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杂文随笔精选录
批注苏霍姆林斯基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精神生活”

批注苏霍姆林斯基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精神生活”

作者: 雁声2017 | 来源:发表于2018-04-29 19:42 被阅读0次

    55、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

    很重要的一点是:儿童在入学以前,是处在大自然、游戏、美、音乐、幻想、创造的一个迷人世界的包围之中。【雁声批注:以前的生活条件是这样;现在都不是这样了。有点困惑,怎么个自己的孩子创造这样的自然条件。】当他们入学以后,我们切不可总是把他们关在教室里,跟那个世界相隔绝。在学校生活的最初几个月和头几年里,学习不应当变成学生活动的单一项目。只有当教师把儿童以前有过的那些欢乐慷慨地向他们敞开的时候,儿童才能热爱学校。【雁声批注: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趣的地方来吸引学生乐意待在这里。】当然,这并不是说:要使学习迁就玩乐,故意把学习变得很轻松;而是只要儿童不感到学习枯燥就行了。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去从事人生最主要的事业——从事严肃的、刻苦而持久的劳动,这种劳动没有紧张的思考是不可能的。【雁声批注:这里的“逐步训练”是指什么?】

    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儿童应当学会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摆脱周围的一切,以便集中精力去达到教师或他自己所提出的目标。要努力做到使儿童养成这种专心致志的习惯。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脑力劳动才可能成为儿童喜爱的事情。【雁声批注:培养儿童的专注力是首要任务,能够参与到集体智力活动中来,而且让学生体验到智力生活的乐趣。】

    小学的任务就是逐渐地使儿童养成不仅在体力劳动中而且在脑力劳动中克服困难的习惯。【雁声批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才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应当使儿童懂得脑力劳动的真正的本质,那就是:要努力地开动脑筋,要深入地钻到事物、事实、现象的各种各样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细节和矛盾中去。无论如何不要让学生感到一切都轻而易举,不知道什么叫做困难。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同时培养脑力劳动的素养和自我纪律。智育是精神生活的领域之一,在这个领域里,教育者的作用是跟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意志的培养,就是从自己向自己提出目标、集中智慧的努力、思考和理解以及进行自我监督开始的。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正好要在脑力劳动中使学生感到什么叫做困难。【雁声批注:困难也是在学习中可以克服的,让学生感知到困难的存在,也能明白困难是自己能够面对的。】

    如果儿童在学习中感到一切都很容易,那么惭渐地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这会使人堕入歧途,使他形成一种对待生活的轻浮态度。说来也很奇怪,如果学习过程不能在儿童面前设置一些能够克服的困难,那么这种懒于思考的习惯倒是多半先在那些有能力的学生身上滋长起来的。而且,懒于思考的习惯,又多半在低年级就养成了:有能力的儿童很轻易地掌握了对别的儿童来说要付出一定的紧张的脑力劳动的东西之后,他实际上就无事可干了。不要让学生无所事事,这也是一项特殊的教育任务。【雁声批注:学习中要有挑战性,通过脑力劳动让学生学习到新知。但是学习的过程中,又不会太艰巨而打击到学生的信心与努力。】

    逐渐地训练刚入学的儿童习惯于在教室里上课,这是进行完满的劳动教育、德育、体育和智育的必要条件。在教室里上课是从事脑力劳动的最有利的环境,但是应当逐渐地训练儿童习惯于这种环境。【雁声批注: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环境和场所也知道学习的任务。】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的特点也正在于此。如果一开学就马上强制他们每天在教室里学习4个小时,那么这种在将来对他们从事脑力劳动很有利的环境,反而会损害儿童的健康。在开学后的最初几周里,我逐渐地引导孩子们进入新的生活。【雁声批注:开学第一课的重要性。】在九月里,我们每天待在教室里的时间不超过40分钟,十月里不超过2小时。这些时间是用来学习识字和算术的。其余的2个小时,我们都在户外度过。孩子们急不可耐地期待着“真正的上课”——他们是这样称呼在教室里的学习的。我很高兴看到孩子们有这种愿望,同时在心里自言自语:“孩子们啊,你们哪里知道,此刻跟你们同年龄的孩子,正在气闷的教室里累得精疲力竭,一心盼望着下课的铃声呢……”【雁声批注:正确引导的重要性。】

    在教室里,我们读识字课本,画圈圈和杠杠,学写字母,自编和解答应用题,——这一切都是逐渐地渗入孩子们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不会以其形式单调使他们感到疲倦。我们不是按照识字课本把同一样东西连读许多遍;既然孩子们都把字母学会了,我就用多种多样的积极活动的方式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孩子们口编关于自然界的“小作文”,并把它们写下来(这种“小作文”,就是写一两句话,如在参观果园后,学生写道:“苹果重重的,垂向地面”;“绿叶中间挂着红红的苹果”;“春天开的是白花,秋天长成了金黄色的苹果”。)这样做,大大促进了阅读能力的发展,要比照着识字课本把同一篇课文读许多遍好多了。【雁声批注:从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注重课堂的趣味性,也注重课后活动的多样性。】

    在课堂上使学习的形式多样化,可以说是教育学上的“窍门”之一。经验证明,在一年级刚开学的时候,不应当有“纯粹的”阅读课、写字课或算术课。【雁声批注: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形式单调会使儿童很快感到疲劳。当儿童刚刚开始感到疲劳的时候,我就马上变换作业形式。图画是使作业多样化的有力手段。譬如,我看到,阅读开始使儿童疲倦了,我就说:“孩子们,打开图画册,让我们把刚才读过的童话故事画出来。”于是,刚刚流露出来的疲劳的征兆消失了,孩子们眼睛里发出欢乐的光芒,单调的活动被创造性的活动取代了……在算术课上也有类似的情况,当我觉察出孩子们理解应用题的条件有困难时,我就求助于这种创造性的劳动——画图。孩子们把应用题再读一遍,然后把它“画”出来。在这以前似乎是莫名其妙的那些依存关系,变得容易理解了。听讲听得太久也会使儿童疲劳。我一发现孩子们的目光黯淡了,就赶紧把讲述的东西来个“收场”,不再继续下去,而开始让他们画画。【雁声批注:激发孩子乐意学习的个人意志。】

