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平台

作者: LostAbaddon | 来源:发表于2014-04-04 23:33 被阅读4750次

      记得,我最早注册Twitter的时候,感觉这货很没意思。

      究其原因,因为没人Fo我,我也不知道应该Fo谁,于是四处看看,不知所谓。

      后来,我觉得我不能这么无聊,因为听说Twitter可以很好玩的。

      于是,正好那个时候大家热衷于比较Twitter和新浪微博的异同,遂花了点时间,写了一篇文章,从网络结构的角度来谈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并兼谈了Twitter和新浪微博从结构的角度的异同,于是瞬间Fo数暴涨。

      接着,如预期的,有很多有意思的人Fo了我,我便开始感受到了互动的乐趣,以至于现在觉得Twitter比新浪微博有意思多了。

      你看,一个平台好不好,很多时候不在于它自己做得如何,而在于它是否能够便利且舒适地让其上的用户得到想要的。

      -----

      以文会友,到底是让人与人之间有足够的互动,还是让人与人之间只通过文来互动?

      我们有两条路可以走:

      1,我很牛逼,我培养起了用户仅凭文以会友的好习惯,于是,I'm the legend;

      2,我不够牛逼,光以文为媒介这种事我做不到,所以我还是走传统社交网络的路数。

      上述两条路对我们一开始的问题其实完全不是回答,仅仅是把提问具象化了而已。

      我们先要清楚一个大前提:使用你这个资讯平台的是用户,不是文章

      我觉得这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因为现在没有软件可以通过图灵测试,所以更别提可以自己上资讯平台的文章这么一种不知名存在了。

      于是,至少可以说,在从现在开始的一百年里,我们所有的工作,就是让平台变得更加满足大多数用户的一般需求

      这一目标的达成,可以有这么两条途径:

      A,发现用户的需求,满足它;

      B,培养用户以对本不存在的需求的渴望,然后满足她,啊,不对,它。

      这回,这两个目标并不是冲突的,至少是可以在同一个产品上同时存在的——比如,苹果手机毫无疑问地满足了大家对智能手机的一般性渴求(什么?你要智能手机呈圆柱形还能调节振动模式?这个……手机硬件可以定制,振动模块的确可以编程,所以,请你严肃点),而另一方面苹果手机史无前例地将所有人的装逼需求安装到了他们的颅腔内。

      使用Java应用的功能机的时候,会有人对手机的要求是“五米开外但见逼光一闪群星落”么?可现在4S因为只比4多了一条马克笔线而受尽嘲讽(以至于让我认为5之所以如此长绝对不是因为三星的大屏手机或者女同胞们连带着男同胞们对更大更长的追求,而是因为这样的长度才能实现十米开外逼光闪闪放光彩的目的。同时我对6的长度也一并充满了期待,而对持久度则抱悲观态度)。

      我们人类已经光荣地进化到不要最好但要最装的高级生物层次了,可喜可贺。而在这方面苹果手机功不可没勇冠三军。

      闲扯打住,拉回来,继续说一开始提的问题。

      发现需求,并满足,这是很正常的人类做法。这就好比发现困难,然后,解决困难。

      创造需求,再满足,这就是乔布斯等高人的做法了,就好比没有困难创造困难,然后解决困难。

      在以写文章为目的的资讯平台上,人们的一般性需求是什么?

      对于绝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就是希望能有一个交流想法的平台

      绝大多数人,写文字的目的不是为了放着看,不然你可以在你的PC上打开Word,然后默默地下一篇千字文,接着放到自己的桌面文件夹里,关闭电脑。全程不需要联网。

      当然,大数定律告诉我们:只要林子足够大,大鹏鸟和蜂鸟你总能找到。

      因此,比如像我这样的玄天邪帝级的奇葩真的干过上面这种全程不需要联网的单机独立博客或曰“孤独自媒体”的,而我同时也能保证在正常SNS上发文。

      我们在考虑一项产品的时候,即便受众是小众,我这样的BT也可以忽略不计——除非你是给我定制App,那另说。

      也因此,你不要说你看到隔壁的王二麻子如何如何所以如何如何,还是要站在正常人的立场去想想,这到底是不是正常人的一般诉求。当然了,另有研究表明PM的“常识”和正常普通用户的“常识”是没多少交集的,所以这个其实有点为难……

