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有意思。
前段时间经友人推荐,入了一个微信群,成员是一个写作爱好者团体的人,各路大咖在里面交流人生心得。心想不错,应该能学习到很多向往的思想,欣然而往。每日谈天说地,虽内容时有深浅,却也自得其乐。
渐渐的,便发现了事情的不对。个人觉得,自己无论是论年纪还是道行,在此群中都是下游水平,自然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多听少言较好。但每次听到的内容,总是越来越让我皱眉头。总结起来呢,是部分年龄较大的成员的言论令我感到不安。
年龄与阅历可以换回人生感悟与经验不假,但换不回正确。故我自己的原则是,在谈论一件事或一个思路的时候,我都会很刻意的表示,这是我一家之词,思想就是应该求同存异嘛。说出自己的思想,以期交换到其他人的思想,将他人思想拿来,筛选,取其精华,完善自己。本是个互惠互利的大好局面。
而这其中部分人则不然,例如一次,我们讨论了一件事情,我自嘲了一下,说“我觉得我自己有一些唯心主义思想吧。”立刻有人跳出:“不。你这是唯物主义思想。”我疑惑了一下,是我自己对唯心主义认识有错误吗?几乎是第一时间打开了百度,查找了一下关于“唯心主义”的“正统定义”。然后就看到群里出现了那句在这个群中无数次出现的句式:“请先定义一下什么是唯心主义。”
WTF?定义?你是教科书本书吗?定义来定义去的。类似的事情出现了很多,很多对话让我看了哭笑不得。
“我觉得有一些烦躁。” “别这么说,首先,请你先定义什么是烦躁。”
“…由此可见,我们从中还是可以获得成长的。” “不见得,首先我们要定义什么是成长。”
……很多很多。不列举了。
我当下就把“唯心主义”的百度百科内容整段复制粘贴了去,发到了这个号称自由讨论的群中。然后微笑着等待我期待中的回复。
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和我想象之中的一点都没差,就连不写标点符号这件事情也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
大意就是“那只能代表百度百科的定义。”
我心中思忖,在座的都是读书的人,面对我这个不看书的人,大抵不至于如我这般不沉稳。正面不是黑,反过来也不是白,和我心中定义不符,便要重新定义,这等的狂妄自大,我觉得在我的经历中还是很少见的。
那您倒是重新定义一下啊。
随后出人意料的跟出来一句:“其实,我觉得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只是,其中一部分,恕我实在不认同。”
若我是来求认同的,我自会和你们聊——
“天怎么这么蓝?因为本来就是蓝的。”
“我观察太阳每次都从东面升起,一定有原因的对不对?” “没错。你说的一点都没有错。”
摆正自己,否认他人。这是交流吗?不是。这是侵略。若你在谈论过程中,表达思想的方式选取不当,会让人有大脑被入侵的感觉,自然会感到反感。就像我张开双臂给你看看我的心,并笑着问你,“好看不好看?”而你却拿了一把刀子,直接在上面切了一刀,并且说:“我觉得这样改动一下就好看了。”这里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在线辩论场,辩论是以表达自身思路立场为基础,以客观思想去证实对方思想之中的漏洞之处,辩论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双方思想互相融合补充的过程,而非互相否认拆台。
或许您想说我玻璃心了对不对?反倒是遇见过的否认太多,也太多次为了让他人认同自己,与人争得面红耳赤。如今反而回想起来很是可笑,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思想个体,思想的存在来源于个体的经历与思考,故每个个体思想注定不同。就像脸一样,大家互相看一看,好看便是好看,不好看也很默契的不会说出来,你若非要说“你怎么这么丑?为什么不长得好看一些?”收到的回答会不会是:“老娘愿意。长得好不好看又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你管得着吗?哪凉快哪呆着去吧!”
但我还是很尊敬群中的各位前辈的,年岁都长于我,还这么有思想有坚持,实在难得,值得夸奖。只是我与群中诸神不同,实在是无力“定义”世界,只能等着世界来定义如此渺小的我。世间最大的幼稚莫过于与人相争,而全人类却在不约而同的幼稚着,彼此争斗,似是永无止息。心若真的宁静,自成一方净土。那些喜欢拿着铁锹在别人家园子来回敲打的,多半是自己院子里没有什么土的。
所以面对着满屏幕的负面思想与消极否定,我毫无表情的选择了退出该群。这与我日常删除微信好友一样,无意义社交是要定期清理的,不把炉渣倒掉,炉子里的火永远不会旺。
我来给烦躁下个定义吧。就是我在群里看各位高谈阔论神乎其神时的心情。
我也可以给成长下个定义。离开了你们,我自然获得了成长。
这本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本不至于白费笔墨。但世界的美丽就是无数的小事堆砌而成,能有幸成为了成为了压在世界地基之中的砖瓦,谁让你们这么优秀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