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曾语:我始终没有看见过一个够得上刚强的人。
有人问:申枨不是很刚强吗?
孔子语:有欲,如何能称得上刚强呢?一个人有欲望是刚强不起来的,碰到你所喜好的,就非投降不可,人要做到“无欲则刚”。人到无求品自高,要到一切无欲才能真正刚正,屹立于天地之间。
清代陈伯崖就曾写过一副千古绝对: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李叔同也写过一首赠友人的诗,诗中便引用了该联:
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见我非僧。
事业文章俱草草,神仙富贵雨茫茫。
凡事须求恰好处,此心常懔自欺时。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这里说的“无求”,不是对学问的漫不经心和对事业的不求进取,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无谓的庸人自扰,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

林则徐故居厅堂中悬挂着一幅他亲笔所书的格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道家语:有所求而无所得,无所求而有所得。表面上看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静心领悟,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生哲理。正所谓:山高人为峰,无求品自高。
一位高僧和一位老道,互比道行高低。相约各自入定以后,彼此追寻对方的心究竟隐藏在何处。和尚无论把心安放在花心中、树梢上、山之巅、水之涯,都被道士的心于刹那之间,追踪而至。和尚忽悟因为自己的心有所执著,故被找到,于是便想:“我现在自己也不知道心在何处。”和尚进入无我之乡,忘我之境,结果道士的心就追寻不到他了。超然忘我,放下得失之心,不苦苦执著于自己的失与得、喜与悲,便不会陷入欲求的痛苦之中。

人生有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说一个人在涉世之初纯洁无瑕,目光所及之处一切都新鲜有趣,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因为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丰,日渐发现世事的繁杂,不愿再轻易相信什么,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如果一个人长期停留在人生的第二重境界中,便会这山望着那山高,欲望的沟壑越来越深,就在此境界中到达了人生的终点。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第三重境界并非人人都能达到,这是一种拨云见日的豁然开朗,是本性与自然的回归,心无旁骛,只做自己该做的,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而过,笑看世间风云变幻,因此,看到的又是山水的本来面貌。

郑板桥经几十年宦海沉浮的了悟结尾:
名利竟如何?
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
愁雨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
白居易的《神照禅师同宿》有云:
八年三月晦,山梨花满枝。
龙门水西寺,夜与远公期。
晏坐自相对,密语谁得知?
前后际断处,一念不生时。
此正所谓一念不生,即是佛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