      正常人写文的目的是给别人看,写日记的目的是只给自己看。

      这是主要需求。

      写文章给人看,自然是希望得到反馈的——我当然不希望我的一篇文章发出去以后过了十年半载啥反馈都没有,这样我会很受挫的。

      请记住:我们已经在互联网时代了,不要说以前报刊杂志上写文章的没有回复按钮——人家还有读者来信呢,简书也有简信(哎?似乎这个类比哪里不对……),你不能给人一种我写文就是石牛入海从此人文相忘于江湖老死不相往来的感觉。

      所以,文章要有互动。

      这是最基本的需求,但凡无法满足这两点(1,发文给人看;2,发文有互动)的,就别说自己做的是资讯平台或者自媒体或者书写网站神马的了,咱们的时差大概在一个世纪。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因为上面只是说最一般的需求——而最一般的需求绝大部分在Web1.0时代就被人填满了,而现在已经有些奇葩开始宣称是Web3.0还不知道是Web2.5了。

      我最早做网站的时候是高中,那个时候一个网站的标配就是文章下面能回复,回复能告诉注册用户,用户能和评论者互动,这些都是基本需求,能做到是基本职业素养。

      你看,给人看的方式,其实是有无穷多种的。

      比如,一个很二逼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博客打印出来,然后贴到天安门广场上,让大家看。但这种到处散发小传单的做法是会让你被警察叔叔逮进去的。

      网络时代的二逼方法,就是写一篇博客,然后通过Email到处散发,接着你的邮箱就关荣地进驻所有人垃圾邮件列表了。

      Space还健在的那个时代,博客和IM是绑定在一起的,于是传播的事情分两部分来完成——A,Space的用户首页上看到好友发表了某文章,嗯,点进去,开喷;B,在MSN里看到好友的头像在发光,鼠标悬停一看,哦,这个傻逼又在冒傻气了,点击去,开喷。

      其实,用方案A的我估计是少数,用方案B的是大多数,因为MSN大家都要开(如果是QQ和QZone的话,就是QQ大家都要开),但Space首页却不是人人都开的——当然,我看到过一室友看着迅雷进度条一个通宵嘿嘿傻笑的,所以,再度提醒,别把正常人引领到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那个绚烂多彩的世界。

      微博时代,人们写完一篇博客(居然不是一条140字的年轻人大战老禅师?!),然后干的事情就是通过微博发布一天“我有发表了一条骚啊不对是一篇文《OOOOOXXXXX》”。

      然后,SNS里,就更好了,你的一切行动都会被浓缩汇总为一条“XX点XX分XX发表了一篇XX【换行】XXXXXXXX......【换行】点击查看全文”。

      我们先暂停追赶时代的脚步,来想想在上面三个场景里,作为用户,我们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

      我们写了东西,然后,我们会希望更多的朋友看我我写的东西——或者,按照骨哥的超前思维模式,应该是我们希望某个特定圈子的更多朋友看到我写了这么一篇东西。

      这是我们的正常诉求——大家快来看。

      无论人群怎么变,这个诉求是不会变的,于是它就以一些很便捷的形式在各种网络上被体现了出来——IM的个人状态,微博,或者SNS的一条状态。

      平台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就是让用户的行为被广而告之,从而引起更多的互动——而这更多的互动,就是用户所需要的——大家快来看。

      如果不互动,写文者其实不会感觉到有人在关注自己,因为除了偶尔的几个傻逼,没人会一遍遍地刷新自己的文章来看这零点零五秒里阅读数增长了多少。

      有互动,用户才会感觉被关爱了,从而才会有满足感。

      也因此,除了偶尔几个傻逼,没有哪个正常男人会去奸尸,因为没互动啊!我有多强下面的尸体没法告诉我啊!你说我多不爽啊!啥?尸体你要起来告诉我?让我躺下死死先。

      一切平台的建设都是以此为前提展开的。

      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提高用户之间的互动频率和集中度

      等等,这集中度是怎么乱入进来的?

