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乡土故事散文每天写1000字
我所亲历的一次“骗捐”:那个为了活命而要捐献遗体的女孩,最终走了

我所亲历的一次“骗捐”:那个为了活命而要捐献遗体的女孩,最终走了

作者: 玉令yl | 来源:发表于2018-06-11 08:19 被阅读26次

愿这个世界多一些对生命的宽容、对逝者的尊重、对自己的无愧……

05

小娟从北京治疗回来后,精神状态好了很多,手脚也灵活一些,吃饭穿衣基本能够自理,平时还能在床上坐一会儿,神态轻松的和来看望她的人聊会天。

而村里给她的父亲找了一份打扫卫生的工作,有一份固定收入,还能抽空回家照顾一下小娟。

大家以为,这件事总算告一段落。

然而,几个月后,小娟再次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原来,她的病情再次复发,越来越严重,再次失去下地行走能力,每隔十几分钟就要呕吐一次,而且由于肿瘤的压迫,她已经完全失去了听力,每天都头晕,进食也十分困难。

这时候,曾经为她筹措的将近二十万的善款在之前的治疗中早已花光,父亲每天20元的收入相比她的治疗费用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于是,小娟再次将注意打在了募捐上。

06

只是,她的打算注定要落空。

一是大家都清楚,这个病本身治愈的希望便渺茫,只能寄希望于通过手术维持患者的生命,再次复发也就意味着回天乏力。

二是在一个小小的乡镇中,第一次的募捐就已经几乎耗尽了大家的爱心,每个人生活都不容易,大家能帮助的也有限,没有大规模社会爱心人士的介入,没有轰动整个社会的有力报道,也不可能募捐到太多的钱。

所以,第二次的募捐,没能像第一次那样成功。

然而,对生的强烈渴望支撑着小娟,她一心求生,想方设法的筹钱,毕竟,每多筹到一笔钱,她就能够多活一天。

这时候,村里能帮的都帮了,也不再插手,而她的父亲,本就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一点办法,所以,募捐的主力便落在了不能行动的小娟和她那头脑灵活的堂姐身上。

她们在网络中,到处哭诉,一方面,是对生的渴望,一方面,是对没有帮助的绝望。

07

我们曾经翻开过她们在网络上发表的求助信息,除了重点描述小娟捐献遗体的善良、患病的可怜外,还大幅笔墨的描述了她患病后得不到有关部门救助的凄惨处境。

对于她一些不实的叙述,许多知情人也愤愤不平,毕竟,他们都曾经力所能及的给予小娟帮助,然而在她的叙述中,竟然成了对她的事情不管不问。

可是,不平归不平,没有人会真的对一个病重之人太多苛责。

对于不实报道,没人费心去纠正,因为如果仅仅看到一篇报道而不去进行一点求证就义愤填膺的当键盘侠的人,是没有资格对别人指责的。

而如果想要求证的人,只要在网络上一搜索或者打电话问询一下,真相自然就会大白。

但无论如何,大家都表现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宽容,没有经历过死亡威胁的人,都难以理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的执念。

尽管没能像第一次募捐那样筹集到近二十万善款,但小娟的事情还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虽然治愈的希望渺茫,但大家还是希望她在最后的日子能够过得轻松些。

有外地的多位病友筹集了几千元为小娟买了一个空调,并委托当地义工组织安装在了她那狭小简陋的房间内,让她能够过一个舒心的夏天。

只是,小娟的病情越来越重,终究无力回天。

在小娟的事情被报道出来两年后,她带着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眷恋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08

生前的是是非非,也随着她的离去而尘埃落定,当相关人员依据她的遗愿,取走她的角膜时,她的生命,或许会以另一种方式,在这个世界上存活。

对此,大家唯有惋惜和祝福。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或许我们从未有过直面死亡的经历,所以无法感同身受的体会到小娟对生的那种眷恋和执着。

但是,每个亲身经历过她的事情的人,都表现出了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宽容。

对于许多事情,无论是有着怎样的猜测和揣摩,但是没人对此有恶语相向的撕扯,更没有各种武断的指责和谩骂。

人性之复杂,并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也不是简单的对错就能区分的。

为了求生,卖惨、造噱头、求捐款,错了吗?一再消耗人们的同情心、撒谎胡扯、错了吗?或许对一些完美主义者来说,小娟的这些作为会成为他们攻击的目标。

然而,小娟的这些作为,并没有对人们造成多大的伤害,就算后来她的所作所为,也没有人指责什么,因为每一个人在捐款的时候都是真心实意,希望她能够早日康复。而他们所捐的每一笔款,都用到了该用的地方,虽然最后没有能够挽救小娟的生命,但大家都已经尽力了,问心无愧。

愿这个世界多一些对生命的宽容、对逝者的尊重、对自己的无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所亲历的一次“骗捐”:那个为了活命而要捐献遗体的女孩,最终走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fqx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