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再次莅临伊浩鑫的财经读书汇。今天老伊给大家带来一本新书《稀缺》,这本书有两位作者共同书写完成,一位是行为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一位是认知心理学家埃尔德.沙菲尔。《稀缺》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重新解决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源稀缺”。发现贫穷和忙碌并不是简单地因为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称赞这本书,说在这本书里,直觉与理性实现了完美的契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两位不同领域的知名人士共同完成的著作,确实揭示出了很多不为人察觉,但却会严重影响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心理状态。读完这本书您就能明白,为什么穷人会越来越穷,富人会越来越富!
在讲解本书的内容之前,老伊先提出几个问题,大家可以自己进行思考,看看自己的答案与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否一致!
1.有两组实验对象,一组人饥肠辘辘,另一组人锦衣玉食,让他们同时观看一段5分钟的篮球比赛视频,篮球比赛视频中会用33毫秒时间闪烁蛋糕两字,你认为哪一组实验对象看到这两个字的概率更大?要知道这33毫秒仅仅相当于1\30秒。
2. 约翰先生的父母已经离世,在他居住的城市里也没有什么亲戚,更糟糕的是半年前与妻子离婚了,且孩子跟着约翰的前妻生活。史密斯先生与自己的父母居住在一起,妻子已经为他生下3个可爱的女儿,从小长大的朋友时不时得要请他去家中做客,并且还是发小2个孩子的绘画老师。那么你认为,约翰先生和史密斯先生谁更容易记住与他人互动细节的内容呢?
第三个问题,同样都是拿出100万元来投资股市,对于A先生来说,100万元是他能够可支配的所有财产,而对于B先生来说,100万元只是他卖掉30套房子中一套房子的零头。那么你觉得,在股市下跌10%,双方同样损失10万元的时候,谁对损失带来的痛感更加深刻呢?谁更容易撑到最后呢?
带着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思考,我们进入到本书的内容。
作者在本书的开头向读者们介绍到,他们之所写这本书,是因为实在忙碌到不行,忙碌到不得不写的程度。这句话就让人纳闷了,怎么越是忙碌就越是要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呢?难道两位作者都是受虐狂?还是说他们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原来起因是这样的,赛德希尔一直向埃德尔抱怨,说自己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许多事情早就过了截止日期,不得不厚着脸皮重新去安排会议时间。收件箱中的邮件已经堆积成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查看并且回复。母亲的电话问候,车子的年检时间,6个月之前安排的出差旅程等类似需要他去完成的事情,让赛德希尔越来越焦虑,用他自己的话说,感觉自己随时都有崩塌的风险。
根据两位作者多年的研究,他们发现越是贫穷的人就越容易变得更穷,越是繁忙的人就越没有时间陪伴家人,越是孤单的人就越不容易组建家庭,越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就越容易陷入到恐慌之中。
而这所有的现象全部来自本书的主题“稀缺”。稀缺是一种心态,当稀缺俘获我们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有这样一段真实的例子,一位在克利夫兰工作的办公室经理,他正在因青黄不接的财务问题而苦恼,信用卡被他刷爆了,几份账单等着他去支付,开出去的支票总是被退回来,可问题是本月的工资已经花完了,离下个月发工资的日期还有两周。和朋友聚餐时,他只能拿出很好的份子钱,虽然朋友们都很理解,但是他自己心里会过意不去。电话那边催账的声音,让他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我正在缺钱。可令他更加头疼的是,逾期未还的信用卡违约金,迟还的滞纳金让他搭上了越来越多的钱,那些本可用于消费的钱,都这样被挥霍了。
这样类似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总在为自己的账单发愁,背负的负担似乎很容易就可以把他们压垮,可即使这样,他们依然不愿意放弃心仪已久正在打折的衣服,给女儿生日准备的爱心礼物。最后,他们只能在深渊之中越陷越深。
显而易见,逾期未还的账单和截至日前未完成的工作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感受到了稀缺所造成的影响。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更加可怕的是,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拥有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进入到我们的大脑之中。作者称之为,稀缺俘获大脑。
