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蔡崇达在他的书中写过一段话,“在内心的伤口盛开成即将吞噬自己的花朵时,又一次试图召唤人间的话语来疗愈自己。”
似乎每个写作者都有一颗柔软的心,他们曾真切的体验过人世的疾苦,写作有时是为了疗愈内心的伤痛,并尝试通过文字给予社会底层的正在忍受疾苦的人们一些帮助。
读他的新书《命运》,内心很自然的变得平和宁静,文字直抵内心,或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书中的主人公依旧是青年是写《皮囊》的老年阿太,借助主人公的言行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死的独特思考,书中召唤了许多人和事,大量描绘了记忆中的家乡和山川,作者对生命深刻的体验,可见一斑。
三十而立,这句古话确实精辟的总结了这个年龄段人的普遍的应有的心理状态。作者开始形成了自己较为成熟的生死观,持续的思考命运和人生。
如果说《皮囊》只是对生命初步的探索和思考,那么新作《命运》就是一次系统完整的阐述。
读他的文字,会感知到一个清澈纯粹的灵魂,这是许多优秀写作者自带的文字魅力。也是文字得以产生价值的基础,好的文字从来不是辞藻的堆砌,而是发自内心的本真表达。
早些年读安妮宝贝的散文随笔,在一篇文章中她谈到持续写作的动力,当时不理解觉得很抽象,只是觉得文字清丽优美。后来才意识到那是她内心的体会,是最完美的解释,文学的魅力在于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评论家可以吧写作的动力说的天花乱坠、通熟易懂,但做起来却会感到是另外一回事。因为他说的是他的理解,你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理解,而且只能靠自己去细读。
写作,是为了疗愈自己,我想这是许多写作者开始写作的初衷,就像村上春树开始写小说是为了内心的自由,即他所谓的“远旅的房间”。
写作,为了疗愈自己,是相对于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写作而言的。但这个过程中无形间也治愈了许多对文字产生情感共鸣的读者们。
阅读的过程,我们感知到文学的力量,开始相信文学、喜爱作者,甚至崇拜作者、迷信文人。当内心开始燃起一种热爱之情,也就意味着我们重新认识了自我,也疗愈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