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讲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那么文化意味无比浓厚的大宋文化与生俱来秉承什么样的基因呢?

宋王朝的诞生源于一次兵不血刃的陈桥兵变,一夜之间的改朝换代,似乎没有任何征兆,宋太祖深知五代十国的兵荒马乱,军阀四战,受位之后发诏于甲士不得外出,擅离职守,对于北周的寡母幼儿尊奉善待,我们可以怀疑黄桥兵变的真实性,但我们无法否认作为政治家的赵匡胤深谙政治交接的和平必要,目睹五代十国走马灯似的政权更迭,建立一个有核心的中央集权势在必行,同时要怀德于远近,用对百姓的慈悲代替了无休止的征伐掠夺,故而宋军所到之处,不乏箪食壶浆以迎之的盛景,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多的统治者或长于深宫,或怯于国事,或耽于杂技,不能体味生民之艰辛。

太宗朝更是继文化熏陶之风气,览天下文人之才慧编辑新书,扩大进士招生规模,给江湖之远的人们多了一份温暖和希望。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把搜集文化看做是一件可流芳千古的大事。太宗一朝开疆拓土依旧在行进中,保境安民的吴越钱氏审时度势纳土归降,为北宋王朝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创造力,现在我们走过杭州西湖的钱氏府邸和着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温和都能感受到郁郁乎周哉的文明之风,是一股平和的,自洽的,缓缓流动的太平景象。

有宋一朝,不杀文人的祖宗家法深深赢得了士子之心,他们纵然处江湖之远亦能忧民生之艰,江海浮舟亦无悔。灿若星辰的文士峰峦叠起,即有饮水之处皆唱柳词的风流,也有红牙铁板的关西英豪,更有在乎山水之间的与民同乐,说白了就是接地气,宋的文明是市井的,通俗大众的,不过也是优雅高贵的,比如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看到如雨后天晴的青花瓷,不禁让人流连忘返,平滑光洁的釉面让人愉悦安然,怡然自得!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物质丰盈~心灵宁静,怎能造化出如此的器物。

宋朝的武备鉴于唐王朝节度使的藩镇割据,强干弱枝,崇文抑武的政策出发点致使武略先天不足,不过有宋一代文人的节气依旧荡人心肠,辛弃疾的弓如霹雳弦惊,马作的卢飞快,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剑外忽传收蓟北,漫卷诗书喜欲狂,哪一个都是健劲有为的精神气质,令人折服,也为后来民族遭遇危难险阻留下了无尽的生存给养,这种精神是内在的感验传承,心心相印,烛照千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统治阶层的文化自觉换来的是忠信为国的民族凝聚力,生生不息。

什么是宋文化的性格,应该是月印千江,玲珑剔透的清澈,人之为人的高尚酣畅淋的得以宣示,崖山之后无中国的壮烈令人沉默不已,又潸然泪下!国魂不灭,天长地久,辉同日月!

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能穿越回去,他最愿意到中国的宋朝,这真是他的眼光,我们的荣幸,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珍惜祖宗的热情创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