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原则#2我的伴侣不是我不快乐或痛苦的起因。
2.身体、情绪,可能还有精神上的不适,似乎是我们命中注定的。人类只要存在,痛苦便是既定事实。
随着痛苦而来的,有两种倾向:
我们倾向于受苦,还倾向于指责某人某事造成了我们的痛苦和受苦。
3.痛苦是根据你的生命设计以及你意识成长的阶段出现的,与你的人生目的息息相关。没有一项痛苦是随机或偶然发生的。
没有人将痛苦强加于你,这是你自己选择和创造的经历。
4.如果理解能够培养觉知,也许更深地探索愤怒、理解愤怒的特性和目的,会对我们有帮助。
即使威胁只是想象的,人也会发怒。
事实上,大部分愤怒满满的冲突都是因为误解而产生的。
5.指责本身就是真正的受苦,宽恕不过是加深了苦难。指责和宽恕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指责是在表达内疚——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内疚。
6.咄咄逼人的攻击,可以视为愤怒最坦白的表达,而默不作声的撤退,可以视为愤怒最残忍的表达。最具欺骗性的愤怒形式就是被动式攻击。
所有这三种愤怒的类型,整体目标只有一个:避免痛苦。
7.情境和人并不会在我们的内心造成痛苦。相反,痛苦出现了,我们将我们所处的情境阐释为痛苦的起因。
实际上,所有的情境都是中性的、无原因的,所以是你自己的防卫机制启动了,让你将情境阐释为错误或不幸。这种阐释称为评判。
8.首先,捕捉到自己正在对行为起反应,并问自己:“如果我心烦,那这种反应的背后,我一定是体验到了什么——是被遗弃、不配得,还是心碎?”
9.接纳经常会跟容忍甚至是无奈搞混,而实际上接纳是完全和平的体验,是不起反应的。在接纳中,没有任何攻击或防卫,只是简单地承认你面对的是什么。
真实的觉知,是体验到有意识的、非个人化的注意或观察。这远超过感官信息的摄入。这是一种无法定义的临在感。
欣赏是敬畏+爱+感恩的奇妙体验,而且只能在意识之中、在超越时间的那个当下,才能真正体验到。
10.大卫·史纳屈说:“当生命想让你成长时,它会给你送来一个刺激物。”
一旦你以接纳去回应痛苦,刺激便不再需要,会和受苦一并消失;随着接纳和觉知在你内在扩展,受苦会逐渐消退。
一行精华:
我的伴侣不是我不快乐或痛苦的起因。
所有的情境都是中性的、无原因的。
“当生命想让你成长时,它会给你送来一个刺激物。”
触动,反思,改变:
还是情绪管理的ABC理论,对于中性情景A的评判B,导致了最终的情绪反应C。
虽然道理很简单,但是有大量的评判是下意识的条件反射,导致我们极易陷入错误的反应误区之中,甚至会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惯,成为我们的认知盲区。
因此,只有平静理性地接纳一切已发生的事件,才能真正去觉知其背后的本质,这样才能真的做到发自内心的欣赏。
和我们的亲密关系好好相处吧,用斯多葛主义哲学提到的“消极想象”,去激发我们对当下的人和事的珍惜。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成长,从而更配得上身边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