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香港国学与传统文化哲思
从孙子兵法《作战篇》看《论持久战》

从孙子兵法《作战篇》看《论持久战》

作者: 轩冕 | 来源:发表于2019-06-16 22:43 被阅读10次

    孙子兵法说: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作战的主要目标是取胜,仗打的久后会挫伤军队锐气,国家财政出现麻烦,这时候其他的敌手趁机攻击,即使智谋百出的军事家出现,也无法收拾残局。所以打仗要速战速决,不要玩花里胡哨的花招。战争持续很久对国家有利,听都没听过。所以不知道用兵的害处,就无法全盘领略用兵的益处。

    当时日军占据东北,进攻华北,再持续往南部进军,发现军队力量不足以覆盖占领区和继续进军。于是设计搞华北自治,设立各种维持会。在淞沪会战后,兵力更是捉襟见肘,日本还要派兵攻占东南亚。日本的军政头脑也确实遵循"役不再籍,粮不三载"的军事策略,"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立足于满洲的经济建设,霸占东北资源,建立伪军。而面对国共合作,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令日本军队首尾难以兼顾。日本同时调动兵力继续南下东南亚,更使得全面占领中国的计划落空。

    中国彼时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军队实力远逊于日本。《论持久战》一篇的文章布局,也是按照道,天,地,将,法去论证。中国得道多助,国家弱而大,兵力足,物质丰富,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和统一战线;日本强而小,物质匮乏,在国际上虽然也有德、意、日的联盟,反对的力量也很强大。具体见《论持久战》原文。这有点像荀彧当年在曹操和袁绍相持写的十胜十败论,荀彧认为曹操在道、义、仁、德、度、治、文、武、明、谋都占据优势。

    中国国民党的谋略后面同样也是"用空间换时间",但是更多的是用阵地战而不是运动战和游击战,在大兵团会战方面中国军队没有优势。孙子兵法说了,"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弱小的部队在强大敌人面前,不能硬扛,这也就是毛泽东说的"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毛一贯的原则是在损失代价极小的代价挫败敌人,不搞硬碰硬。所以设立的原则是"游击战为主,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如果当时国民党军队化整为零,部分施行袭扰战或者破袭战,军队丧失不会那么严重。

    毛泽东的策略是积小胜为大胜,步步为营,而后观国际形势变化,不停调整战略,令敌人陷入泥潭而难以自拔。按照《孙子兵法》所说:城有所不攻,军有所不击。八路军很少主动攻击大城市,包括进军东北也是按照"让开中间,占领两厢",让大城市成为敌人的负担和陷阱。

    德国人在莫斯科城下受到挫折,同样进退两难。又同时进攻英国和俄罗斯,就如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说的: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欧洲战场变化和日本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加入战团。令被持久战拖住的日本,承受"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也"。

    《论持久战》只是古人哲学思维的衍生,体现东方文化的谋略。孙子兵法在《作战篇》最后总结说: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明镜可以照形,以古可以知今",古今一道也。所以《孙子兵法》才会列入西点军校教科书,成为近代军事家、商业家的智谋来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孙子兵法《作战篇》看《论持久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pn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