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经跟朋友说“读一本书就好像跟朋友聊天一样, 书读完了, 还有依依不舍的感觉”。 但读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 就像是跟一位朋友进行沉重的交谈, 心情跌宕得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当读到第一部时为男主所处的极权主义控制下对人的思想心灵的扭曲制压而感到压抑; 到第二部写到男主与女主在政治高压下的偷情,越控制越反叛, 剧情有种突然转为轻喜剧的感觉, 慢慢把读者从压抑的阅读带到悦读频道;但是高潮在第三部, 当你正以为男主与女主 的偷情会有结果时, 当你为他们终于勇敢地为自由寻找联盟进行反抗感到希望来了时, 剧情来了个180度的反转, 在第二部男主还以为最可靠, 最有希望带领他们为自由进行战斗的人, 却是一切最高专制控制人, 读着让你感到那不可能, 然后让你慢慢地感到窒息, 感到精神崩溃。
02
一边读着, 一边不禁毛骨悚然,此书真的是作者在一九四八年写的吗?他是一个预言家吗?为什么他的一切描述:老大哥, 青年反性联盟, 少年揭发队, “两份钟仇恨”活动, “仇恨周”活动, “思想罪”, “双重思想”,伪造历史, 电屏不停地虚构、渲染、夸大阶级敌人的各种罪恶和破坏活动, 所有这些虚构的事, 在十几二十年后会那么真真确确地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发生了, 成为了历史, 尽管作者是生活在另一种社会制度下。
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不禁想知道别人读了此书的阅读经历, 于是迫不急待地跑到图书馆,找到另一个译本, 想看看不同的译者会有什么看法。
很高兴能在徐立妍的翻译本里找到李银河的书评, 她的阅读经历是绝无仅有的, 因为她首次读到这本书时, 是在文革, 书不是公开发行的, 是内部发行的。 她从文革走来, 而书中描绘的社会与她经历过的太像了, 以至于能想像她在当时的极度高压的社会氛围中阅读这本书时的心情, 是何等“心惊肉跳”、“惊心动魄”, 书里的每一句话都足以成为”反动言论“以导致受批判甚至进监狱, 每一个情节都能让人看了起鸡皮疙瘩 ; 正如她说的这种阅读经历是“全世界的人读全世界所有的书都不会有的一种感觉, 而且也是时过境迁之后自己也不会再有的一种感觉”。
而苏福忠的译本中提到当译者把翻译好的书稿拿给他老伴儿阅读, 其老伴的反应是“看得难受。 我不喜欢。 “。 是的, 读这本书, 需要有坚硬的神经。
对此书的评价, 有各种声音。 米兰·昆德拉认为它是”伪装成小说的政治思想 “,不能照亮”社会学与政治学都无法进入的神秘之地“, 也许这见解也正如李银河的观点, 它是政治性比艺术性更出色的小说; 而奥威尔的同事, 英国著名诗人、文学批评家威廉·燕卜荪评价“(小说)像烙铁一样在想象力上留下永久的疤痕”;而另一位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伯杰斯的评价刚截然相反:“多一个人读奥威尔, 就多一份自由”。
所幸在徐立妍的翻译本里, 有奥威尔的生平及所在年代历史事件的解读, 有助于帮助理解作者是如何能写出如此让人感到恐惧、极端的集权主义控制下的社会状态。 奥威尔参加过西班牙内战, 经历过二战, 当过新闻记者, 在缅甸当过英籍警官, 也许这些经历, 让他对战争的认识, 对审判、笞刑、监禁和绞死囚犯的描写能如此真确, 也能帮助理解他如何能虚构他心中未来的专制社会, 极端的集权主义控制所能产生的对思想与自由的危害。
03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这是书中大洋国政府的口号, 是进行对人的思想控制的国策。 思想范畴的写作贯穿全文。
