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馆哲思人文社科
十八世纪英国的主观唯心论和不可知论,对还是错?拿来还是摒弃?

十八世纪英国的主观唯心论和不可知论,对还是错?拿来还是摒弃?

作者: 哲学诗画 | 来源:发表于2018-01-25 21:18 被阅读42次

    在德国的莱布尼茨推出科学的经验主义之后,英国在18世纪发展出了唯心论,其中以洛克的经验哲学为代表,对以往的理性哲学给予了全面的冲击和重塑,逐渐地,经验论开始分为两支,走向了两个系统和方向都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导致了18世纪法国的唯物论,另一条导致了洛克和大卫·休谟的主观唯心论和不可知论。

    而今天,哲学诗画想和大家讨论的就是隶属英国的这一分支——主观唯心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主义代表:洛克

    从历史发展的纵断面看,英国的主观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的社会根据是布尔乔亚的宗教性,而英国的哲学没有基于自然科学的方向,更没有转向当时极其流行和发展迅猛的唯物论,且失去了把唯物论体系化、完善化的机会。相反,而是转向了以神学和宗教为基础的主观唯心主义。

    在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柏克烈首先建立了“存在即被知觉”的主观唯心学说,藉此拥护一切宗教和神灵。他的学说意图用主观唯心来证明物质实体的不存在,从而否定世界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他说:“一切物质的东西,不过是印象的集合。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觉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对‘物’的概念。“离开了人的知觉或感觉,物的存在和表达绝对不可能。他认为物的存在,无非就是被知觉感到的东西,因此他坚信,世界上不存在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比如一块石头,只有经过人的知觉的加工,转化,才能成为”我们的石头“”有含义的石头“。

    在柏克烈看来,一切物都是”我的观念“的集合,别人和外界的存在,也是以”我的观念的集合“为基础。柏克烈把洛克的经验论中的唯物成分去除,夸大地引出了感性知觉的唯心论。但事实证明,我们周围的物质完全可以离开人的知觉而独立存在,一块石头或一张桌子,不会因为人的意识的转移、改变就转移、改变。即便人死了,消失了,而石头或桌子依然在那里,时光荏苒,亘古不变。

    但主观唯心论者否定了这些,他们认为神是比人心更大更强的心,我们所知觉出来的观念是神赐予我们的观念,我们意识中的经验的水流,被知觉出来的观念的发生或泯灭,也都是由于神的事业。

    唯心和唯物最著名的争论:旗动、心动、风动

    在主观唯心主义那里,事物之间是不存在内在关联、因果关系的。而这明显是错误的,因为一切物质既然是感觉的集合,而并没有在感觉上给予我们,那我们是如何认识到事物本身的属性或性质的呢?我们可以幻想一块石头或一张桌子,但这种幻想的原材料或原初印象来自于哪里呢?

    这显然是一个唯心与唯物的问题,也是近代哲学一直所探讨的问题之一。

    接下来咱们看下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的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的倡导者:大卫·休谟

    柏克烈和洛克之后,大卫·休谟在两人的思想基础上发展出了不可知论。他的代表作也是处女作是《人性论》,这本书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都很值得哲粉们细读。大卫·休谟的哲学和洛克的相近,都隶属于经验主义,也都区别了”感觉“和”反省“这两种不同的内心经验,但不同的是,大卫·休谟从洛克的经验论中,把感觉论单独抽离了出来,认为人的第一感觉是强烈而活生生的种种印象,包括爱恨、愿望、意欲等,而反省是比较弱且暗的种种观念或思想,是印象的再现、模写和总结。

    他说,没有预先的印象,就没有事物的表象,生活中哪怕极为抽象的表象,它的原像也必定可以在印象中找到。把经过感觉而获得的素材,加以结合、调动、扩张,便形成一切东西。类似、空间与时间、因果的关联、表象或思想的结合、萌发,这些都是从经验中产生。

    一切的经验证明,人类的前进之动力是一种隶属经验的习惯力及由此力而生出的信仰。

    他认为因果性也是一种习性,比如我们对两种事物的感觉或观念可以相伴相随发生,这件事一反复,就成为把这二者结合起来考察的习惯。从这里就生出因果性的思想来,因此,在物与物之间设定的关系和法则,由于心和感觉的作用,结局也只有主观的意义,对客观并不造成任何影响。

    感觉是第一次且不可还原的意识形态。心,在何时何地,都不会出现存在于知觉以外的东西。无论人类如何努力,也不能达到关于知觉和客体完全结合的任何经验,到最后,我们只能走向对世界对未来的”不可知“(西方神秘主义的理论支持正在于此)。

    我思故我在与我在故我思

    柏克烈认为存在就是被知觉,而休谟认为感觉的起源,不能由经验来证明,因为它是不可知、无法彻底认识的,知觉不能从心和物以及其他东西的作用来说明,也不能归之于外在世界及神的方面,我们对客观实在的认识是不可能。

    过了半个多世纪,英国的赫胥黎通过文学作品再次复活了这一理论,在他的代表作《美丽新世界》中,他详细且极富文学性的展现了人的主观唯心性。而除了洛克、大卫·休谟,英国的哈德利、普利斯特烈等经验主义者,通过逐步发展和逻辑分析,也彻底打破了感觉论在神学和宗教上的最后限制。

    把主观唯心发展到极致的贝克莱大主教

    于是,英国的主观唯心论和不可知论越来越繁荣,后来的贝克莱大主教,一直到20世纪罗素的《心的分析》,以及神学的继承和发扬,都跟18世纪的主观唯心和不可知论渊源相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八世纪英国的主观唯心论和不可知论,对还是错?拿来还是摒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eb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