    我们每星期出去参观或旅行一次,在参观时编写带图画的小作文。孩子们把个人的见闻和感受画下来,在画的下面写上一两句话,这就是“带图画的小作文”。孩子们在教室里读这些小作文,这样做给了他们很大的满足。编写小作文是一种训练儿童在将来从事持久的、紧张的脑力劳动的极好手段。早在一年级,特别是在二年级,我就力求给每个学生布置个别作业,希望他把作业做到底。这一点对于培养脑力劳动的纪律非常重要。【雁声批注:丰富的课后生活的必要性。】

    放学以后,孩子们回家休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防止儿童在上课时过分疲劳,但他们在上完课以后毕竟还是很累的,所以一定要休息。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一般来说,在下半天,不应当让学生再从事跟学校里同样紧张的脑力劳动。特别是不能允许学龄初期的儿童负担过重。如果在学校里从事了3、4个小时的脑力劳动以后,在家里还要强迫儿童再像学校里那样紧张地用脑,那么儿童很快就会被搞得精疲力竭了。【雁声批注:课后负担的过重将导致厌学情绪。课程和课程表的设计也很重要,教学大纲的规划更应该考虑到这些。】

    当然不布置家庭作业也不行。应当教给儿童进行用脑的努力,集中注意力。【雁声批注:讲究课后作业的艺术性和知识性。】但是这一点应当首先在课堂上来做,逐步地训练学生独立从事脑力劳动的习惯。要儿童学会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工作是很不容易的。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拴住”儿童的注意,吸引他们听自己的讲述、讲解和叙述,但他们不是靠采取什么特别的措施,而是靠讲课的内容。在学龄初期组织学生脑力劳动的技巧,就在于当儿童注意地听讲、记忆和思考的时候,使他们不觉得自己是在用力,是在强制自己注意听讲、记忆和思考。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儿童会把所有引起兴趣的特别是引起惊奇的东西,都保持在记忆里。【雁声批注:上课的艺术性。我甚至觉得要求很高。】为什么我班上的孩子们能这么容易地记住字母,学会读和写呢?因为没有在他们面前提出一定要做到这一点的目的。因为每一个字母对儿童来说,都是一种引起惊奇感的鲜明形象的体现。【雁声批注:教师话语的艺术性。】假如我每天都给予学前儿童“一份儿知识”——指给他一个字母并要求他记住,那是不会有任何收效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把目的对儿童隐藏起来。在教他们的时候,要使他们觉察不出你的目的,这样能够减轻脑力劳动。而做到这一点,却远不是像乍看起来那么容易的。在学龄初期这个阶段,特别是在一年级,儿童确实是不会专心致志的。教师应当去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去利用心理学上所说的不随意注意。【雁声批注:注重培养孩子的随意注意。】

    有些教师认为,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使儿童“经常处于智力紧张状态的气氛”,就是自己的成功。初看起来,他们采用的那些方法能够造成一种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假象:作业的花样像万花筒似的不停地变换,儿童集中注意地听着教师的每一句话,教室里笼罩着一片紧张的寂静。但是,这一切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而所得到的结果又是如何呢?不断地使足力气来集中注意力,不让任何一点东西疏忽过去,——而这个年龄期的儿童还不善于约束自己的注意力,其结果只能是使儿童精疲力竭,使神经易于激动,使整个神经系统过于疲劳。所谓“在课堂上不浪费1分钟”、“没有一时一刻不在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可能在教育人这件精雕细刻的工作中,再没有比这种做法更为有害的了。教师在工作中抱定这样的宗旨,那就简直意味着要把儿童的精力全部榨出来。在上完这种“高效率的”课以后,儿童回到家里已经疲惫不堪了。他很容易激动和发怒。本该让他好好地休息,可是还有许多家庭作业等待着他。儿童只要朝那装着课本和练习本的书包望上一眼,就感到厌恶。【雁声批注:厌学是怎么来的。】

    难怪学校里常常发生违反纪律的现象,它表现为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态度粗暴,无礼地对待别人所提的意见,结果引起许多冲突。因为儿童的神经在课堂上已经紧张到了极点,再说教师也并不是电子计算机。所以并不奇怪,儿童在放学回家后常常心情郁闷,不愿说话,对一切都冷漠,或者相反,他们处于一种病态的极易发怒的状态。【雁声批注: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我真的还没有从这个角度看待过问题。】

    不,决不应当用这样的代价来达到使儿童集中注意、专心听讲和积极用脑。应当不断地使儿童的精力得到补给。这种补给的源泉就是:去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到大自然中去活动,读一些有趣的书(这里所说的读书,是出于儿童求知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怕老师提问),举行参观旅行等。学习应当跟多方面的智力和体力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使这些活动能激发儿童的鲜明、动人的情感,使周围世界像一部有趣的书,诱使儿童很愿意去读这部书。除了到自然界去旅行和游戏以外,体力劳动能为儿童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余地。经验证明,体力劳动对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地、惊人地、丰富的思想的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正是在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着学生的极重要的智慧品质:好奇心、钻研精神、思考的灵活性、鲜明的想像力等。学校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正是在低年级,由于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性质偏重于掌握越来越多的技能和技巧,才产生了把知识变成僵死的负担的危险性。如果只是掌握了这些技能和技巧,而不把它们运用于实践,那么学习就会渐渐地离开儿童的精神生活的领域,跟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脱离开来了。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就要设法使每一个儿童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技巧。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的。【雁声批注:为什么要开展课外活动,就是为了不把孩子们读傻、读成书呆子。】

