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APP体验报告

作者: StoneX | 来源:发表于2016-04-24 23:45 被阅读536次



    一、概述

    从阿北创建豆瓣已经近11年了,豆瓣从最开始的影书音交流标记的小众网站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为一个日PV过亿的基于兴趣爱好的交流分享社区和知识共享平台。豆瓣APP从2014年8月初发布至今的1年多以来,也已经经过3次大版本的更新。更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至今已经是比较成熟的版本了。豆瓣APP在iPhone、iPad、Andriod上的设计完全相同,不会增加用户更换设备的成本(其实是懒得各个适配吧~)。下面我将对基于iOS的豆瓣APP在各个层面上分析学习,探究豆瓣在功能、交互、外观等方面设计。

    基本体验信息:

    操作系统:iOS 9.3

    APP版本:豆瓣3.7.0

    设备:iPhone 5s

    日期:2016年4月16日

    二、战略层

    定位:

    「豆瓣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用户特质:

    熟悉互联网

    爱好文艺,有阅读、看电影、听音乐的习惯

    文化程度/学历较高

    以在校大学生/都市白领为主

    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追求精神上的认同感

    用户需求:

    寻找志趣相投的人

    交流兴趣爱好

    查看/标记影书音信息等

    战略目标:

    一个基于兴趣爱好的交流/分享社区。

    促进用户的交流。

    发现生活中有趣有价值的事情

    商业模式:

    首页/内容精选广告位推广

    在线购买电影票/演出票等

    电子书

    纸质书购买引流

    视频引流

    豆瓣使用基础的影书音信息将各种喜好的人吸引召集起来,然后通过不同的条目种类将不同喜好的用户细化区分开来,形成一个个的兴趣小组,用户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产生社交属性,拥有社交属性的豆瓣会进一步促进用户对内容的创作,用户创作的内容会增加使用者的碎片化浏览时间和使用粘性。豆瓣则需要通过这种良性循环,积累内容和用户,实现战略目标。

    三、范围层

    豆瓣功能

    3.1 影书音的查看/标记/评论

    豆瓣永远的吸引力和内容产生源泉是豆瓣作为影书音的查看/标记/评论的工具,这时豆瓣对用户的基本的吸引力。但是工具类影书音的内容更新速度较慢,用户的使用时间很难保持连续性。

    3.2 日记

    豆瓣用户的主要内容创作方式之一,是一个博客式的功能,用户可以创作和阅读

    用户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阅读,增加对用户的粘性,豆瓣依次作为重点,单编辑方便去非常简陋,用户只能使用默认的字体,添加图片是除此之外的唯一功能。这种形式的简化,可以使用户集中于文字内容,可以说是豆瓣对于内容的一种坚持,但是对于一个越来越以此为重点的豆瓣来说,似乎越来越捉襟见肘了。

    3.3 今日精选

    时来自于豆瓣内所有内容(包括小事/小组话题、长文评论、摄影、读书专栏、广播等)的精选,内容主要根据设定好的兴趣推送的,也会有部分兴趣之外的文章推送,每天更新35篇左右,内容偏向于文艺,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

    3.4 小事和热门小事话题

    小事是一个比较新的功能,用户对小事的出现和突然占据的重要位置持有的不同的意见,小事在一些形式和功能上看和小组是相近的,而内在氛围与即时聊天又比较像,是一个非常碎片化,生活化的交流社区。吸引用户在无聊的碎片化时间里浏览感兴趣的话题,发现兴趣,主要的目的是促进用户同认识或不认识的具有相同爱好人的交流。我们在「小事」下的「发现」中可加入的小事并不多,但其实每个作品/活动的交流中就会自动生成小事主题。所以对于各个条目来说小事是自然存在的,这时小事同小组的区别之一。通过豆瓣对小事的重视,可以看出豆瓣对将自己的工具属性和社交属性结合在一起急切尝试。

    3.5 小组

    小组作为豆瓣的代表性功能之一,是豆瓣上历史悠久的功能,是为了解决豆瓣交叉条目间讨论的需求发展而来的交流社区,用户基于话题兴趣建立小组,将相同兴趣的用户聚集起来,一起交流讨论,发现更过感兴趣的内容。

    小组和小事存在着一些功能上的重合,通过下面的表格对比,稍作了解两者的区别。

    3.6 广播

    广播是豆瓣的一个类似于微博式的功能,可以按时间顺序查看关注的用户的动态。是熟悉的用户之间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

    3.7 聊天

    用户之间可以通过私信的模式发起聊天,可以发送文字/表情/图片来交流。也可以根据兴趣自建群聊,每个作品条目下也有默认的群聊讨论,用户可以浏览之前的讨论内容,即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豆瓣现在是一个非常大而全的应用,出于自身商业和发展上的需求,在基于兴趣爱好的交流讨论等社交功能上在各个方向做了一些尝试,功能之间甚至存在着重合交叠之处。以至于其功能产生一种比较混乱庞杂的感觉,给用户认知上增加了一些压力。

    4、结构层

    豆瓣信息架构

    本版本的豆瓣,在TAB BAR上「影书音」居中放置,左侧「首页」和「小事」分别基于兴趣提供长内容和短信息,内容的创作者基本为陌生人,右侧「圈子」和「我的」提供的是围绕于用户自身的功能,包括小组/广播/聊天/日记/标记信息等。

