家”刷屏,别矫情了!》更多的是带有批判的态度,不倡导这样做。光明网头条则是《<凌晨三点不回家>朋友圈刷屏!网友:看着心酸,但真不鼓励!》,保持一种理解但是不鼓励的态度。最有意思的当属央广新闻的头条《被<凌晨三点不回家>刷屏!不要矫情了,凌晨三点的迪你也不是没蹦过……》,光读题目就有一种怒怼的既视感。还有很多媒体也就这个视频推出了相应的文章,不一一例举。
我只想说说我的一些看法,如果你凌晨三点还不回家,只能说累死你活该。从这个视频来说,只是为了艺术表达的需要,专门挑了年轻人相对比较苦的片段,怎么没有说说团建时候大家的开心舒畅,晚上蹦迪刷夜时候的乐不思蜀,晒美食时候的意犹未尽,生活是多方面的,绝对不是只有苦的一面,还有酸辣甜的各面。作为个人,我绝对应该更多地发现生活之美,而不是单单强调苦,而违背了矛盾论的基本原理。
加班,很多时候是管理的问题。
如果领导能够把所有工作都有一定的预见性,并且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那么下属就不会这样疲于应付,应该把提倡按时下班作为公司的考核指标,所有的事情能够在工作时间内高效完成,而不是工作时间磨洋工,加班时间效率也高不了,精力跟不上,心思也多不能专一。领导安排好工作,给好限制时间即可,你愿意加班就加班,直接要结果,要满意的结果,才是领导之道。
每个组织都是很多人组成的集体,如果这个集体不是一个团队,那么领导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既然是一个团队,一些应急性的工作就应该发挥团队协作作用,只要领导思路清晰,把需要准备的几个部分分成几个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由一个人来通稿,我想大家基本都不用加班到很晚就可以搞定。
即使像护士长这样的特殊职业,我想领导也应该安排出合理的加班表,不能逮着一个人这样耗,即使这个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那就更不可以这样掏空式用人,而是要放眼长远。真不行,可以评估工作量增加人手,或者采用科技手段,替代部分的人工。让这些高级能型人才做更具有价值,甚至创造性的工作。
这个视频传递的思想虽然打动人,却是一种放大焦虑的作为,绝不可提倡。我们应该提倡的是高效、有序、合理的管理,包括人员的管理和个人体力时间的管理。像她们这样耗下去,那么猝死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这些年这样的悲剧还少吗?
加班,绝不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而应该保持在合理的区间,让更多人享受科学的工作休息生活,提高单位时间和单位人员的产出率,而不是靠这种“延长劳动时间”来博取可怜。
=��e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