    57、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

    小学教师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由认识家乡的田野和树林而逐渐扩大到了解祖国以至全世界的自然界和生活。【雁声批注:这和前面说的到大自然中去旅行是一样的还是包含更多的内容。】

    我的孩子们早在一年级就很清楚地知道,地球是一个围绕着太阳旋转的巨大的球体,它有时以这一面,有时以另一面对着太阳,所以在同一个时间,地球上的各个地区里既有炎热的夏天,又有严寒的冬天,有的地方是白昼,有的地方是黑夜。从二年级起,我们开始做环球“旅行”。孩子们坐在校园里用植物的藤蔓搭成的“绿色教室”里。他们面前放置着一个很大的地球仪,它被人工制作的“太阳”照射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又绕着“地球”转。我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看,这儿是我们祖国的广大国土。我们居住在离祖国西部边界不远的地方,现在让我们向东,作一次长途的旅行。我们将在一些城市和村镇停留,看看人们是怎样生活的。”然后我讲到在我们的“旅途”上遇到的田野、河流、居民点的情况,一边讲,一边演示图片和幻灯片。【雁声批注:确实的做到把第二大纲运用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来。】

    已经傍晚了,我们不知不觉地“旅行”了2个小时,可是只“走”了不到100公里。孩子们心情迫切地期待着下一次继续“旅行”的日子。【雁声批注:我们学校的40公里徒步研学,是很值得肯定的。】

    ……又是城市和乡村、森林和河流、建筑物和古代文物,但是“旅行”并不感到单调乏味,因为儿童在我们祖国的每一块地方都能看到新的、独特的东西。“旅行”了几天以后,我们已经接近了伏尔加河,看见了许多水电站,还在沿伏尔加河的辽阔的草原上跟放牧人会见。孩子们屏声息气地听着关于决定人类命运的斯大林格勒大战的故事。如果不是成千上万的英雄们在这里拼死战斗,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可能在这个教室里学习。应当从小就引导孩子们关心全人类的命运。【雁声批注:认识到自己的使命,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做事情。】

    孩子们一天天地深入我们祖国的大地,在他们的面前不断地展开新的景象:这里是有着无限的地下宝藏的乌拉尔,这里是神秘莫测的原始森林,这里是汹涌奔腾的西伯利亚的河流……然后我们坐上轮船,渡过贝加尔湖,欣赏着群山和森林,在篝火旁边过夜……我们再往前行,孩子们面前展现出远东的无尽宝藏,再往前就是大海了。我们坐上远洋轮,东渡库页岛,然后到达千岛群岛——这儿是我们祖国的白昼开始的地方。我们的“旅行”大约用了3个月时间,平均每天行程100公里。我们见到40多个民族的人,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人物——农民、建筑工、矿工、渔夫和地质工作者。他们都在劳动,为的是我们生活得更好。孩子们产生了对祖国的自豪感。【雁声批注:这个“旅行”确实很值得。】

    后来我们又到祖国的北方、西方、南方去做过几次“旅行”。我们在旅途中度过了整整一年(二年级)。“祖国”这个词在儿童的意识里不再是空洞的了,而是充满了鲜明的景象,激发了他们对祖国人民的英勇劳动的自豪感。【雁声批注:认识祖国,认识人民,认识历史,认识自己,是很不错。这样当然没有厌学的孩子了。】

    我们也出发到国外去“旅行”。我提出的目的是向儿童指出地球上各个地方的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美,讲述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和劳动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儿童对各国人民的文化、艺术、现在和过去的情况的兴趣,说明世界上正在进行着的善与恶的斗争。在这些“旅行”中,直观性起着更大的作用,因为必须创造条件,使儿童形成关于遥远的国度和在我们这里看不到的自然界的表象。【雁声批注:具有世界眼光】

    起初,我们到全年都是夏天的国度里去。孩子们一天天地了解埃及、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的自然界、人民的生活习俗、劳动和文化,——他们听讲关于这些国家的故事,看记录影片等。孩子们好像真的置身于笔挺的棕榈树下,感受到赤道上的炙人的炎热和大雨后的凉爽,观察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到金字塔之国——埃及去的“旅行”,特别使儿童感到津津有味。【雁声批注:分类组织好“旅行”,可见教师备课的精心与专用程度。】

    然后,我们到邻近各国去“旅行”,我们到了斯堪的纳维亚、中欧各国、土耳其、伊朗、阿富汗、日本。我们又以同样的方式到了南美洲、加拿大和美国,到了澳大利亚和北极。在做环球“旅行”的时候,孩子们看到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得幸福。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那里存在着人压迫人、饥饿和贫困的现象。在孩子们的意识里,形成着关于产生这类不良现象的原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观念。孩子们逐渐地认识到:世界上正进行着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斗争。我力求使我的学生们关心那些至今还在被剥削者所奴役的劳动人民的疾苦,关心至今还没有获得自由的整个人民的疾苦。【雁声批注:了解这个世界的现状。】

    在孩子们的面前逐渐开阔起来的世界,不应当仅仅是些海洋、大陆和岛屿,是些没有见过的植物和动物,是北极的极光和赤道的永夏,而首先应当是人,是人们为了幸福的未来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是人类对于幸福和公平的世代相传的理想,而这个理想在已经消灭了人压迫人的国家里正在变为现实。孩子们进入这个世界,不应当仅仅是些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只知道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只会讲述一番,而应当是非常关切人类命运的人。【雁声批注:这些教学活动要怎么样组织才能达到作者讲述的效果,我很期待老师的讲解。】

