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俱乐部》1/30

作者: 罐头头 | 来源:发表于2017-07-26 15:56 被阅读887次

    一直都想系统性地重新学习英语语法,奶爸推荐赖世雄老师配有录音的语法书,我从图书馆借了好几次,也都只是翻了前面几章就停下来了。后又看到别人推荐张满胜的《语法新思维》,于是专门跑书店看了看。哇噻!四本厚厚16开的大家伙,加起来起码得有1000页。语法学习的热情瞬间被浇灭。后来我分析了自己拖延学语法的原因,如下:
    1 - 感觉目前的语法水平够用;
    2 - 没有迫切提高语法的需求;
    3 - 语法太多规则,要死记硬背;
    4 - 语法书太枯燥,无法坚持;
    5 - 语法书都是大部头,任务艰巨;
    6- 不想走出舒适区。

    语法于我就是一项 “重要但不紧急” 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后台任务,始终占用着内存。它又如同一根不知什么时候扎到皮肤里的倒刺,是不是让你疼一下,但又不至于要人命。但这么扎着总不是办法,一定要把它彻底清除。正好最近看了篇网文,里面对绝版书《语法俱乐部》有非常高的评价,豆瓣评分9.2。我找来了电子版,光是作者写的前言就非常打动人心了。由于电子版效果不佳,我在淘宝上买打印版。收到书一看,很小巧的一本啊,顿时好感加倍,对自己说:我应该能把语法搞定。

    这是一本和传统语法书完全不是一个套路。它帮助我们建立系统的语法框架,书中提到的语法规则都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让读者能无需死记硬背而轻松掌握。作者认为目前很多语法书中所谓的规则和 “例外” ,在本书都能够找易于理解的源头。我们来看看作者的原话:

    一些似通非通的所谓“规则”,在一本本语法书间抄来抄去,写书的人不去追究背后的道理,教育法的人也从来不去质问“为什么” 规则解释不了的地方就叫做 “例外” 。 以讹传讹的结构,把很合逻辑的语法高的令人望而生畏。 试想,每学到一个语法项目,有100条规则要背,这100条规则又牵出1000条例外,这样怎么可能学的会呢?

    好的语法观念,不应该有任何要背的东西。

    昨晚收到书后,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第一章内容讲述的是五种基本的简单句型,其中,涉及到了补语这个概念,以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真正含义。这么多年来,我总是傻傻分不清,现在总算弄明白了。

    这一章的内容不多,我昨晚看了一遍,以为自己全部掌握了,但做习题发现错了不少,但我不以为意,只觉得可能是我粗心大意。今天写笔记的又重新翻了一遍书,才发现自己习题错的地方,其实反映的就是我对相应的知识点没有完全弄懂。写完笔记,我又重做了一遍习题,依然还是错了一题。一开始没明白,后来再仔细琢磨,才惊觉原来自己还有个知识点没学透!太庆幸自己能够在阅益读书群了,不然如果只是我自己一个人在那看书写写划划,是肯定没有这么大的收获的。

    以下是书中第一章内容的语法知识。我的表达可能不是很清楚,所以就大家就不必往下看了哈。



    书中提到的五种简单句型,是我不曾深入了解的,五种单句的基本句型,如下:

    • S+V (主语+动词)
    • S+V+O (主语+动词+宾语)
    • S+V+C (主语+动词+补语)
    • S+V+O+O (主语+动词+宾语+宾语)
    • S+V+O+C (主语+动词+宾语+补语)

    前面两种都非常容易理解,而后面三种,我就很不熟悉了。


    S+V+C 结构

    首先,什么是补语?补语只用在谓语动词翻译为“是”的句子当中,也就是be动词,如下列表格:

    表格1:主谓补结构

    主语 谓语 补语 结构
    John Smith was a soldier. S + C
    John Smith was courageous. S + C

    表格2:主谓宾结构

    主语 谓语 宾语 结构
    John Smith died in World War Two. S + V
    John Smith killed three enemy soldiers. S + V + O

    从字面意思看是补语是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既然是补充说明,那么是不是可有可无?并非如此。由于be动词与一般动词不一样,它没有叙述能力,无法描述一个具体的动作,是一个“空”的动词。如果没有补语,它与主语单独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补语其实是句子中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有具体含义的部分)。be动词实际的作用只是把主语和叙述的内容链接起来,起到链接的作用,所有又称** “连辍动词” (Linking Verb)**。而跟在动词后面的部分,因为替代了动词扮演了讲述的角色,使句子获得了完整的意思,其到“补齐”的作用(Complement)。


    除了be动词之外,还有一下动词也是“连缀动词”,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理解为各种各样的 “是” 和 “为”( “为” 与文言文版的 “是”)。如下:

    • look 看起来是
    • seen 似乎是
    • appear 显得是
    • sound 听起来是
    • feel 摸起来是
    • taste 吃起来是
    • turn 转变为
    • prove 证实是
    • become 成为
    • make 做为

    例句:
    That dress looks pretty.
    The dog seems friendly.
    His demands appear reasonable.
    His trip sounds exciting.
    I feel sick.
    The drug tastes bitter.
    The story proved false.
    He became a teacher
    A nurse makes a good wife.

    大家注意到没有?在上面的句子中,如果把动词都换成be动词,意思和句型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呢。这些句子,都是主语补语的句型( S + V + C 结构 ),作用是告诉读者主语是什么。


    S+V+O+C 结构

    “主语+动词+谓语+补语” 结构 又要如何理解呢?看以下例句:
    I find the dress pretty.
    He found the trip exciting.
    His college training made him a teacher.
    Most people consider a nurse a good wife.
    The food made me sick.

    在上面粗体的部分是“宾语+补语” (O + C)的部分,而此处的补语是修饰宾语,而不是主语的,如第儿个例句,exciting 是修饰 the trip, 而不是 he. 并且,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上述所有例句中,如果在宾语和补语之间增加be动词,都是能够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即:The trip is exciting. He is a teacher. A nurse is a good wife. I am sick. 也就是说这种句型里的宾语和补语抽出来,加上be动词,就变成了一个主语补语的结构。


    “主语+be动词” 结构

    有一种句子,be动词后面没有补语,如以下两句名言:

    哲学家笛卡尔的: I think;therefore I am.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 :To be or not to be...

    这里的句法应该怎么理解?如果翻译成 “是” ,说不通。作者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翻译成“存在”。 所以, 第一句是:我思故我在。第二句则是“要存在还是不要存在”,换言之就是“要不要活下去”的意思。


    S+V+O+O 结构

    有一种动词,后面可以接两个宾语。例如:

    主语 谓语 宾语 宾语
    John's father gave him a dog

    这里的give 是“给”的意思,“给”这个动作,包含两个对象,一个是把A给B,所以需要附带两个宾语。这种双宾语的结构容易与前面的 宾语+补语的结构混淆,看下面句子:

    主语 谓语 宾语 补语
    John's father called him a dog

    两个句子都是 : 名词+动词+名词+名词,那么要怎么区分呢?
    我们前面说过如果是”宾语+补语“的结构,则可以加入be动词组成完整句意,宾语和补语之间是一个对等的关系。例如,我们把be动词补充在第一个宾语后面,即:"He is a dog. 他是狗。 " 在"gave"例句中,“他是狗” 这个意思并不成立;但在”call“的例句中,则是意义的。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来判断这两个容易混淆的结构。

    为什么要分清楚这两种结构?我很期待后续的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法俱乐部》1/3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rn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