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觉得,创业企业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产品,不应该去问用户。他们笃信的是亨利福特那句名言:在汽车发明之前你去问用户,他们一定会告诉你需要一辆跑得很快的马车。创新应该是靠专业能力和洞察力,自己去搞定。
《精益创业》的创业理念是另一个维度,做出一个比较粗糙的产品后马上扔到市场上看一下用户的反应,还要跟用户聊一下要怎么改进这个产品。
很多商业类的畅销书观念不一样,甚至有矛盾有冲突。不同的商业流派对于创业的基本理念、价值观、方法论,通常都是有不同的认识。行业不同,企业所处的阶段不同,打法可能也是完全不同的。
霍夫曼的看法是,真正的问题并不是你问或者不问用户,而是你有没有问出正确的问题。
创业的本质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行为,你需要了解市场上是不是有客观存在的需求。去接触用户,了解用户的一些想法,这肯定是不会错的。用户给不出一个有价值的方向,这其实是因为你不会提问。如果你问了一个错误的问题,用户给的答案不仅没有帮助反而是有害的。
川崎有一段时间想退推出新型的水上摩托,要在原有基础上做改进。有用户说,摩托艇两边脚踩的区域扩大一下,骑兴奋了之后就可以站起来。
川崎公司就真的把摩托艇照着这个方向去改了,结果这个产品非常不成功。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
问用户想要什么的时候,用户通常只能描述一下他们知道的东西,不太可能去想象一件完全不同的产品。
你不要去问用户想要什么结果,而是要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时候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回答。你问他骑摩托挺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体验,他可能会告诉你,想骑的时候更舒服一点。
这就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增加脚底下踩的这块区域的面积,也可以增加摩托艇的重量,还可以把座椅改得更舒服一点。本质来说用户的各种回答,其实都是在描述自己的痛点。针对这个痛点就可以想出很多解决方案,延伸出无限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专业人士,你应该去研发,不能把这个责任交给用户。
霍夫曼的创业孵化器曾经和一个做服装生意的公司合作过,服装公司想做一个产品,消费者只要把衣服照片传到一个APP里,就能得到一个私家时装设计师的建议。
公司创始人的亲朋好友都表示非常喜欢这个点子。创始人又找了一些潜在的用户,问了他们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当你去逛商场买衣服的时候,你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总结下来,没有一个人有是不是合身款式的困惑。
你把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抛给大家,大家很可能说这个很不错。可是你想获得别人真正的看法,其实需要的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把各个维度的需求整体形成一个印象。
你去问用户这个创意好不好,只要不是糟糕透顶,人家一般不会说你不行。但是当你真的按照方案打造出一个产品来,他会不会真金白银地买账,那又是另一回事。
有一个医疗设备制造商的公司,他们让团队去跟用户做访谈,要求团队一定不要去问用户需要什么样的解决方案,而是去问他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不允许提任何关于解决方案的只言片语,因为是有导向性的。
你心里要时刻清楚,跟用户交流的时候引导他们多说,尽量地不要打断他们。如果放不下自我,老是想着去灌输给他们一个什么好产品,推销给他们一个好的解决方案,那你永远不知道用户真正在想什么。
其实也可以问用户理想中一个产品或者一个痛点的解决方案,但是你要知道用户提的这个解决方案只是一个参考。因为用户给的这个思考一定不如你在这个行业里面待了这么多年的思考更深刻。你要通过他们提的方案去了解一下用户的真实想法。
打个比方,你去问他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案的,或者说你觉得这个方案能给你提供什么价值。其实就是用户究竟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
实际上很多大公司到今天还一直在犯这种错误,比如宝洁公司。
他们曾经在墨西哥推出过一种新款洗衣液,据说提升了两倍的清洗效果,价格只是原先产品的一半。宝洁公司把这个洗衣液数据拿给大家看,所有人都说这产品太棒了。可是这个产品推到市场上之后简直是惨败,根本就没什么人买。