    在进行国内和国外的“旅行”活动时,要防止一种偏向——就是“喂给”儿童过量的知识和印象。列夫·托尔斯泰曾经给教小孩子的教师建议说:“你们要防止过分热衷于(特别是外国为儿童出版的书籍里)给儿童讲述科学所探知的非同寻常的结果,譬如地球、太阳有多少重量啊,太阳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啊,树木和人体是怎样由细胞组成的啊,人们发明了哪些新奇的机器啊,等等。”这位伟大的作家和教育家解释自己的建议说:单纯讲研究成果会对学生起有害的作用,会使他们养成轻信言词的习惯。自从作家写出这些话以后,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世界发生了难以辨认的变化,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小孩子的眼界也不同以往了。但是,托尔斯泰的建议,在今天也还没有失去它的价值。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讲述事物时,不要用过多的信息使他们震惊。【雁声批注:教会孩子最基本的思辨思维,不要迷信权威。】

    97、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在我们学校果园的中央,长着一片高高的、葱绿的葡萄丛,壮实的葡萄藤足有两米高。少先队员们把枝条固定在铅丝上,一行行地排得很整齐。你顺行看过去,几千串黄色的葡萄确实惹人喜爱。我们这个葡萄园是学校的骄傲。不但我们本村的,还有邻村的庄员们都到这儿来学习。在葡萄园里劳动被看成一种很大的乐趣和很高的荣誉,只有那些最勤恳、最爱劳动的学生才配享受它。每当从许多愿意劳动的学生当中选出10一15个人,让他们在行间松土,或者把枝条缠到铅丝上,或者在秋天给每一棵树丛根部垒土,或者在冬天堆上雪以保持水分,这时那些没有被选到的人就觉得受了委屈,感到失望。【雁声批注:想方设法使孩子喜欢上劳动。劳动也是都优生的奖励,更是一种荣誉。】这使我不由得回想起15年前的往事……

    当时这里是一片荒地。记得有人对我说过:以前曾经把这块地给过一个更夫和财务员,让他们去种土豆,他们都不肯要,因为这块地上已经种过50年土豆,它已经完全没有肥力了。于是我建议把这块地改造成肥沃的土地,使它变成一片花果茂密的果园。【雁声批注:作者任何时候都不忘把教学带到生活中来。其实生活就是教育。】

    我费了很大的劲才说服高年级学生给这里运来了大约30吨含腐殖质的农肥。我看到,学生们只是出于对我这个新上任的校长的尊重,而不是出于对劳动的热爱,才完成我的要求的。在施肥以后,还必须挖一些一米半深的坑,再把腐殖质跟黑土掺和起来,填进每一个坑里。【雁声批注:先打基础。】

    当时在我们村子里还没有人种葡萄,虽然在我们这个地区供葡萄发育的条件是再好不过的。我给学生们讲述葡萄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植物,可是我感到我的话并没有打动他们的心。我记得,当我谈到热爱劳动,并且还引用了高尔基的话时,十年级的一个叫奥丽娅·特卡琴柯的女生,滑稽地向她的女友们眨眨眼睛,问道:“刚才您说,劳动会使生活变得美好。可是请您说说,难道像挖这些土坑的劳动也是可爱的吗?难道这种事能给人带来欢乐吗?至于高尔基的话,那大概是为了把诗写得美一些;而在生活里,像拾粪这样的劳动,难道也能让人热爱它吗?”【雁声批注:还没有成果的时候,学生当然无法设想到愿景有多美好】

    从那时起已经许多年过去了,可是这个姑娘提的问题,我却始终没有忘记。最近7、8年来,当党和人民向学校提出要培养热爱劳动的人的任务时,我又不止一次地听到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像乍看起来那么简单。但是却必须回答。我们不仅要证明热爱劳动是人的自尊和文明的最高程度,而且必须说明究竟怎样才能培养起对劳动的热爱。生活本身做出了回答。让我们再回到葡萄园的故事上来。我清楚地知道,那些为第一批葡萄丛挖坑的学生,到中学毕业后就能看见他们的劳动果实。也可能,到那时他们还会带领自己的孩子到学校来。这当然是很好的。不过,还应当更多地想到那些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在校期间,还能种植三熟葡萄,三次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我们举行了一个“劳动节”(我们给栽种葡萄那一天取了这个名称)活动,来参加的不仅有那些运肥挖坑的人,还有小学生——一、二、三年级的孩子,他们不是来旁观而是来劳动的。开辟葡萄园这件隆重的、“大人的”事让小孩子来参加,单单这一点就使他们把劳动当做一种不平常的、庄严的因而也是快乐的事来对待了。【雁声批注:让学生热爱上劳动。】

    到了这一天,小学生们每人给每个坑里捧一捧肥土,给葡萄根涂上有营养的溶浆,然后埋土、浇水。孩子们的劳动量是不大的,但是他们比起那些运肥和挖坑的高年级学生来说,却怀着更加浓厚的兴趣,盼望着葡萄藤长出第一批嫩芽来。这是为什么呢?在那几年里,我还没有下功夫去研究这类现象的心理学的奥秘,可是我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应该从最幼小的年龄起就吸引儿童参加劳动,而且要使劳动进入儿童的日常生活,变成他感兴趣的事,通过劳动来激发他的幻想,使他像幻想到遥远的国度去旅行和去发现新大陆一样。在带领小学生去参加劳动节以前,我就给他们讲故事,说一棵葡萄可以结出一百串又大又甜的果实,说可以把葡萄藤培植到像学校楼房那么高。这番话激发了孩子们的想像,就像你对他们谈那稀奇的海洋动物,谈我们这一带草原里的斯基福人的古墓里的奇珍异宝一样。于是,他们入迷似地做起事情来了。【雁声批注:学生并没有把体力劳动当成是一种负担。】

