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集看戏
在农村,大的村庄和镇子一般都会有集市,集市都有固定的日子,不是一六, 二七,三八,四九,就是逢五排十,也就是说每隔五天就是一个集。到这些日子,大家都会从四面八方云集汇聚,赶集卖东西、买东西。
文革时期集贸市场基本被取消了。私买私卖属于投机倒把,又加上粮油副食紧缺,实行统购统销,绝大多数商品都凭票证供应,从粮票、布票、鸡鸭鱼肉票到烟、酒、糖、瓜子、花生、粉丝票,从自行车、缝纫机、座钟、大立柜到线袜、尼龙袜、卫生纸、打火石、火柴、肥皂、灯泡、线团……许多东西只有在年节才有供应,不仅限量,而且限时,过期作废。有短缺、有需求就有交易,不仅有物品的交易,还有这些票证的交易,只是这种民间自发的交易被扣上了“投机倒把”的罪名,农村集市贸易也受到严格管控,因此集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赶集一事似乎淡出人们的记忆。
文革结束后,各村镇的集市又逐步恢复了起来。要恢复集市首先就得通知到周边的乡人,因此大家就按照传统习惯--唱大戏,起集。
那时没几个人见过电视,最多的就是话匣子--收音机,自然没有什么广告媒体,人们也不懂得发什么传单,就凭口口相传,某村起集的消息就会如同长了翅膀飞遍了十里八乡。于是大家扶老携幼高高兴兴地来赶集看戏,顺便走走亲戚,会会朋友。
起集一定要热热闹闹,响声越大越好。因此一般都要连唱三天三夜的戏。我们那里聘请戏班子,要么聘请京剧团,要么聘请吕剧团,实在没钱也有聘请草头班子的,总之就是图一个喜庆,图一个响声,为的就是给自己的大集做宣传打广告。京剧班子当以安丘京剧团最为出名,一是绝对正规戏团,唱打坐念有板有眼;二是行头漂亮,演员戏路也广。剧目有《铡美案》《打龙袍》《四郎探母》《借东风》《群英会》和《空城计》等不下十几种,但是价格较高,经济实力弱的请不起。吕剧班子一般是昌乐吕剧团,剧目主要是《借年》《龙凤面》《借亲》等。草头班子京剧是唱不了的,以唱吕剧小戏为主,一般也就是《借年》《龙凤面》《小姑贤》几块剧目。草头班子的演员都是些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锄地种庄稼,农闲时聚在一起,说说唱唱,行头也是七凑八凑,掉色、有洞也在所难免,演员水平参差不齐,腔调拿捏不准也属正常,总之绝对是业余团体。但是价格便宜,并且还可商量,因此很受一些起集村庄的青睐。
起集那天,舞台上锣鼓喧天,红红绿绿的人物穿梭其间,咿咿呀呀地唱腔弥漫在大街小巷。台下,人头攒动,男女老幼黑压压一片,时不时的叫好声和鼓掌声混杂在一起。每个人都伸着颈、瞪着眼、侧着耳欣赏着这多年未见的场景。站在人群最边缘的牙根就看不清台上到底演的是什么,隐隐约约地听到几声唱腔,只能捕风捉影地猜测一下戏文的内容,年老的凭借幼年的记忆偶尔会更正一下,也不管别人是否在听。更多的人是来考察这个集市规模和内部区域划分的,哪里是菜市,哪里是服装鞋帽区,哪里是牲口市,哪里是食品区……为以后赶集买东西做准备,同时也好回去和那些忙的未有空来的人炫耀一番。
农村起集一般会选在冬天。冬天正值农闲时节,闲人多,消息流通快,自然来看戏赶集的也就多。起集消息传的不但快,而且还挺远。那些不知来自何方的耍猴、耍堂野的不请自来,鸣锣献艺,为起集捧场。