      这里让我们来看一位比较倒霉的兄弟,以及一位比较幸运的兄弟。

      这位倒霉的兄弟,每天都对自己的女朋友很好,但偶尔会不好一下。于是,时间久了,女友满脑子都是他偶尔对自己凶偶尔不体贴自己的画面,愤然分手。

      而那位幸运的兄弟,每天都对自己的女朋友不怎么好,但他会在一些特地的日子(比如商家最喜欢的每个月十四号,对女人来说就是各色情人节,对男人来说就是各种要死日)会表现得很不错,于是时间一长,女友就会时刻感念他对自己的好,于是选择结婚。

      上面两个案例夸张了点,因为把一些细枝末节都高度浓缩提炼了,但事儿是真有。

      这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这个故事其实告诉我们:平均的东西都是背景噪音,有意义的是鹤立鸡群的那个异端

      用Geek喜欢的话,就是三个字:信噪比。

      十篇文章,每篇一个互动;十篇文章,有一篇有十个互动,别的没有互动。

      上面两个情况对写手来说感受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场景,写手会认为Just so so,并不会感念别人对自己的互动;而第二个情况,写手一下子就来了兴致:这篇文章大家这么喜欢啊!

      平均的就是无用的,有用的都是矮子里的胖头陀。

      而对于一个平台来说,写手来了兴致,写更多的文章,对它来说就是好事——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来看,自己这个平台的流量和用户数就会增长,融钱就会容易。

      所以,对平台来说,互动的集中度是很要紧的。

      到这里,平台要做的事情的一半,已经完成了。

      为什么说是一半?因为,真的只是一半。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另外的一半是什么。

      这个时代的一个时代特征,就是速。

      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

      这是西城勇告诉我们的——哎?你不认识西城勇?他的一个响当当的称号你一定知道:火云邪神。

      速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人们普遍浮躁。

      而人类本身的另一个特性,就是人都是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

      这两个特点一结合,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时代人的基本特点——不想看书与学习,但想获得本来应该看书学习才会获得的东西

      所以才有了罗辑思维这种速成药。

      虽然量产机一般都是炮灰货,但不可否认量产机这个市场还是很巨大的。

      所以,人们来到你的平台,或多或少总希望能学到点什么——虽然他们其实大多数都不大可能真的学到点什么,但大多数人都能在如吃肯德基一般吃下大量速成药丸后,感觉自己已经学富五车智比诸葛了。

      这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心态——所谓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满足,不是通过获得知识来填满的,而是通过获得“我有了知识”的感觉来填满的。

      人们并不需要真的获得知识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然们只要有了“我掌握了知识”的感觉,就足够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了。

      如果你不是做专业的为人答疑解惑的平台,或者某个特定的科普平台,那么一个资讯平台在这个需求点上所要做到的其实就很简单了——让人们尽可能多地看到新鲜的内容。

      上述所提到的基本心态的一个日常化表现,就在于旅游上。

      绝大部分普通人的旅游,其实绝大多数都可以在电脑上完成——把他/她/它的照片通过PS合成到某个风景名胜,于是旅游就完成了。

      大多数人不是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的,虽然他们都如此这般地号称。大多数人就是去满足一个新鲜感的:啊,这地方我没去过,我要去我要去我要去!

      希腊卫城,大多人都会想去,但多少人会想去第二次?第三次?第十四次?第三百六十五次?

