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善化不足,恶化有余。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谋。知者减半,愚者全无。
【评析】儒家讲究中庸,中庸之道也是中国人历来遵循的一种做人准则,它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想之中,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凡事不可走极端、绝对化,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如此。过犹不及,什么东西一旦太过分了,就会朝着他的相反方向发展。“善化不足,恶化有余”,身心如若不能被善良感化,那么邪恶就会乘虚而入,不接受善意,那就很容易走向邪路。
当然,做人也不能太过要求完美,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对人对己过于严苛,身边就会失去许多朋友,因为没有人是完美无缺。如果一个不能容纳别人缺点的人,就会给别人的行为和心理带来压力,过于苛刻的人身边是没有朋友的。因此,做人清静、明察虽然好,但还需要有容人之量才能使生活和谐美满。
【原文】在家由父,出嫁由夫。痴人畏妇,贤女敬夫。【评析】“在家由父,出嫁从夫。痴人畏妇,贤女敬夫”,是典型的封建道德规范,它要求女子三从四德,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夫权思想,是一种对女性思想和行为的禁锢,是束缚妇女的精神枷锁,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观念,应该摒弃。无论男女,都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所起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厚此薄彼终会造成社会发展的失衡。
【原文】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评析】生活中更需要正直和诚实的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人们应该谨守本分,不要去做一些让他人受损也令自己难堪的事情。宁可做一个坦坦荡荡的穷人,也不要做一个昧着良心的富翁。对于是非不要理会,更不要轻信,说人是非的人,往往都有一颗搬弄是非的心,对于那些空穴来风的事还是让它随风而去的好。
为人正派,不走邪路,即使受穷也是暂时的,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改变你善良的本性,机遇不会弃正直的人于不顾。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自己种下的恶果迟早都得自己承担,为富不仁总是要得到应有的惩罚。
对于道听途说的无稽之谈,不要轻易相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只是教人们要提高警惕,处事要谨慎。但是,对于是非还是不要“信其有”的好。是非天天都有,如果每一个都相信,那你的生活中就不会有安宁的时候。所以,无论是非是真是假都不要去理会,以免给别人造成伤害,也给自己带来麻烦。
【原文】竹篱茅舍风光好,僧院道房终不如。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庭栽栖风竹,池养化龙鱼。
【评析】对于生活和环境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平凡的人选择简单朴素,看破红尘的人选择青灯古佛,风雅的人选择芸窗竹院。
“茅屋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的一首《清平乐》将农家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展现在人们面前,清新之气扑面而来。竹篱简陋、茅屋低小,但毕竟是自己的家。生活虽清苦平淡,却能与家人一起劳作,共享天伦之乐。这些是雕梁画栋、青砖碧瓦、庄严肃穆的寺院道观所无法比拟的。僧道们在晨钟暮鼓、黄卷青灯中生活。这样的日子即使高墙大院、衣食无忧,哪里比得上安居乐业的寻常百姓家?至于文人雅士的庭院,栽花种竹、养鹤赏鱼,处处都要体现一个“雅”字,环境的优雅清净,是为了营造出一种安静恬淡的读书氛围。也许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陶冶人的身心、塑造文人气质。
因此,环境对人的身心是有不可低估的影响的,无论是农家小院还是清庭雅舍,抑或是佛门圣地。人们或许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但至少还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是否真正有命运这种东西,人们不知道,也无需太在意,只要懂得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能够快乐的生活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