    葡萄藤上的第一批叶子发绿了,新长出来的嫩枝向着太阳伸展。在暖房里,我们用花盆装上含腐殖质的肥土,栽一些插条,它们到冬季就生根,到了春天把它们移栽到普通的土壤里,再过一年就已经结出果实来了。

    这个目标是非常诱人的。我还带来了一篮子成熟的葡萄,让孩子们生平第一次品尝了这种果实。大概这一点也加强了目标的吸引力。试想,这样一来,谁还会拒绝用桶去提肥料,用鸟粪去制作追肥用的溶液,拒绝干这种又脏又累的活儿呢?【雁声批注:有了希望,努力的劲头更强大。】

    春季到了,孩子们把培育的小树苗移栽在暖房里。对10岁、11岁的孩子们来说,挖坑,把黑土和腐殖质拌和成有营养的肥料,然后再撒进坑里,确实是不轻松的事。但是,他们真心实意地、入迷地劳动着,这可能是理想在鼓舞着他们的缘故。这些孩子种的葡萄园(大约有30棵),成了学校果园里最漂亮、管理得最完善的一角。当一年前高年级学生种的那些葡萄开始结果的时候,低年级的孩子们高兴极了。因为他们感到自己也是这项劳动的参加者,他们还记得劳动节那一天的情景。好容易等到果实成熟了,我就把一串串的葡萄分给孩子们。他们兴高采烈地把果实拿回家,奉献给妈妈和爸爸。【雁声批注:我上小学的时候,要给学校里拔鱼草,因为学校有一口很大的池塘。每年过年的时候,学校会给参加劳动大孩子发一条草鱼,那个时候我们就很兴奋,比过年还高兴。】

    劳动获得了初步的成果。孩子们从暖房里移栽出来的插条长出了绿色的嫩枝。他们现在已经知道怎样照料和培育这种植物了。我感到高兴:这一下,孩子们都将学会栽培葡萄,他们每一个人都将成为少年园艺家——而这也就是热爱劳动了。但是,我的愿望并没有实现。【雁声批注:难道还不够吸引学生吗?还是观念没有转变过来?】

    又过了一年,原先从温室里移栽出来的那些枝条也都开始结果了。我们又重新在花盆里育秧,把它们移栽到露天下,又重新施肥和追肥。许多学生还在自己家里栽种葡萄树。可是我惊奇地发现:劳动越是变成习以为常的事,学生对它的兴趣就越加减退。3年前那些9、10岁的孩子,为了多给他们栽培的葡萄树施肥,简直是手不离桶地干活:可是现在,无论什么东西也不能吸引他们到暖房和葡萄园去了。怎么办呢?再找一批年龄小的学生从头做起吗?但是再过2、3年,种植葡萄这件事,就会使所有的学生都习以为常,就像他们早已熟悉的种植土豆和别的作物一样地平淡无奇了。怎样才能始终保持学生对劳动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追求呢?怎样去鼓舞他们,使他们不是单纯地提着小桶去运送肥料,而是在他们面前揭示出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向他们打开自然界这部奇妙的书籍的新的一页呢?怎样才能使劳动变得有吸引力、诱惑力呢?【雁声批注:体力劳动总是存在一个反复的问题,会变得机械性,就不再能吸引学生了。大人也会烦躁的啊,也会把人变笨。】

    看来,不应当使劳动变成同一样事情的周而复始,以致令人生厌。为什么孩子们在三年前第一次拿起小铁锹,栽种葡萄枝,给长满嫩芽的小树追肥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放射出那么热烈的光彩呢?为什么他们当时那么兴高采烈地去寻找最好的肥料,把这件事当成真正心爱的事呢?这是因为,劳动在当时对儿童来说就是去发现世界,儿童在认识世界时体验到一种激动人心的快乐。也是因为,当时收集肥料并不是劳动的最终目标,而只是通往一个诱人的,有趣的、美好的目标的小路。这条小路当然不是完全令人愉快的,但是却无论如何要通过它,否则就无法达到目标,就结不出碧绿的葡萄,就看不到果实间耀眼的阳光。【雁声批注:那具体要怎么做呢?如何克服劳动的无聊性?还是要有新的东西注入的,要让孩子们能够探索到知识或者乐趣。】

    而当新鲜的、诱人的东西变得习以为常的时候,学生对它的兴趣就减退了。我们把曾经让年幼儿童做过的事情,原封不动地叫少年去做,使得他们一般地都对劳动失掉兴趣,其原因可能就在这里吧?大概这样的估计是符合事实的。我们让年幼儿童去做的事,对他来说是发现世界,可是对少年来说,却是早已念熟的一页旧书了。而世界绝不是少年念过和熟悉的这一页书所能穷尽的。你只要再翻开一页,在他面前就会出现新的、未知的事物。我们必须在儿童面前打开大自然这部奇异的书。甚至像在种土豆或者种甜菜这样平凡的、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事情里,也都可以翻开一页又一页的新文章,使儿童把习以为常的劳动看成不平常的、引入入胜的、富有浪漫精神的事。【雁声批注:劳动和学习都要符合年龄特点。】于是,我开始关心的主要的事,就是使简单的、日复一日地重复的日常劳动不要变成最终目标,而是成为一种手段,借它去一页一页地翻开大自然这部巨著的令人神往的篇章。对于那些热情已经冷却下来的少年,我不断地吸引他们到暖房里来。不过,我并不是去恳求他们,而是他们自愿来的。在这里看到的事情使他们大为惊异。当时我们的暖房很小,最多只能容得下10个人进来,所以使人惊奇和赞叹的那件事,还有些人未能看见。是什么东西使这些已经冷淡的少年如此震惊呢?原来是一种试验,我们把它叫做葡萄烟熏追肥法。具体作法就是用乙烯的烟来熏葡萄丛。大家知道,加强气体吸收能够加速葡萄的发育和结果。我们又用生长激素给葡萄追肥,结果出现了前所未见的事:在冬季,在离雪堆只有两米远的地方,葡萄开花了,长出了果实,一串串的葡萄不是按天计算而是按小时计算地越长越大。【雁声批注:不断抛出学科的交集点,让学生自行探索。】