      可是,去一次希腊卫城参观旅游真的能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么?你最多只能记住:啊,这个和我国好不一样哦,好有意思哦~~~The End。

      你不是去如你号称一般领略风土人情的,你是去尝鲜的。鲜一旦尝过,旅游这事就完了。至于风土人情?下次找别的旅行社说去。

      尝鲜,因为我们对未知的事物有新鲜感——这病到了晚期就是求知欲。

      这是病,得靐,真的。

      这种病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求知成瘾,却无作品(感谢紫松同学~~)。

      你倘若真如你所想的一般充满了求知欲,那么请相信我,当你看了学习了足够多的知识后,你自然而然就会写出东西来的,而不需要有人催着你交千字文。

      正是因为你其实只是想用一些批量化的量产式的速成方法来填满自己的求知欲和新鲜感,所以你才会沦落到求知成瘾却无作品的无间地狱。你将被知识所包围,但你却依然无知。你因为知道你的无知,所以你会去寻求更多的知识。其结果就是你会被越来越厚的知识所包围,但你依然无知如婴儿。

      有伟人说,我知道得越多,就越知道我的无知。

      对你来说,情况也很类似——只不过你是知识都在球门外打转,但从来没射进去过——喂喂喂,我不是在说内射你不要乱想!

      回到资讯平台,或者说,写作平台上来。

      观客希望被知识填充,码匠则希望有密集的互动,如何把这一堆痴男怨女搅和在一起,就是平台的任务。

      我们终于兜回来了,抹汗……

      如何以文会友?

      这是很多写作平台的口号。

      但,口号这种东西,除了开会的时候是无比重要的以外,别的时候都和相关部门一样,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而只要你出了什么事,口号和相关部门就瞬间从阴沟里掀开井盖跳了出来,其速之迅足以让CIA与FBI无地自容。

      除了口号,一个写作平台还应该干什么?

      以文会友的一个理想化路径,就是以文章为连接点,将观客和码匠联系起来。

      嗯,这是一句废话。

      观客如何能看到自己想要看的文章?码匠如何写出会引起更多互动的文章?

      如果这两个问题可以解决,那么,很自然地,码匠写出来的文章会引起更多互动,而引起更多互动的文章肯定是更可能被观客所期望的文章,从而这种文章很自然地就成为了联系观客和码匠的纽带,而不需要你去多做什么。

      所以,以文会友在写作平台看来的本质问题,就是如何告诉码匠什么是受人喜欢的,同时尽可能符合观客胃口地推荐给他们他们会喜欢的。

      原则上来说,这样的事情平台自然是知道的——所有用户的浏览察看数据平台都是可以知道的,接下来就是数据分析的事。

      但,这是原则上。

      就好比原则上说Twitter和微博都是信息传递渠道一样,这种高度抽象化的言语一般来说都是废话。

      请记住:如果你把一件事情高度抽象化甚至符号化,那么它总可以变得简单而又清晰,甚至让你看到一缕名为“完美”的光芒——但,这永远只是潘多拉魔盒里的伪光,不属于真实世界,也永远不可能在真实世界里出现。

      学院派死宅的一个常见错误就是善于将事情理论化模型化,然后Blablabla。这对于某些特定的事情是可行的,但对于更复杂的人类世界,这种事情就当美剧看吧。

      附带一提:如果你看了本篇东西还没晕的话,你应该知道了一件事情:我就是学院派死宅。

      为了完成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给文章附带上一些信息,比如,它有多么地Hot。

      早期Space上是很难看到这种东西的。虽然我们可以在点开文章以后看到这篇文章的回复和浏览量,但这样的信息毕竟还是太“隐蔽”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用户所需的操作数越多,这条信息被发现的可能性越低。上述例子中的文章回复和浏览量,就属于这种可被视为不可见的信息,从而是无用的。

      早期的论坛在这方面比较好,我们可以看到一个Topic的回复数和点击量,从而知道它有多Hot。

      甚至于,论坛还会将足够Hot的帖子置顶,从而让更多人可以看到——置顶也和前面提到的信息传播原理相关,因为用户不需要向下滚动页面或者切换到下一页,它的操作成本足够低,从而被关注的可能性足够高。

