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899534/10840044886de0a9.jpg)
跟小乖去打乒乓球。
其实心里并没有特别期待看到她的训练成果,因为平时她训练时我偶尔也会瞄一下,看看她的训练进度,大概了解她目前的水平。
但真正和她对打一个小时时,心里还是忍不住有一些失望和落差。几千块钱的投入事小,但我不愿意她是个混日子的人。
晚上我忍不住和她讨论起她目前的训练情况。望着那闪烁着天真无邪、好奇还发光的眼睛,还有那觉得自己打得还不错、对自己比较满意的无忧无虑,我实在不忍心施以打击。
可是心中的否定评判一直没有离开,只是忍在那里。我装作平静的和她继续探讨着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很热爱,可是他却做不好那件事情,那问题出在哪里的话题。
谈话继续着,孩子对自己的确定慢慢变得犹疑起来,最后在我对她打得好不好的疑问中摇头,在我问她有没有成就感中的疑问中摇头。。。。
虽然我心里对孩子的表现确实是这个答案,可是看到孩子状态上从积极肯定到消极否定自己,我心里并不好受。
教练发来消息,训练时间调整到明天下午,我顺势跟他谈了起来。
联系到孩子打球时身体基本不动,比较僵硬的状态,我就直接跟教练商量能否训练目标调整为全身动起来,重点不放在技术上,否则孩子的进度会非常慢。
教练回复说,她现在的训练进度是正常的,只是因为她还做不到全身发力,所以只能慢慢引导。
看着教练的专业判定,我内心的焦虑似乎有些缓解。
情绪脑停止了,理智脑开始运转。我开始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心里的焦虑。
我看到自己着急的不只是孩子的打球技术,更主要的是我希望她是个对自我有要求、有目标有追求的人。
学了那么久现在还只是这样一个水平,显然她没有动脑筋,没有反思和总结。我不愿她是只享受玩的过程,却不会总结和思考。
这样说的时候联系到自己。
我总是在反思,不断追求进步,虽然我也欢喜和自豪于自己的不断成长,可同时我也是太严肃容易给他人压力感而显得无趣的人。
这样看来不断追求进步的反思也不是全都是好处,会享受玩的过程也挺好。
曾经听说过,家长要谨慎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价值观和行为示范。很多时候我们只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觉得应该是这样,但其实值得商榷。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植入的观念,暗含着“我强你弱”的心理,但实际也并非如此。
虽然我还在这条育儿路上不那么确信的走着,但也在不断觉察中调整着自己。
这样一捋,我焦虑背后的第一个心理被疏通了。卸下负担后的轻松感真好。
同时心里还有一个声音说,我只盯着自己期望的那条线,却没有看到孩子真实的水平线。想起一句话,“教育不是如我所愿,而是如其所是。”
我想,训练是她自己的事,如果她真正热爱,在教练的引导下自然会做好,何需我外力的干涉。如果她打成什么样变成了要对我的交待,那她何来内驱力把球打好?
想到这里,如何看待孩子目前的训练状态,基本上我已经没有了心理负担。
再回到和小乖讨论的那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热爱一件事,但他又做不好那件事,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想说,首要的要看是谁的评价,然后看这个评价标准是什么,他做的效果和他的能力匹配吗?
只有真正看到眼前这个人的真实能力,不追求统一标准的“好”,不与其他人相比较,才具有真正的参考价值。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这件事本来没有问题,很正常,但在我个人的认知来看,有问题。所以是否真正存在我所说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首先理清的事。
结合小乖训练的事情来看,教练觉得没问题,我觉得有问题,而我的问题是心态的问题,其实与孩子的训练本身没有关系。
每种情绪都是一个信使,只要我们带着理智的觉察和分析,我们内在的需要和渴望就会被看见,然后因为有了光照进来,于是心里的阴缝也就开始了流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