宝洁公司最终才发现了真正的问题所在。大部分人其实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绝大多数的墨西哥人会认为泡沫数量越多就代表清洗的效果越好。结果用了这个新款的洗衣液之后发现没什么泡沫,所以就没有多少人去买那个新产品。
对市场心理有了这些了解之后,宝洁公司后续改进了,把泡沫重新加回去,就取得了成功。
对于创业来说特别难的一个点,就是你并不了解用户需要啥,市场需要啥。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个看上去好像不错的创业点子,可是真正要把这个点子做成产品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极其复杂,信息严重不对称。
你需要提出假设,搜集一切有效信息去验证这个假设是不是存在,这个过程甚至比科学研究还要复杂,变量特别多。
现在这个商业时代完全是买方市场,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做一个产品才会被市场认可,所以在这个时代,用户的口碑、用户的评价就非常重要,这就是所谓的客户忠诚度,或者叫用户粘性。
在这个互联网传播的时代,一定程度上来说口碑评价能决定一个产品的生死。包括小米,营销宣传就是口碑营销的路子,把核心的粉丝群运营起来,给他们参与感,口口相传。
也就是说在现在这个时代,你愿不愿意把一个产品推荐给别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像《哈佛商业评论》之类的这种商业杂志,经常会做这一类的研究。
有一篇文章把客户愿意推荐产品的程度做了一个量化,发明出一个概念叫做净推荐值。这其实就是用来评估客户的忠诚度。
很多财富500强的企业,不再像原先一样光盯着利润看了,也会把净推荐值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产品成功与否的考量。净推荐值高的,才是不错的产品。
这说明企业开始重视用户的意见,是个不错的进步。但是这个指标不算一个特别好的指标,只能用来参考一下。因为这个指标把产品和用户的关系过于简化了。
净推荐值高了,说明用户愿意把产品推荐给别人,这就反映了对用户的服务还是不错的。问题是你对用户的服务水平高低,跟股票市场上公司的表现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企业在股票市场上股价的高低往往是跟公司的业绩挂钩,挣钱不挣钱直接体现在股票价格上。很多真正挣了大钱的公司股票价格特别高,净推荐值是非常低的。
想短期把口碑搞上去,只要打折多了,自然就好了。初创小企业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往往就会做特别多的推广,尤其是在什么团购网站上。这种打折就会带来很高的客户满意度,就会口口相传,净推荐值就是比较高。
从财务的角度来想一下,本质其实是这些小企业用了特别高的成本去买了一个比较高的客户满意度。
成熟的企业给的折扣不够多,所以口碑不行。而且小企业这么干也只是一个短期的效果,折扣做完了之后,客户的满意度肯定还会降下去的。
净推荐值还有一个问题,一旦一家企业开始面向大众市场的时候,净推荐值早就失去意义了。
比如沃尔玛、亚马逊,一个是线下零售的霸主,一个是线上零售的霸主。这一类平台净推荐值就特别低。因为这些日用品的东西不需要口碑来传,涉及到日常生活使用的,通常来说都不太需要别人推荐,所以这类产品的净推荐值就是特别低的。
净推荐值高的产品主要是垂直类别的产品,这类产品最容易形成口碑传播。因为它垂直,面向的受众面非常窄,就比较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所以对用户来说,知道这个产品的特别少。
难道能说亚马逊或者沃尔玛不好吗?其实人家服务很好,也挣了很多钱。所以过分强调用户的口碑这件事其实并不一定是好事,虽然说用户的意见评价口碑非常重要,但是过犹不及。
其实现实生活中好多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会受到一些互联网用语的毒害,比如口碑营销、社会化营销。这让很多传统行业的人认为做一个特别牛的创意策划,想办法在朋友圈刷屏,就是创造口碑特别好的方式。
比如百雀羚的广告,好多企业老板就觉得这个很有创意,就去模仿这个东西。
首先,百雀羚广告那种传播效果是非常难复制的,因为很多所谓的社会化营销就是要靠运气,经常存在大量的数据造假。他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牛。
假如做到了像百雀羚的那个广告那样,对口碑确实有一些好的影响,你要想清楚,你的产品究竟适不适合做口碑。如果你的产品也是一个非常大众,面非常广的服务的话,那么这时候很可能不太需要做口碑了。往口碑上靠,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搜索路径:先保存至相册,在微信扫码,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