    5、框架层

    豆瓣的整体结构方面是一致的,通常为上方Banner/封面/标题信息,接下来是分类标签(影书音可以滑动切换,小事/小组等无法滑动切换),然后是各标签下的详细条目信息。接下来我们大致选几个典型页面讨论下。

    5.1 首页和影书音

    首页搜索框是豆瓣所有内容的搜索入口,包含最为常用的影书音的工具属性内容,处于首页顶部的醒目位置。影书音页的功能在于影书音的热门推荐,其搜索功能则没有那么突出。

    首页位置方banner/栏目按钮/下方内容为主,同影书音的逻辑大致一致,页面结构简单、清晰。

    首页和影书音页

    5.2 小事和小组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为小事和小组是大体很像,又在一些定义和范围上有所区分的,我们来看下两者界面结构的区别。

    小事和小组

    小事页面中加入的小事,每页显示6个,如果加入的再多一些的话,就会遮掩到下一页里,超过11个,就会折叠在一个「全部小事」里。由于单个作品条目都存在小事,且用户必须加入其中才能参与讨论,再加上每个用户感兴趣的小事数量可能很多,这样的设计就不利于用户重新回到曾加入过的话题里继续参与讨论。小事页面下部分是「热门小事话题」,主要内容是更具用户的兴趣和加入的小事做的推荐,每小时更新2-3条的样子。(小问题:「热门小事话题」、首页的「今日精选」放置方式不同一 )

    小组里存在的「最新话题」的Tab,可以不进入各个小组就能查看各小组内的所有新话题,倒是一个比较好的功能,热门的内容自会在话题出现在前列。

    进入某个小事/小组后显示的页面大致如下:

    小事/小组具体条目页面

    小事和小组内部界面设置相近,但是各个标签所代表的含义却差别很大,小组通常只包含3个标签「话题」「群聊」「推荐」,而小事的标签则是对话题进行分类,不同标签分别是在该小事不同类别的话题。小事和小组间的页面不能滑动切换,只能点击顶部标签,增加了用户切换的难度。

    5.3 作品/活动详情页

    电影/音乐/图书/活动/电视详情页都采用了相同的布局方式,封面占据页面最大的面积,封面的底部有一个快速访问,之下是名字/信息/标记/图片/评论等信息。这里谈一下快速访问(Quick track)的功能设置的问题。在电影页面此处功能主要为电影预告片(有时包括在线播放源),图书则为电子书/纸质书购买,应该是同电影票购买功能相近的功能,两者体验有偏差。

    作品和活动的详情页

    6、表现层

    豆瓣在图片/封面使用很多,整体结构很简洁,体验比较统一,用色审慎克制,主要使用的色彩是嫩绿色,和一些饱和度较中间偏下,亮度较高的辅助用色,营造一种清晰自然,简约雅致的氛围。


    豆瓣颜色

    7、Proposals

    7.1 影人页的变更

    当我们查看某个感兴趣的影人时,我们想看到的是:

    该影人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该影人最近有什么电影要上映了么?

    这个作为导演/演员的作品是什么?

    现在豆瓣电影的影人页,影人的作品按照评分的高低由高到低已卡片的形式依次排列,没有其他的排序方式,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看到2/3两点,只有根据评分的高低来预估该影人的代表作品。所以增加筛选和排序是有必要的。

    影人页

    7.2 小事页面小事列表

    用户的对小事列表的数量需求是比较高的,但小事页面中加入的小事,每页只能显示6个基本按照(即使在iPad上,豆瓣小事列表也只有6个,长长的一片白),而且页面看起来非常生硬严肃,相对于小事这个轻松明快的功能来说,有些不搭。

    小事原版/改版1/改版2

    7.3 日记编辑

    豆瓣的日记和评论的编辑器是使用较多的功能,豆瓣日记也想着个人博客的方向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强大格式的编辑器是需要的。

    8.结语

    豆瓣是一个有情怀的产品,曾有人说,「豆瓣是一家大家都希望他成长赚钱的网站」,在近几年,豆瓣在各个方向上做了很多尝试,走了不少弯路,希望豆瓣在接下来能坚持自己的「慢」,创新尝试,去适应互联网的「快」。

    从4/16(正好是注册豆瓣6周年^^)开始准备,这周末(4/24)在电脑前写了两天,终于要完成了。作为一个初入门槛的UX学习者,分析像豆瓣这样的APP多少有些力不从心,很多地方仍然感觉模模糊糊,有些分析也只是趋于表面的肤浅认识,希望各位大神同仁不吝指教,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NiceDay:感觉逻辑好清晰,点赞~
        StoneX:@NiceDay 大致按照《用户体验要素》里的内容写的,因为是现成的东西,做起来分析也是一套一套的哈
      • Subber_Ji:请问你的信息架构图是用什么做的?:blush:
        Subber_Ji:@StoneX 好的,谢谢你。:blush:
        StoneX:@Subber_Ji 主体是用mindmanager写好,然后用AI练的关系线,MM自带的比较难用。
        StoneX:@Subber_Ji Mindmanager和AI

      本文标题:豆瓣APP体验报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rf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