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下了雨,今天也下了雨。初春的北京显得秋意,体感温度不高,在家待这很舒服。在家用完晚饭后,和妻子聊起了目前的状况。
她问到,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的回答是,是为了一种经历和体验。这种经历让自己觉得有价值感,不是为了幸福和快乐,为了不被人看不起。
说到这里,我们都想起我的原生家庭,想起了经历的各种家庭生活片段。这些内容,都直指母亲的自卑情节。
第一个被提起情形是如下的片段。面对比她小的亲家,我的父母也要称对方为哥哥和嫂子。我曾想不明白地反驳过,“比自己小就当对方是弟弟和弟妹,直呼对方名字不就行了,干嘛要低声下气称对方为哥哥和嫂子?”母亲回答道:“是为了好说话呀。”
背后是什么内容呢?是可以捧着对方。
第二件事就是,父亲和母亲两人的感情并不是很和谐,经常吵架。一吵架母亲总是不断翻出父亲曾经做得不妥当的事,在我的记忆中,已经不记得很多事被重复了多少遍。
母亲的自卑,影响了我的父亲,影响了我和我的兄长,如今又开始影响留守家中孙子辈。
在我们身边发生过太多的类似情形。以为不断数落孩子的不对、指出孩子的不听话、成绩差等等,这是真正的教育吗?未必,与之相反,这些都是毁掉孩子“教育方式”。
我和我的兄长,都是这么被父母教育过来的,如今,兄长继承了母亲了“衣钵”,用这种方式教育着自己的孩子。兄长目前的状态就是,聪明有能力、心灵手巧,一事无成,在超级不自信的思想状态下,过着负债的日子。
清明节在家呆了几天,发生了这样一个事情。我哥的孩子可可今年在读小学四年级,已经住校了,周日放假在家让我陪着她玩耍。母亲说她好几个周都没好好洗澡了,要可可去洗澡,我问可可想去洗澡吗?可可说不想去。但是她不敢回答和接话,能看出来她害怕奶奶。而我母亲却在不断催促,不断重复这相似的话,透露着不耐烦和失控状态下的烦躁。
常年不在家的我,不知平时都经历过什么,我明显能感觉到可可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同学犯了事栽赃到她头上的时候,她不敢辩驳和反抗,而是默认了。
我也很自卑,但对自己的状态有认识。该如何去做,如何改善下一代的心理状态,将是我接下来要关注的焦点。
接触到心理学,给了我一个做出改变的开端,这个开端是一个认识:用抱持心态,教育自己的孩子,陪着自己的孩子。
作者,道长归来。
2019年4月20日,与北京八里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