    少先队员们感到欢欣鼓舞。紧接着,我又准备搞一次“意外事件”:我们从地下室搬来了一些装满砂子的木箱,木箱里保存着一些短小的葡萄根。当我告诉孩子们下一个试验准备怎么搞的时候,他们都不敢相信我的设想:难道可以把葡萄的嫩芽嫁接到葡萄根上,难道这样可以使它长成结果的枝条吗?少先队员们又带着孩子们特有的那种使不尽的热情,重新拿起了小桶,到处去收集最好的肥料,挑选最合适的地段,以便到了春季开辟一个不平常的葡萄园:这是一种把南方品种的葡萄幼芽嫁接到北方品种的抗寒葡萄的根上的新东西。会长出什么东西来呢?新的植物能不能度过严寒季节呢?它经得起少雪而干冷的冬季的考验吗?这许多问题使孩子们感到心神不宁。【雁声批注:时刻关心在意着自己的劳动。】

    当嫁接在根上的幼芽刚刚长出第一批嫩枝的时候,我又谈了自己的一个新的设想:可以培育这样的一种葡萄丛,使它的根部以均匀的垂直的方式深深地向土壤底下钻,这样一来,即使最厉害的严寒也冻不坏它的根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怎么做。【雁声批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

    “要做到这一点,得设法用什么东西来吸引这些根,叫它朝下长,得用什么好吃的东西来喂它。”我暗示地说。

    孩子们领会了我的意思,脸上放出了光彩。该怎么办——已经明白了。但是具体作法还不知道。孩子们在一起寻找答案,连我自己起初也不十分了解这种操作方法。通常,为了培育树苗,就把插条直接栽进土里;现在,我们先把插条的根和一个装有营养物质的小管子连接在一起,以后再把小管子拿掉,让营养物留下来。这样一来,就预先给葡萄根指定了一条向着营养物生长的道路,它就拼命地朝下往深处钻了。【雁声批注: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

    试验结果使得孩子们又惊又喜。他们陆续提出新的设想和建议。有一个叫维佳的男孩子,早在半年以前,他对劳动的态度已变得很冷淡了。可是现在他对我的设想提出一个宝贵的补充意见。他提议:从那根长的垂直的管子再向旁边引出几个分支——再做几个装有营养物质的横向的管子。他说:“让葡萄根在深处再向旁边长出一些分支,这样就更保险了。”

    我们决定,如果这次营养管的试验成功,就给集体农庄赠送100株抗寒的葡萄。这个思想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他们体验着一种自豪感:他们将要做到的事,是以前还没有人做到过的。孩子们的眼睛里闪耀着快乐的火花。我们必须紧急扩建暖房,这项劳动不仅没有使孩子们烦恼,而且我觉得反而更有力地鼓舞了他们。为了用营养管的方法栽活100株葡萄,必须运来大约20桶鸟粪,把它弄碎,再从中挑拣出植物所需要的那部分东西。这种工作是从来没有人喜欢干的,但是为什么现在孩子们却是那么入迷地去做呢?原因就在于:这种不愉快的、但是又必不可少的劳动,是通向一个美好的、创造性的结果的桥梁和道路,达到那个结果是一件光荣而豪迈的事业。【雁声批注:有新的东西在吸引着学生。】

    春天又将来临了。可是现在我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的热情会冷下去了。所做的工作已经够多了,而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也获得了足够的精神武装。当然,这种精神武装还是要不断补充的。我这里还储备着一些新的设想,只要发现孩子们稍有松劲的情绪,我就准备用它们来给孩子们鼓气。【雁声批注:教师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上才能够帮助到学生,才能克服机械劳动带来的厌倦。】

    营养管的试验成功了。我们在校园里栽了10棵,在集体农庄的田里栽了100棵。在移栽的时候,我们又想出一个让深处的根长得更壮实的办法:在每个坑挖到一米半深的时候,再往里面加些腐殖质和黑土的混合物。

    在抗寒品种上嫁接的葡萄株上还长出一些小的树苗,我们把它们也移栽了。这项试验本身又是一件独一无二的新事物。【雁声批注:让学生处于不断开拓学习的良好学习状态中,保持了学习的积极热情。】

    使我感到惊奇、高兴和激动的是:当孩子们由于取得成功的喜悦而处于精神振奋的状态时,他们会产生新的设想。他们看到,从嫁接到根上的嫩芽发育出来的叶子,既不像母株的叶子,也不像子株的叶子。这时候几个好奇心最强的学生,就设想把葡萄的嫩芽嫁接到别的什么植物上去……他们的创造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既然产生了这种有意义的设想,而实现这个设想又向学生预示着那么多新鲜、诱人的东西,那么像准备肥料这样的劳动还会是令人厌恶的吗?【雁声批注:学生已经具有了专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真的很了不起。】