      对应到写作平台,就是将一篇文章的点击率和点赞数以足够直接的方式显示给用户,然后将足够Hot的文章推荐到用户最可能看到的地方——比如首页。

      这些都是Web1.0时代就被玩烂的把戏了。

      接下来,就是所谓的精确制导了。

      并不是所有Hot的美女,每个男人都喜欢——或者说都足够为之疯狂。

      有些男人喜欢Fox这样的,有些喜欢Hathaway这样的,有些喜欢苍井空这样的,有些喜欢XX姐姐这样的(吓?!)。

      所以,并不是所有Hot的文章,每位观客都喜欢。

      有些喜欢正史,有些喜欢野史;有些喜欢官科,有些喜欢民科;有些喜欢科技,有些喜欢哲学;有些喜欢动漫,有些喜欢铁血。

      所以,接下来就是分类了——与之对应的,就是各种专题。

      但是,到这里还没有完。

      请再度回望之前提到的一条原理:用户所需操作越多,信息被发现的可能性越低

      同样的,在专题这个问题上,用户还是有不少的事情要做——首先,我要确定我是否要订阅一个专题,于是我要先看看文章,然后选择订阅。其次,我会发现同质专题很多,我得进行思考到底是都选还是选几个最有意思的?后者的工作量不低……

      这个问题的一个解决途径,是人肉智能:平台编辑把好的专题推荐出来,或者将足够Hot(比如订阅量,专题内文章的总点赞数,等等)的自动顶到最上方。

      这些其实对用户来说都只是辅助——他们知道最靠前的或者被推荐的总是足够好的,但未必就完全合我的胃口——编辑也是人,而他人即地狱,所以你不可能透过绝对领域知道我是否真的好你这口。

      另一个解决途径,是人工智能——分析用户曾经点赞的文章,与某篇文章或者某个文集的元属性做比较,以匹配出该用户最可能喜欢的文章与专题。

      这个途径是理想,如果能实现也是极好的,但有两个问题:

      1,这个算法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

      2,它基于读者和文章的元信息,这些都需要时间来积累。

      第二点也就是说:一个刚开始的写作平台就别考虑了,慢慢积累数据去吧。

      第一点则告诉平台拥有者:赶快高薪请一个DA去。

      有一个例子很说明问题,就是有人在微博上打错字发了一天含有“骨灰盒”的微博,然后第二天微博上就被各种推销骨灰盒等殡葬一条龙服务的广告微博汗牛充栋。

      所以,这活干不好的话,有时候还不如不干。

      如果我们没有一个牛逼到家的人工智能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另一个可以选择的途径就是充分发挥观客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既然官方推荐未必对胃口,人工智能现在还没影,那么就让用户尽可能多地看到文章,并让他们自己按照一定的方式加以选择。

      比如说,一般来说,虽然同质专题很多,但同类专题总是会被一位观客所同时喜欢的,最多就是某个里面的文章质量高点某个里面的文章质量低点的问题。所以,让用户以专题为单位去选择集体性的订阅,是一个合理的做法。

      另一方面,码匠也是人,他们不可能对所有领域都了如指掌,团体营销帐号除外。所以,一个码匠所写的文章一般都集中在一两个领域,三四个最多了,五六个领域都精通的基本是团体营销帐号。

      而,观客选择主题就是因为对某个特定的领域足够喜欢——于是乎,既然选择订阅某个专题是合理的,那么订阅某个码匠也是合理的。

      这里,让我以很认真的态度PS一下:我终于绕到我想说的东西了!我做到了做到了做到了!!!

