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永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版次:2020年10月第1版
印次:2021年2月第2次印刷
规格:170mm×240mm
阅读内容:第五章 从文凭至上到课程为主——学习内容定制化与个性化P96~P101(共6页)
阅读记录:
3.道德教育课程
旨在培养主体成为“外德于人,内德于己”并兼具“善”的素养与能力的社会合格公民。
“大德育”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价值引导和行为指引,培养青少年学生从善的素养与为善的能力。
评价方式可以是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演示能力、动手能力和处理能力,通过真实或模拟的表现、展示,评估学生的审辨思维能力、道德评判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过程性评价: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态度、参与能力、合作能力、协商能力与理性交往能力,在真实情境中评估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素养和道德能力。
发展性评价:促以进学生的发展、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个性为评价原则。关注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表现出的对自然、对人类、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心,道德思维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动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