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依然是平淡的一天,依然是无所作为的一天,不过相比昨天我多看了一小会书,并且书中的作者,她也有无所事事的时候...
她是这样写到:每当我一天什么也没干的时候,我就开始焦虑。每当我两天什么都没干的时候,我就开始烦躁。每当我三天什么也没干的时候,我就开始抓狂。不行啊,不行了,我三天什么都没干啊,我寝食难安,仿佛自己亲手杀了三个无辜的小孩。
什么都没干,那这三天是怎么过来的?到底又干了什么呢?作者随即解释道:当然,吃饭、睡觉、买日用品不能算“干了点什么”,纯粹出于“完成任务”心态而做的工作也不能算“干了点什么”。干了点什么,应当真的是干了点什么。
而后她又进一步解释了怎样才算真正干了点什么,比如看了一本好书,发掘一张好CD,看一部好电影,写一篇饱满的文章,进行一场会心的对话,跟好朋友们吃一顿欢声笑语的饭...
对于这位作者的无所作为和期待自己的有所作为的表现和理解,我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与其如出一辙。
但她是一位作者,是曾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而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的一个人。显然她是非常优秀的,这么优秀的一个人也会时常无所事事,而我这么一个普通的人也能有和如此优秀之人的同样理解,但我依然平凡普通,毫无成就,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并不是渴望功成名就,只是奇怪两个天差地别的人也可以有如此多的相像之处。但为什么她成了她,而我只能是眼下的我呢?
或许我们并没有天差地别,或许这种天差地别只存在于他人的评价。一种优秀是别人认可的优秀,还一种优秀是自己认可的优秀,我是这么理解的。对于作者,显然至少已有其一,但对于我,既没有所成就,也没得到自己认可,显然是彻头彻尾的不优秀。
天差地别其实必定还是有的,毕竟结果不会骗人。成功的大多数少不了努力的付出,尽管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而我清楚的知道自己没有努力,所以又怎能恬不知耻的和别人谈差别呢?
至于无所事事的共同表现源于人性的共性,七情六欲,安逸享乐,这都是共有的。只不过这些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一个小水坑,而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可能就是让其深陷的泥潭。
而相似的理解是因为在泥潭里挣扎久了,若是哪天不再挣扎了,那也就不再是不优秀的人了,而是变成泥潭里的渣滓,被他人遗忘,被自己遗忘...
让我继续挣扎吧,趁我还是个不优秀的人,从当下开始,从早睡开始,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