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43374/4fda3ed2d7976d6d.png)
有自由选择权的幸福的人们,又是怎么选择伴侣的呢?我们在一年之中会遇到的人不下数千,为什么只选择特定类型的人呢?是一见钟情、化学作用,还是只因为寂寞?罗曼史到底是什么呢?我有一个朋友曾对我说,他与妻子初遇时,在两尺外就有千真万确的“来电”感觉。(在他们离婚数月后,我提醒他这段小插曲,他的回答是:“哦,那个啊,只不过是地毯的静电嘛!”)另一个朋友跟我说,当他看见未来的妻子光脚走过牧场,而且故意踩在牛便便上时,他便爱上了她。他说那时他就知道和她在一起永不会厌烦(他们结婚已三十年了,仍然热情如昔)。有些人是爱上漂亮的脸蛋,有些人则是想找个善良体贴的人,安定下来。有个女人对我说,她爱上一个男人,因为她知道他绝不会欺骗她。我问她,在初遇时是否觉得他很吸引人,她回答说她根本不记得他那时的样子了。一个最有趣的例子是,我的一位女性友人告诉我她结婚只是为了逃离她的父亲。(她丈夫和父亲,我碰巧都认识,这两个人不论言行举止,甚至外表都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看样子,每个人“恋爱”的原因都不相同。
然而,无数亲身经验与常年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却让我明白,人们恋爱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身为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我实在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我想要相信的是,在这世界上有一个专门为我创造的女人,她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打开我的心房,让我体验真爱。只要找到了她,我们就会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会手牵手走在乡间小道和草原上(小心地不踩到牛便便),即使不发一语也心有灵犀,彼此几乎不开口说话,只会偶尔交换一些充满智慧或幽默的意见。我会是她的英雄,而且因为她对我有信心,我将成为我天生注定要当的伟人!我只想相信,两个人可能相遇,而在通过快速的爱情考验之后,从此就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这真是一幅完美无缺的景象,除了一件事——我身在其中,而有太多需求的我,一点都不完美。
这种情况在很小的时候,也许从我们还在子宫里时就已开始出现,我们愈认同自己的身体与周遭环境,就愈会受到身心与情绪上的需求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所作所为,绝大部分都是为了让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人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赏、抚摸和相拥而眠……
这是十分自然的,并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若我们相信,我们所需要的快乐、安全感、自尊或其他的许多事物,都要经由别人来实现的话,这就成为一个大问题了。但是要求别人来满足我们的需要,正是我们孩提时代所做的事:我们希望妈妈或爸爸来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
珍·尼尔森博士在她的有关孩童正面教育的著作中指出,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这两项需求来自相同的根源,那就是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需求。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时,我们怎么办呢?还有什么方法可想呢?我们不能就此放弃这些需求,那等于是放弃了我们的人性。我们必须保留它们,急切地盼望有一天会得到满足。我们使出想得到的所有把戏:哭闹、抱怨、撒娇、甜言蜜语、发脾气、装可爱……但还是不能让需求得到完全的满足。至此我们仍不放弃,于是我们把这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丢进心里的储藏室,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累积。
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归属感。在孩子们努力寻求归属感时,他们很快就了解到,如果想要永远被爱,并成为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证明自己具有特殊的价值。他们必须以显而易见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因为父母似乎不能明白,他们的价值是与生俱来的(至少孩子的心里是这么想的)。“想要变得特别”的欲望于是诞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