      专题的特点,是内容专一,缺点是行文风格各异。而码匠的特点,就是内容分散在一到三个领域,但行文风格相对统一。

      而,正如一款产品给用户用的不是技术(绝对不是),而是使用体验,观客看文章也不单单是看文章的内容,行文风格也是重要因素。

      有人就是喜欢秦时明月风格的史说,但有人对此嗤之以鼻。

      有人喜欢星爷的无厘头解构主义,但有人却欣赏无能。

      订阅专题的话,这种风格上的不适应可能会构成问题(当然,你可以说,观客不看就是了。可事实是:在你看以前你怎么知道你不喜欢看?然后有人给出了答案:看作者。让我们撒花鼓掌欢迎你皈依我教~~),而订阅码匠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除此以外,还有别的途径可以让观客看到更多自己会喜欢的内容。

      比如说,相关内容

      就一般情况而言,有些文章之间总归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有内在联系的文章一般都是同一领域的,或者是针对同一个问题,或者是互为问答互为补充,抑或者就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以至于最后成为口水战)。这样的文系,观客总也是会喜欢的——因为是同一领域的,又是相互有关联的。

      所以,给出文章的同时,也给出相关的文系,观客能接触到的可能会有兴趣的文章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文章如是,专题亦如是。

      前面说过,有些专题是同质的,用户在同质专题之间的选择一般都是会耗费脑力的——而但凡需要用户耗费脑力的东西都是不值得推广和提倡的。

      另一方面,专题也是有高下之分的,有的专题比较好,有的专题比较糟。

      所以,专题之间如果可以有一个相关性联系与推荐,对用户来说又是一件美事。

      还比如,一个宏观经济学专题和一个微观经济学专题相互联系推荐,凯恩斯阵营专题与哈耶克阵营专题相互联系推荐,那对用户来说是再好不过了——要的就是这种联盟VS部落的大手笔大阵仗啊!

      对码匠来说也是好事,因为一旦专题有了相关性,文章之间的相关性必然会随之上升——你写一篇咱哈耶克的,我就立马来一篇讽哈赞凯的,两大阵营这就开展了,多带劲啊!

      然后时不时地将一个文系单独拉出来做成一个文单,推荐出来,观客们立刻就有了一种追史诗剧的快感。

      事儿到这里,还没完。

      前面所有的Idea,都是针对观客而出的,但在一个写作平台里,观客只是一半,另一半是码匠。

      码匠就如制造商,而观客是消费者。消费者消费能力上去了,而制造商没制造出足够的货来,那整个经济系统依然是要出问题的。

      所以,下一个问题就是针对码匠,一个写作平台可以做些什么

      恰当的打赏自然是必须的,而且是非常必须的(我这么说绝对不是因为我现在正在码字)。

      除了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也是必须的——人在这点上就是这么贱。

      对于码匠来说,所谓精神奖励就是让他的文章可以有更高的曝光度,从而带来更多的交互,进而让他感到前所未有地被聚光灯不停刷刷刷的快感。

      再接下来,才是主要的,那就是让码匠更清楚自己应该写什么

      码匠非机器,有时候也会走偏,或者缺乏正确的Idea。

      一个绝赞的做法,就是给每位码匠配一位专职编辑,但不好意思,这是做不到的。

      人我们是不能给的,那我们只能给数据了。

      但,请记住,码匠不是码农。

      Surface the data, not mining it.

      码匠不可能知道一堆数据的确切含义,所以,必须将信息以直观的形式告诉码匠。

      比如说:

      最近虐心比较流行,所以请写虐心文。

      最近大家对Mac的关注度比较高,你可以写Mac方面的工具文。

      最近推理的市场大过纯科幻,请写推理文,最好是科幻推理。

      大家比较喜欢看你谈民国,而不喜欢看你侃大清,下次请注意。

      这些信息都是可以通过阅读点赞的情况(以及同类文或者同专题文的阅读点赞情况)分析出的。

      更深入的,我们还可以建议码匠在什么时候发文——一个常识,即使你在下午一点发文和在凌晨一点发文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的文章很可能根本没人看到从而被第二天早上发文的给刷掉。