”掩饰你的感情, 控制你的面部, 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 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但是, 有那么一两秒, 他眼中的神色也许可以想象地出卖了他。 ”
“绝对不要面露沮丧!绝对不要面露厌恶!眼神一个闪烁都可能出卖你。“
是的, 男主温斯顿就这样被他那么一两秒的眼神出卖了。 在“两分钟仇恨”活动里, 他就那么一两秒地捕捉到了奥布莱恩的眼神, 就被出卖, 当他满以为奥布莱恩会是那个与他站在一边,一起反抗专制控制的人时, 那个人, 奥布莱恩却正好是那个幕后的“老大哥”。 故事也从这里埋下了伏笔, 故事其中一条情节主线也从这个眼神展开了, 并带到了第三部的高潮。 从这里, 也就不可否认此书做为小说的艺术特色了。
当一个人在一个社会里,如果被监视的程度达到了连传递一个眼神的自由也没有了的时候, 可以想像专制统治已经达到何种让人恐惧的地步, 也可为是登峰造极了。
“如果大家都接受党强加的谎言----如果所有的记录记下同样的鬼话----那么这谎言就会载入过去, 变成真理。 ”谁控制过去,“党的口号说, ”谁就控制未来; 谁控制现在, 谁就控制过去。“ 然而, 过去从来没有改变过, 尽管过去的本质是可以改变的。 凡是现在是真的东西, 则永远都真的。 这很简单。 做到这一切只需要永无休止的一系列胜利占据你的记忆。 ”现实控制。“他们这样声称。 用新话语来说:”双重思想。“
专制统治者控制了现在, 所以可以通过纂改历史,纂改事实以达到控制过去, 因此也就控制了未来。 就像书中党所做的:
”所有的历史都像是写在可刮除旧文的羊皮纸上, 只要有必要, 就会经常刮除干净, 之后再重写, 就算经过篡改, 也不可能找到证据证明这件事发生过。“, 而 ”进行复杂的交叉比对过程, 最后被选中的谎言就会成为永远的记录, 成为真相。 “
这种谎言是可怕的, 一如封锁真相, 传播谣言。 幸运地,时代在改变, 互联网络的发达, 让谎言在轻轻一触指尖之间就有可能被识破的时候。而”双重思想“, 则在专治者希望通过控制, 通过谎言麻痹他的人们的思想时, 人一边顺从着指令和控制, 做着对党尽义务的事,一边做着一切党禁止他做的事。 女主朱莉娅就是一个“双重思想”的典型, 她一边带领青年反性同盟上街游行、贴标语、 欢呼雀跃、挥舞口号, 一边却有做党禁止他们做的事。
朱莉娅与温斯顿, 正好是一组对比,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对专制统治有不同的看法。 朱莉娅年轻, 从出生开始, 就已经是在专制统治的社会制度下, 她认为党的一切都是不可反抗的, 不可改变的, 所以她压跟儿没有想到过什么“兄弟会”, 去做什么改变, 她为自己的”双重思想“自得, 而最终为了爱情义无反顾地跟着温斯顿去找“兄弟会”。 而温斯顿已经进入中年, 在他隐约的记忆里, 还存在那个没有专制统治的社会是怎样的, 他想要那种社会, 那种自由。
“双重思想“, 也许人人都有双重思想, 有时总不免开个小差, 一种当你批评他时他总是顺从答应你的人,一转个身就没把你说的话当一回事,继续做着相同的事犯着相同的错的人,也许就有双重思想。 记得《杜拉拉升职记》里说的, 这种人,最难管理, 表面上看他从不跟你对抗, 但相同的错总是不停的犯, 尽管他说“知道了,你说的对”。 可放到政治上,就成为麻木, 成为专制统治可以继续控制你的理由, 但也可以成为危险的理由。
”自由就是有说出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如果能得到这样的自由, 一切都没问题了。 “
如果一个人连自由的权利都没有了,连自主思想的权利都没了, 那任何其他权利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了。 那种被改造得可以脱口而出”二加二等于五“或”二加二等于三“的自由, 相信是已经没有意义的、麻木的、任由操控的自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