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耗的实质
先讲两个看到的有关“精神内耗”的例子…
记得“春晚”里,出现过一个描述“心理内耗”的小品。
是描写一个男人因为面临“选择时”,在思维里假设了许多种可能遇到的状况与场面。
“小品”做的——只是把这些“假设”,“实体化”了——用一个个真实的“演员”演绎出来…
记得小品里,还有一个穿“黄衣服”的人,在男人的“头脑”里,时时闪过——后来知道“他”代表了思绪里时不时闪过的“念头”。
“舞台”——往往能够夸大一个人儿的“优点”;同时也因为“聚光灯效应”,确实可以把舞台上焦点的人儿的“缺点”突兀出来!
记得曾经某台晚会的主持人因为在播报时,“说错”了一个词汇——在之后的微博等各大媒体,成为了“热点/焦点”…
甚至吃瓜群众“明显”分成了两派——既有“体谅”主持人工作强度大,难得说错一个知识点,是可以“被原谅/被理解”的。
毕竟他们/她们也是普通人。
也有“抓着错处”不放的——甚至上升到了“是否敬业,尊重主持人”这份职业的高度…
似乎,一副必须“网络霸凌”的腔调!
但是普通人——其实,形成“心理内耗/精神内耗”,也和这两个例子,类似…
要么“想的太多”,把事情可能的发展方向,在“头脑里”反复上演——这样做,也许是“干事”妥当的代表。
但是,对于高敏感度的人群而言,却是“致命”的——她们/他们的心理能量,可能因为这份反复思量的过程,而快速“流失”。
不仅把自己弄的“疲惫不堪”,而且会“错过”许多真正重要的事情!
哪怕之后“意识”到了这样子“杞人忧天”是不对的——但是“我们的大脑”,其实会矛盾得把“自己希望忘记的念头/思绪”,反而因为这份“刻意”,加深了对它的执着,更加“无法放下”了!
其实,需要治愈“精神内耗/心理内耗”——需要“我们”可以正视真正的自我——他/她既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也不会是“假设状态”里,那个糟糕透顶的模样…
“我们”只是凡人——“我们”可以改变的,只能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也只有“自己的路”…
夜读时看到一种十分疗愈的说法——世间的事儿,分三类…
“自己的事”——理应,让自己全力以赴,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与付出/努力。
“别人的事儿”——“我们”可以热心,可以建议。但是却应注意“边界感”…
不然,“我们”的好心,可能是在给人家“添堵”!
还有一类,是“老天爷的事儿”——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也许,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许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