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远要去考公务员了,紧张备考的他很辛苦。从大学毕业至今快一年时间里,天天都在大战《行测》和《申论》。
临考前两周,老师建议他调整一下生物钟,让自己在考场上呈现最佳的应考状态。
“我试过的,没得办法,根本调整不过来。”阿远打着呵欠,有点有气无力,又有点无奈。
“你平常睡到几点起床。”老师问。
“最早10点,大多数时候接近中午12点。”阿远一句话,把老师吓了一大跳。
“你调整了多久了?”
“其实已经调整了两三周了,硬是没得办法,要调整到早上7、8点钟起床,无论如何都调整不过来。”阿远语气坚定,仿佛自己已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2
老师看了阿远一眼,回过头,慢条斯理、漫不经心地问:
“那我估计你4月23日上考场这天,不需要调整你的生物钟,你都不会到中午12点才能起床。你信不信?其实,你之所以要睡到那么晚,不是你的生物钟调整不过来,更是你在给自己不断发放心理许可。”
突然受此一问,阿远愣住了。
殊不知,他还没回过神来,老师又问:“如果真的调整不过来,那为何今天9点钟你就来了?现在已经11点多了,按照你说的根本调整过来,那么按你以往的生物钟,今天这个时候你应该在睡梦中才对啊。”
阿远不要意思地笑笑。
3
“阿远,你试想一下,如果你真的认为你已经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法早点起床,你的生物钟都调整不过来,那我估计是你睡觉的地方太舒服,还没有让你感觉到痛、感觉到怕。”老师欲言又止,貌似还有话没说完。
“或者说,你睡觉的地方,不一定特别舒服,甚至也感觉到了人生的一点点痛、一点点怕,但你痛得不够,怕得不够。”
阿远终于听老师把这段意思表达完整,但他还是有事有些不解其意,忙问老师何以见得?
老师说:“我打两个比方,你就知道了。第一个,假如你睡觉的地方,不是在安稳舒适的家里,而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只能躺在大街上睡觉,情况如何?”
“那可能睡不着吧。”阿远说。
“那假如你一开始睡不着,后来疲倦得不行,又睡着了。你想象一下,还能不能睡到第二天上午10点,乃至中午12点?”老师的这个问题,阿远丝毫没想到。
“那肯定睡不着,街上太吵了,一定会被吵醒,街上哪里有家里安静?肯定不能和家里比的。”
“也就是说,还是家里睡觉比较舒服?”老师又问。
“那还用说,当然,如果不是像街上那样吵,换个安静的地方,我的生物钟还是调整不过来,还是会睡到第二天10点以后才会醒来。”
4
换个安静的地方还算能睡得很好,那也可能的确是这样,但老师却有些不相信,接着问:“真的么?”
“真的,老师。”阿远斩钉截铁。
“那好,老师现在做第二个假设,给你换个安静的地方:深山老林,够安静吧?”
“那……安静倒是安静,可是一个人在深山老林睡觉,豺狼虎豹、属蛇蚊虫,有点吓人,没得安全感,肯定睡不着。”
“那咱们还是继续假设,开始睡不着,后来疲倦得不行,终于睡着了,第二天情况会怎样?”
“那肯定醒来得早!因为心中始终不放心啊。”阿远说。
“对头,阿远,你说得非常好。现在你想想,是不是换了两个地方,都不能久睡,都不如家里舒服?”
是啊,阿远之所以无法调整生物钟,那的确是因为自己现在睡觉的地方太舒服,或者至少还算舒服。
也许,有些“阿远”压根就没有想过:若自己长此以往,有没有可能被睡在大街上,或者深山老林里。
假如,从内心深处,想到自己睡在大街上、睡在深山老林里,或者就算睡在家里,但夏日炎炎没空调、冰天雪地没暖气,“阿远”们的生物钟,会调整不过来吗?如果仍然调整不过来,那不是你的生物钟坏了,而是你已彻底沦为心理许可的败将、不良习惯的俘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