      我们虽然不能代替码匠码字(不然还要码匠干嘛?!),但我们可以让他们知道怎么码字能获得更高的关注,从而心生愉悦。

      到这,基本上码匠这边也服务妥贴了。

      ~~~~~

      好了,下面可以总结一下了。

      就个人看来,一个好的写作平台,对观客和码匠需要做的服务内容是不同的。

      对观客,平台需要尽可能多地提供他/她/它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其方式包括推荐、各种订阅(包括人和专题)、各种关联推荐(相关文章,相关文集),等等(比如当相关文章达到一定规模就整理成文单独立发放)。

      对码匠,平台需要告诉他/她/它如何写、写什么、怎么写以及写完如何发布,才能更好地吸引观客来交互。

      除此以外,平台对于内容以什么形式呈现也是需要注意的——比如说,最好不要因为专题和文单看着很类似就放在一起。

      还比如,时刻记住:用户所需操作越多,信息被发现的可能性越低。

      嗯嗯,大致就是如此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壹诺思维:分开成几篇文章也许更好看:blush:
      • 大象的印象:文章是好的,排版怎么这么怪异?
      • 逸之:太特么长了,完全不适合网络阅读啊
        南方姑娘吖吖吖:@逸之 我也覺得太特麼長
      • LostAbaddon:@yanhao2046 嗯,觉得你的问题很有意思,所以索性另写了一篇来讨论这个问题,哈哈~~

        《论写文的量化宽松》 http://jianshu.io/p/1a8a1b593886
      • simoncos:@LostAbaddon 求分享hiahia
      • rllwml:@LostAbaddon 所以无妨激进一点,想想怎么把大量少写多看的主(我这样的)逼/憋 成多写少看的死忠。这样避免荒芜,即使繁荣也是自我繁荣,长期保持写手打鸡血持续写作的平台。
      • LostAbaddon:@饱醉豚 以前Space时期每篇一万字以上的发来贺电……
      • LostAbaddon:@yanhao2046 嗯,这是另一个问题:当选择过多了以后,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于是过度的繁荣会消解掉用户的精力,从而在过度繁荣后就会走向荒芜。
        关键就是如何筛选出精品,但又不是过多的精品。

        可,平台融资往往就是要精品越多越好,而且在过度繁荣期也的确会有足够量的精品被大家写出来,这就构成了一个矛盾:要么自我阉割以保持长期发展但短期会悲催,要么过度繁荣后荒芜接着鼓捣下一批。
      • LostAbaddon:@赵澈 10年就建过模型写过PDF各种公式和程序模拟一应俱全。
      • 我要我如愿:@饱醉豚 我直接看评论了,实在太长,哈哈。
      • 聆歌:看完了后面,前面的忘记了……我看的太不认真了么?
      • rHypHw:实在太长了,祝福那些看完每个字的人,你们必成大器。
      • rllwml:太长了,我只记住 “求知成瘾,却无作品”。来简书时,我立志这次特么要做个生产者,随着简书的繁荣,好作品越多,做看客的时间更多了。
        理论很多看不懂 但觉得所有内容平台都是 查找,收藏 专题 荒芜 遗忘 新平台 的路子。再多的化肥,也催不了盐碱地。
        记住初心,多写少看。
      • simoncos:@Maxint64 我就觉得,都总结成这样了完全可以简单建个模嘛
      • Fangda:@m1ch3ll3 赞同这哥们的评价,最开始还可以,后边太零散了
      • 小米二世:此文再次展示了什么叫作理工生的意识流写作和想到哪儿唠到哪儿的风格。。。嗯,简称唠嗑型意识流写作~
      • LostAbaddon:@西区电台 私货不能随便抖,嘿嘿~~
      • LostAbaddon:@赵澈 以前有文章是给过公式的,所以,你来晚啦~~~
      • 西区电台:哈哈,八千多字啊,感觉还要私货没分享。嘿嘿。
      • simoncos:还不够学院派逗号丢两个数学模型逗号跑个数据结果给我就承认你是死宅惊叹号
      • 林安:思维如此跳脱的话唠大长文,我居然看完了!学院派死宅真可怕!

      本文标题:关于写作平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hl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