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岛主必赞戴氏春秋
鲁春秋之一:卿制及军制 —— 5.71 弭兵之会 (下)

鲁春秋之一:卿制及军制 —— 5.71 弭兵之会 (下)

作者: 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 来源:发表于2024-08-26 11:06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如前文分析,晋、楚两大国都存在主动寻求和解的迫切内在需要,并且同时都安排了从各自角度出发更加适合促成双方结盟的人选担任正卿。在齐国通过 “重丘之盟” (前548)向晋国正式降服之后不久,新晋的执政官赵武就主动向来访的叔孙豹表达了这个意愿: 

    ……赵文子为政……穆叔见之。谓穆叔曰:“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武也知楚令尹。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以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一般咸以为此处赵文子所 “知” 之楚令尹就是即将在这一年履新的屈建,其实不然。因为《传》文中在赵武于叔孙豹对话之后才记述了薳子冯去世、屈建接任的信息。因此实际上赵武所 “知” 之人一定是长期以来相对熟悉并且互相认同的对象,也即之前就早已经先后担任大司马和令尹多年的薳子冯。可见正是薳子冯在长期观察中原争霸格局的变化并且目睹齐后庄公贸然策动 “栾盈之乱” 和 “朝歌之役” 袭扰晋国的结局之后,明确判断楚国暂时无力北上争霸。因此在其生前就已经定调希望与晋国和解,并安排时任大莫嚣的屈建作为自己的继任者。所以晋楚和睦的大局应当早在范宣子和薳子冯分别担任各自统帅的期间就已经私下里达成共识,并最终由接任的赵武和屈建共同落实完成。

    尽管楚康王出于安抚始终支持楚国的许灵公之目的,在弥兵大会举行之前一年(前547)冬季执意象征性地讨伐许国的宿敌郑国,不过已经改变不了和解的大趋势。

    现在还需要一个中间方来予以推动,而宋左师向戌由于恰好和赵武、屈建都有私交,于是就从鲁襄公二十六年起开始多方奔走,并联合了诸如蔡司马公孙归生(朝声子)等其他诸侯之卿大夫参与推动此事:

    ……及宋向戌将平晋、楚,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可见由于宋国长期属于晋国阵营,其中立性还有所欠缺,因此需要同样处在两大霸主夹缝之间的蔡国代表楚国参与沟通,以交换达成和解的条件并提出预案。基于双方交换意见的成果,宋左师向戌主动奔走于晋、楚、齐三大国,并派人知会了秦国等其他邦国,并获得了普遍首肯:

    ……宋向戌善于赵文子,又善于令尹子木,欲弭诸侯之兵以为名。如晋,告赵孟……晋人许之。如楚,楚亦许之。如齐……齐人许之。告于秦,秦亦许之。皆告于小国,为会于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于是在这一年(前546)夏季,自五月下旬起北方诸侯代表开始陆续抵达宋国;楚国则派出其代表康王之弟、宫厩尹公子黑肱首先抵达并与晋国一方口头商定了盟约的内容,宋向戌则代表北方诸侯与楚令尹子木在陈国约定了盟约内容;到了七月戊寅夜,赵武首先与楚公子黑肱先行盟誓并 “齐言” 以统一多次谈判的口径,在三天后的辛巳日正式在宋国都城西门与楚令尹子木结盟。

    “宋之盟” 各方诸侯主要参会人员的卿序

    如表,晋、楚两大主盟国都派出了上卿出面,并且有多位大夫辅助;其他主要参会国普遍派出排名第二的介卿参会;部分小国则由国君直接参会。会议规格总体来说足够高,也能够对各国未来的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由于楚国故作强势的坚持以及赵武的忍让,楚国得以从形式上在歃血中排在晋国之前,取得了部分精神上的胜利。不过《经》、《传》文在记载中仍然认为晋大夫 “有信” 而将其排在最前。整个会盟过程持续两个多月,程序繁琐,不过也显示了双方对会盟的重视和认真程度,此后这个盟约确实在春秋后期确实得到相当程度上的遵守和坚持。

    不过从盟约的内容来看,本质上这是晋、楚两强从之前反复被中原诸侯利用其各自的争霸心态而被迫发生冲突,转为双方联合起来共同统治中小诸侯国的双寡头模式。从盟约内容来看,晋楚双方同样获得了征召诸侯国朝觐、纳贡和派兵参战等义务,也即所谓 “晋、楚匹也”。当然,由于同时 “宋之盟” 也避免了持续的争霸战争,所以对农业生产和工商业发展的破坏也被减弱了,所以对于中原各个中小型诸侯国来说仍然是利大于弊。

    即便如此,鲁国仍然希望连普通的贡赋负担也减少,于是执政的季孙宿在了解到条约内容时,以国君的名义要求叔孙豹按照比鲁国弱小得多的邾、滕等国的水平约定负担:

    ……季武子使谓叔孙以公命,曰:“视邾、滕。”……(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然而齐、宋两国随即宣布邾、滕成为其各自的属国,导致后者没能成为 “宋之盟” 的缔约国。而鲁国作为外交上独立的封国自然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待遇,因此叔孙豹擅自做主违抗了季孙以国君名义发布的命令,使得鲁国接受了与齐、宋相当水平须对晋、楚同时需要承担的义务。此也可视为叔孙豹首次出现与季孙宿之间在各自政见方面的裂痕。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庆封、陈须无代表齐国到会,但是参与最后盟誓的国家中却并不包括齐国:

    ......二十有七年......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奂、郑良霄、许人、曹人于宋......(春秋.襄公二十七年)

    表明齐国执政者仍然将自身视同为晋、楚同等类型的大国,所以不能向双方称臣纳贡,此固然与楚、秦等国在幕后的怂恿有关,也导致晋国需要重新从长远考虑针对齐国的包围战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鲁春秋之一:卿制及军制 —— 5.71 弭兵之会 (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na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