    我觉得,正是在这个时候,应当在我的学生面前揭开大自然这部奇妙著作的新的一页,以便激发他们对最平凡、最普通的劳动的热爱。“跟粪堆打交道”这个说法,一向被认为是对农民的那种繁重而低效的劳动的形象的表述。可是我下决心要通过“跟粪堆打交道”这件事,从根本上改变我的学生对普通的、繁重的劳动的观点。

    我把培育葡萄的积极分子召集到果园里,给他们讲述下面的事:科学家们正在自己的实验室里进行一些有价值的实验,他们在土壤里寻找一些刺激植物生长、发育和结果的物质。给土壤里施肥,跟在土壤里培育这种肥料完全不能相比。如果培育出这种肥料,里面的微生物在栽种植物以后还能生活一段时间,大量地供给土壤以刺激生长的物质,此外,估计它们还能保持土壤的湿度。【雁声批注:除开劳动外,也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引导。】

    “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尝试一下,搞一个这样的试验。我们在土壤里培养肥料,使每一立方米里繁殖出几百万个微生物,然后种上小麦。不知道我们将得到怎样的结果?也可能,我们会发现一点连科学家们也还不清楚的什么东西哩。”

    我的幻想吸引着孩子们。使他们惊奇和高兴的是,原来上粪也是这么一件不简单的事。人们可以上很多粪,但是可能不仅没有提高土壤的肥力,反而可能使土质变坏。

    于是,在照料葡萄园的同时,又热烈地开始了一项新的活动。我们在3%公顷的普通的黑土上进行试验(这种黑土在收成最好的年份,每公顷所收的小麦不超过20公担)。我们又运来了半吨厩肥,再掺上半吨含糖分较高的植物残渣(玉米秆、腐熟的树叶等),把所有这些东西的混合物用氨水浸成薄浆,浇在黑土地里,再进行深耕。在整个夏季里,我们又耕作了几次;在冬季给这块地上堆雪。孩子们急不可耐地想知道土壤里发生着什么变化。【雁声批注:“适可而止”在教学中得到体现。】

    到了春季,我们准备在这块不平常的土壤上播种春小麦。但是我觉得孩子们单有热情还不够。我还想让他们为一个理想而“朝思暮想”。我从旧的农业杂志里看到,一些热爱土地和植物的人们,早已在尝试把冬小麦培育成中耕作物——可以给每一丛小麦培土。这个办法取得了优异的成果:收成比普通小麦提高2至4倍。我讲的话吸引了孩子们,他们在l0平方米的土地上开始了试验。冬季是在许多要操心的事情中过去的:既要管暖房里培育的葡萄秧,还要管插条和被雪复盖住的小树丛;现在还加上了新的事情——肥料的试验。孩子们精打细算地把所有的垃圾、一点点饲料末和每一堆厩肥都收集起来。

    等到田里的雪刚刚融化,孩子们就动手做事了,加工土壤,清理种子。他们把小麦播种到松软湿润的土壤里,急不可耐地等待小麦出芽。小麦的迅速发育,它们那富有弹性的、汁液饱满的、壮实的茎杆,都使人感到惊奇。大概是浓密的绿叶挡住了灼热的阳光,使它照不到土壤,所以土壤一直不干燥。【雁声批注:把劳动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相提并论。】

    我们的春小麦比其他土地上种的春小麦提前一个星期抽穗了。这种又大又重的麦穗还没有人看见过。一些老农来看我们的试验田,他们不相信这是春小麦。特别令人惊异的是,这种小麦不怕炎热。虽然它抽穗早,却成熟得慢,发绿时间长,颗粒不断地灌浆,越长越大。收成是前所未闻的:3%公顷收了2.5公担,折合每公顷80公担以上。我们播种时用的是普通种子。如果我们挑选良种的话,那又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呢?

    培育丛生冬小麦的试验也取得了同样优异的成绩。给每一丛小麦留的空间越大,它结穗就越多,颗粒也越大。这些丛生小麦折合每公顷收60一70公担,而且它的土壤没有改良过,依靠的办法只是多次松土。【雁声批注:老师很了不起!】

    我的青少年试验家们最终地爱上了土地,爱上了植物。12、13岁的少年,还有对他们的事业也入了迷的小朋友——8、9岁的孩子,已经在幻想为每一种农作物发明一种专用的肥料:种向日葵用这一种肥料,种荞麦用另一种肥料,种黍子用第三种肥料。孩子们把每一堆厩粪都看成是财富,他们从外形上看去就能分辨出富饶的、肥沃的或者贫瘠的土地。

    这是一种奇怪的、惊人的现象:跟粪堆打交道竟变成了有趣的、迷人的事情!从表面上看起来,还是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事——收集粪肥,把它和某种有机质的残渣拌和起来,耕地或者挖土。但是,只有旁观的人才可能这样看问题。而对我们的孩子们来说,这些活动却是去发现自然界这部巨著的一页又一页的新篇章。【雁声批注:劳动带来的成果太让人惊喜了!不仅学到了知识,爱上了劳动,还能做科学研究。】

    劳动变成了真正的创造。每过一周,每过一月,劳动中就会增加某种新的东西。孩子们不断提出新的幻想,向往新的前景。自然界的奥秘向他们揭示得越多,他们对一切与土壤、植物有关的事物就越敏感,越容易接受。

    譬如我们面前是一片坡地,它已经被雨水冲刷得满是沟沟道道。为什么雨水能这么容易地把宝贵的黑土层冲走呢?难道只是由于那里的土地常常被耕作的缘故吗?可是你看旁边另一片坡地,那里也有湍急的溪水在流,土壤也是耕过的,可是并没有冲刷的痕迹。这是为什么呢?使我高兴的是,孩子们的喜欢探究的思想已经在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了。