年轻人看不懂戏的内容,兴趣一过,早早溜出戏场子,买一支粒高(糖葫芦),边啃边寻着锣声去看耍猴和耍蹚野的。耍猴的,牵着三只小猴子,一大两小。金色的皮毛,红红的屁股,两只圆溜溜像玻璃球般的眼睛东张西望,嘴里还不停地嚼着什么。耍猴人牵着猴子,敲着铜锣,围着场子转上几圈,把场子往外扩大一些。只见锣声一收,耍猴人大声吆喝道:“各位父老乡亲,大爷大婶,大哥大姐,弟弟姊妹,初到贵地,你有钱捧个钱场,没钱捧个人场。来来来,孩儿们给大爷大婶,大哥大姐,弟弟姊妹,鞠个躬!”小猴子们站立一排弯腰鞠躬。然后节目开始,一会儿给猴们穿上小红褂爬杆,一会儿翻筋斗,一会儿让猴们骑小车……大家正看的热火朝天,突然耍猴人把锣“当”的一声停了,“各位,猴们耍得好不好?”大家齐声喊:“好,好!”“俺家小猴耍的好,大家捧场少不了。来来来,孩儿们感谢父老乡亲的捧场!”三只猴子立刻各托着个小笸箩围着场子要赏钱。有人给二分,有人给五分,也有给一角两角的。孩子们的钱有限,自己想买的零食还没舍得买,那舍得给耍猴的,一看要钱,赶紧缩到人群后面去了。当锣声再次响起,又从人群里挤进来,继续欣赏猴子的表演。
我最喜欢小猴子扮芝麻粒子官,小猴子戴着乌纱帽,穿着大红官袍,坐在小花轿里,另外两只小猴扮成皂吏抬着它,一步三颤地围着场地转,耍猴人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我管地东七里西七里,南七里北七里,四七二十八,四七二十八里地。见了大官得下跪,见了小官得作揖。今天迎官奔正东,明天送官又奔西,要是一步来得慢,小板子打得啪啪的。别看我头带这顶乌纱帽,小官更是不容易!”小猴子走的有模有样,官威十足,周围的人乐得前仰后合,拍手捂肚子。
看够了耍猴的,就跑到集市西头去,那里堂野耍得正欢,时不时传来一片叫好声。 所谓耍堂野就是到乡村卖艺的,表演的节目无非是杂技、魔术、武术之类。耍堂野一般是师傅带着几个徒弟,也有一家人的。他们先噼噼啪啪来一番拳脚,打出一块场地,然后抱拳拱手,高声说道:“天也不早啦,人也不少啦,那个兄弟说了,你来到俺这里敲锣打鼓干啥的,我敲锣打鼓是请客的,请客的请贴、候人的礼单,请来了众位父老。各位父老,我们爷几个在这演练武艺,扎枪劈刀踢腿练脚,一拳一个跟头,一拳一个咕噜。说的是山在西来水在东,海水涛涛南北通,人走江湖交朋友,走遍四方都相逢。刀枪斧叉立战场,五湖四海来扬名。各州府郡都跑到,今天来到宝府贵村上,行的是一个礼字,练的是一个真字……”然后开始表演吞剑、三仙归洞、喷火等戏法,有时也表演吞铁球、胸口碎大石等硬功夫,通常还要耍一通花拳绣腿的把式。大多数人都没见过这世面,立刻被这些江湖杂耍震撼得瞠目结舌,无不啧啧赞叹。耍堂野的趁机说道:“小的徒弟表演的好不好?”大伙拍手说:“好!”耍堂野的又说:“各位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小的徒弟在此表演胸口碎大石、吞铁球都是硬功夫,小则伤筋动骨,大则命丧黄泉。出门在外都不易,来来,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于是兜着圈子要赏钱就开始了。当然也的确有真功夫的,我就曾经亲眼见过。一壮汉手拿着明晃晃鸡蛋大小的铁球绕场一周,挑几个观众掂掂分量,然后丹田运气,一口吞下。壮汉双手捧肚,缓步绕场,最后下蹲站成马步,大吼一声“嗨!”,铁球猛地从口中喷出,一下子落在了三四米外,“啪”的一声把地上砸了个坑。有些老人不敢看了,赶紧溜掉了,一边走一边还嘟囔“弄不好要出人命的!”