我们的思想会自动而强有力的传导未得到满足的需求。还记得我们在开头提出的3个问题吗?对于饥肠辘辘的人来说,他们需要食物,因此他们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看到蛋糕的字眼,要知道这个反应速度已经超过了人类意识控制的范畴。对于孤独的人来说,他们需要陪伴,因此容易记住与他人交集的点点滴滴,如果呈现一组表情图片,孤独的人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分辨出愤怒、恐惧、悲伤、快乐地表情。
与此同时,那些长期处于稀缺状态下的人,还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精神变化。有这么一项试验,试验要求儿童仅凭记忆来估计1分到5角硬币的大小。令人吃惊的是,穷人家的孩子对硬币的估计会明显高于实际尺寸。于是,研究人员们干脆直接让孩子们估计摆在他们眼前的硬币的大小,这样就能更加直观、更加简单地得出结论了。结果,这些贫困儿童们估计出硬币的大小数值误差比之前更大。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大脑的主人是否愿意,稀缺都会牢牢地俘获他的注意力。稀缺对注意力的俘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和所见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
经济学,本来就应该是研究一门稀缺的学问,就是一门如何利用有限方式去研究无限愿望的学科。也就是说,你资源有限,总会有能让你产生稀缺的资源,但如果你资源无限了,就没有让你在意的事情了。不过在经济学中,稀缺无处不在,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也不可能买下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可这本书却认为,稀缺无处不在,但对稀缺的感觉并非如此。
举个老伊自己的例子:我给自己规定,每日下午5点之前将这个读书内容发到各个平台上,其中的过程包括总结成文,录剪语音,找图修图,算起来最少也要花去三到四个小时的时间,这还是我提前把书多透的情况下。如果我在前一天的晚上就将一切内容搞定,第二天基本上会是非常放松的状态,不紧张,不焦躁。可如果没有提前准备好,那么这个事就会在第二天一直出现在我的大脑之中,做什么事情都有种慌不择路的感觉,只希望快点进行,留出一些时间,把未完成的内容弄好。可麻烦的是,由于做事情太过着急,总会忙中出错,事后还得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擦屁股。读了这本书,我才有了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才知道是稀缺心态俘获了我的大脑。
所以对于稀缺的感觉,取决于可用资源和我们自身的体现,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文化环境以及遗传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有时我们会非常渴望某种东西,也许是生理上的需求,也许是邻居家的炫耀。还记得我们在读上一本书《大投机家的证券心理学》提到过的吗?那位带科斯图拉尼入行的人说过,“在证券交易所你只需要做一件事情,观察这里的傻子比股票多,还是股票比傻子多可以了”。
很多听老伊读书的朋友都在问,我确实注意到了,股市越是上涨,参与者就会越多,投资者的情绪就会越亢奋,但是自己很难把握这种心态,看到股市上涨总害怕自己错过好几个亿。其实这种心态大多数情况下是来自比较,同事在股市里赚到了钱,邻居家的大妈比自己的收益更多,在这种心理冲击下,原本制定好的战略都烟消云散。股市如此,房子不也是一样吗?多少人投资房产根本不知道风险在哪里,他们看到的不过是朋友在房子上赚钱了,嫉妒和羡慕的心态让他们不得不拿出一生的积蓄往这个大坑里闯,群体的无知和盲从跟本就是无法预估的。而之所以会这样,其实答案很简单,当我们拥有少,需求多的时候,便会变得不幸福。
所以在这里跟着老伊读书的朋友,你们已经开始了解心理因素对投资的影响,实际上甩过同龄人好几条街道。这本《稀缺》会告诉我们大众常常犯错的心理因素是什么,而像《财务自由之路》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为了不让自己持续的陷入贫困,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信用卡剪掉。将这些知识交织串联起来,便会形成自己生活和投资不败法则。
稀缺对大脑的俘获容易使人陷入贫穷和忙碌中不能自拔,但它并非完全没有好处,明天我们讲讲稀缺是如何产生专注红利的。
伊浩鑫的财经读书汇,每日为您带来财经类书籍的经典之作,关注微信公众号:kuyi177 每日10分钟语音,奠定您的理财基础,绝对免费,无广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