    几星期、几月、几年过去了,不断地进行着新的试验,学生们运来许多吨肥料,挖了几千立方米的土。每一次新的播种,每一根长出来的麦穗,都不是同一样事情的重复,而是对大自然的奥秘的一次次新的发现。

    对一些学生来说,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普通的、粗笨的、有时是很不愉快的劳动,已经成为他们实现理想的手段,成为他们追求美好的目标、为了人民的福利而征服大自然的必由之路。这些学生到了青年时代都走上了独立的劳动生活的道路。对我来说,最大的欢乐就是,当这些青年离校的时候,在他们的意识中对于土地、植物和在土地上的创造性活动怀着热烈的眷恋之情。在小学时期播种的探索的种子,在学生后来的生活中发育成了丰硕的果实。【雁声批注:确实让学生爱上了劳动。】

    女学生柳芭在几年前从学校毕业了。她在“少年自然科学家小组”里活动的时候,为了增强植物的抗干旱性能,曾经是多么细致耐心地“锻炼”过小麦的种子啊!她把小麦种子放在一个干燥透光的盒子里放置几个星期,然后专门挑一块地播种下去,急不可耐地等待它们出芽。姑娘十分高兴的是,种子经过“锻炼”,使每公顷增产了好几公吨。但是她并不以此为满足。她还在寻找新的锻炼方法:她把种子掺在沙子里、黑土里去晒干。这个目的是十分诱人的。既然如此,像搬运几十桶土壤和沙子这样的劳动,还会使人觉得又脏又讨厌吗?柳芭是怀着这样一个理想进入生活的:在播种以前,就可以使作物做好抗旱的准备。现在这位姑娘在农业试验站工作。劳动对她来说就是创造。如果要讲的话,还可说出许多有趣的实例。【雁声批注:从个案来说明学生对劳动的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

    我永远不会忘记一个叫安纳托利的学生。他在中学毕业时是银质奖章获得者。安纳托利的理想是制造出对新品种小麦进行新型田间管理的专用机器。也许正是这个理想吸引这位青年报考了农业机械化学院。现在他就在我们农庄的技术修理站工作。他正在研制一个土壤加工机器的模型,这种机器将能进行小麦、荞麦和黍子的中耕操作。

    还有一个维克托。他毕业后当了玉米栽培组的组长,正在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每年在大田里划出一公顷土地进行试验:用各种各样的有机质配制肥料,检验这些肥料对玉米、甜菜、向日葵所起的作用。为了搞好试验工作,维克托掌握了拖拉机手的专业,设计了一辆运送肥料的载重汽车。

    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说明一旦关于机器、机械的理想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成了学生的指路明灯,就可以把人吸引到机床旁边、联合收割机的方向盘后面和电工的修理台旁边去!我回想起一些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热衷于技术(机器、机械、金属加工、设计、装配)的学生。是什么东西使普通的劳动(人们现在还习惯地这样称呼它)变成了他们的生活理想,成了他们精神追求的目标呢?这就是:这种劳动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作为一种创造活动(正因为如此,它已经不是普通的劳动了)进入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还有一个K.维克托,他在中学毕业后当了电器钳工,已经工作了两年多。他每天跟各种各样的机器和机械打交道。他的热烈的愿望是把最费力、最单调的劳动操作机械化。

    我回想起维克托上学的年代,他当时就是一个小幻想家。从9岁起,他就积极参加“少年模型设计家”小组。10岁上维克托做了一个直流发电机的活动模型,12岁上制作了一个微型电熔炉。Д.萨沙,早在三年级时就是“少年发动机手”小组的积极参加者。我们学校有一个为年幼儿童设立的小组,孩子们在这里拆装小型的发动机,开动它们,把发动机和工作机组成联合机——所有这些联合机自然都是先做小的模型,但是它们点燃了对真正的技术的理想的火花。就是我们这个小发动机手萨沙,在四年级时已经能够驾驶微型汽车了。13岁时,他修好了一台被人丢在垃圾场上而被孩子们拣回来的发动机。中学毕业后,萨沙当了推土机司机,后来成为内燃机械师。听人们说,这位年轻的机械师单凭声音就能判断出机器的哪个零件或部件出了毛病。这个青年有一个理想:他想减轻操纵拖拉机的劳动,用按钮代替那些沉重的操纵杆,使拖拉机手的工作变得更轻松些。【雁声批注:会劳动,会学习,人尽其才。】

    我可以讲述我们的几十个学生的类似的生活道路的故事。对这些人来说,劳动已经像读有趣的书、欣赏音乐、和朋友聚会一样成为需要。他们热爱劳动,因为劳动从童年起就进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成了他们的理想,唤起了他们的最深刻的欢乐感——发现世界、进行创造的欢乐感。

    我们在培养新人。我们的目标是给每一个人以幸福。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最高的社会福利就在于:那时候将没有一个不幸的、无才能的人。

    而真正的幸福的根源何在呢?就在于创造,在于创造性的劳动。我们正在一年一年地接近这样的境界:使每一个人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都得到满足。人就其本性来说,不单单是一个消费者,所以,满足其生活资料的需要固然是重要的、决定性的先决条件,但它毕竟只是幸福的先决条件。而生活的真正幸福,则是在劳动中,在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中享受心爱的创造性活动。

    我们的光荣的、艰难的而又扣人心弦的目标,就是在每一个人面前揭示劳动的伟大,努力把每一个人培养成劳动的创造者、诗人和艺术家。共产主义的学校将是人的幸福的锻造场,我们今天正在为这种学校打基础。我们对每一个儿童的命运负有责任。【雁声批注: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劳动不仅能够唤醒智力思维,还能成就学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批注苏霍姆林斯基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精神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la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