表演完毕,大家长出一口气,心里除了佩服还有坦然。这时耍堂野的又抱拳开腔了:“你看小的徒弟有多壮,你问为啥这么壮,就是因为天天吃我家的十全大补丸。吃了我家大补丸,苍山高,马上飙,吃了屙尿丈多高!”,紧接着他拿起来一颗黑乎乎的大药丸来,用手摇晃着说:“今天你不白来,每人我送一颗。”说到这里他就往前递,大伙一看白给的,这就纷纷伸手准备接。可是他往前走两步,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一转身把大药丸又放回桌上去了,大声说:“你看今天人太多了,我不能这么送,为什么?因为我有三不送,现在给大家交待明白了。”一回神,他手里边就多了一些小纸片,这时他又说:“哪位要我的这个药丸,哪位呢就先伸手接我这一张小票,但我给大家先讲明白了,小孩子我不送!聋的哑的我不送!为什么不送?因为他们不能给我传名。多了也不送,我就送二十份。今天人太多了我不能送出那么多,也没带多少来。肯定有接着的有接不着的,那么接着呢你别欢喜,接不着的呢你也别烦恼,现在是哪位要哪位就伸手!”然后他就往外派送二十张纸片。爱赚便宜的毕竟不少,白给一个大药丸子,谁不想要,都伸手抢着接。这二十张纸片瞬间就发没了。接着耍堂野的又嚷嚷道:“我也不是傻子,有药白送,这是为的传名,常言说:小不去大不来!明不去暗不来。今天我送这药丸,但是我不能白送给你,为什么?因为我要是白送给你了,你就不拿这当回事了,所以我原来大力丸卖两块钱,现在我说一块钱。那边的大哥嫌贵了,我这个大力丸用了人参、虎鞭、鹿茸等十三味中药,也不是没本钱,卖的太便宜我就死得亏死,唉唉!好吧,今天来到贵地,大家又非常支持我,就冲这一点我把它改成五毛钱。五毛钱是我的本,那位说了,咱这不是白送吗?送是一定送,可是不白送,哪位要买我一他颗大力丸,”说到这儿,狠狠地跺了一下脚,“那我再白送你一颗,我这叫买一颗送一颗,但是没接住这小票的我可不卖,你要买也行,你得掏两块钱。”说到这儿,身边就已经有人准备掏钱,也有人半信半疑的。他环视一周继续说:“我今天呢是卖五毛钱一颗,再送一颗,我要是赚了你的钱,你让我泡山在外死不归家。”为了五毛钱就死了,还死在外面了,大伙顿时觉得特别可信,然后就争抢着掏五毛钱买这东西。等他把药丸子卖完了,锣也不敲了,拳也不打了,收拾摊子走人了。
起集的晚上戏还会照唱,虽然人是少了些,但依然是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舞台上汽灯高悬,照如白昼。台下是裹着棉衣棉帽、吐着热气的观众,这些观众才是真戏迷,天寒地冻的,不是戏迷早就不来受罪了。当然还有的就是那些乘机挣点闲钱的小贩。他们买瓜子,卖花生,开着热气腾腾的朝天锅。大家在看戏间隙会称上一二两瓜子或花生,边看戏边磕着玩。卖瓜子、卖花生的也是小本生意,用布口袋装着大半袋瓜子或花生,在地上铺个麻袋,倒出一小堆,拿一杆秤,一点点地卖。大家手头都不宽裕,买瓜子和花生的并不多,一晚上也买不了十斤八斤。朝天锅是用简易的炉灶支起的大锅,里面煮的是猪头肉、猪肝、猪肠之类的各种猪下水。大家看戏饿了,就象征性地买点猪下水,拿出自己带的干粮,用朝天锅里煮肉的热汤泡着吃。猪下水得花钱,锅里的热汤却免费紧着喝。一顿朝天锅吃下来,吃得浑身冒汗,饱嗝连连,爽快无比,寒冷顿时被赶到了九霄云外。朝天锅的掌柜,手拿大铁勺,给这个添了给那个添,满脸堆笑,从不带一点埋怨。眼看大锅里的热汤就不够了,“哗”倒上一桶凉水,高柴猛火,不大一会儿,锅里的汤便又是油花翻滚,浓香四溢了。
戏唱了三天,集市也扬出了名声,方圆十几里都知道了赶集的日期。此后每逢赶集日,必是人流攒动,商贾云集,各色物产汇集于此,叫卖叫买声不绝于耳。工商、税务随之进入,于是秩序井然,童叟无欺,处处是一派繁荣景象。(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