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家园】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01
“李豪放而才由天授,杜混茫而性以学成。”清人仇兆鳌对李杜诗歌之异及原因作如此概括。这也是现在人们对于李杜诗歌之异的主流观点,即:李白豪放洒脱,杜甫沉郁顿挫。
对于杜诗的沉郁顿挫,李白曾有言:“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李白的这种看法不无道理,因为纵观杜诗,实在是以沉郁顿挫的风格为主的,比如《秋兴八首》之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首联以“凋伤”“萧森”等词给人以阴冷之感,次联则马上转以波澜壮阔之势,似乎有太白之豪放,但三、四联又以“丛菊”“孤舟”“催刀尺”“急暮砧”“等意象将人拉回到冷闷之中,且有股幽独之气。
再如《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其首联以“微”“独”等词营造出一种冷寂的氛围,次联却给人以生活者的博大视野,但是三、四联马上生的无常了,“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生者却无活的气息,而仅剩孤苦伶仃、迟暮飘零之感。
02
似乎,杜甫的诗风就是沉郁顿挫了,或者说,杜诗都有这么一股沉郁顿挫的气息。但是,经验告诉我这不对,高中时曾读《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中表现出的心胸和气魄,不亚于李白。
《杜甫全集》之杜诗凡例第十八条“少陵旷怀”曰:“太白狂而肆,少陵狂而简。其在成都,结庐枕江,与田夫野相狎荡,便又傲睨一切,侮玩不恭之意。初寓长安,得钱沽酒,时招郑虔,后去夔州,举四亩果赠与知交,毫无顾恋。此与谪仙之千斤散尽者,同一磊落襟怀。宜其诗品,迥出寻常。”亦可见杜甫之豪放,且事出有因。
另外,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也常有离奇的想象。陈如江的《古诗指瑕》中有这样一段话:
“杜甫的《寄杨五桂林谭》诗云:‘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闻此宽相忆,为邦复好音。江边送孙楚,远附白头吟。’这是怀念桂林友人之作。由于诗人未到过桂林,下笔前未对桂林做一番深入的了解,所以诗中所写,理殊不可究。一是桂林地处亚热带,夏季长而炎热,气候并不宜人,而诗人却写‘宜人独桂林’。二是广西四周山岭绵延,中部平原广布,冬季北方寒流很难入侵,下雪乃是偶然,而诗人却写‘雪片一冬深’。三是桂林以桂花著称,而诗人却落笔于梅花,妄想推测,何以成诗?难怪王夫之要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姜斋诗话》)”
由此可见,杜诗有言过其实之辞,而且很夸张。但是,对于一个拥有1400余首诗作的大诗人,偶尔出现这种言过其实也是在所难免的。然而问题是:出现这种情况有别的原因吗?“宜人独桂林”“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这样的异想天开,是否表明杜甫的内心潜藏着一股浪漫气息呢?
03
或者说,一个人具备浪漫的气息,是不足为奇的,特别是诗人。但是,具备浪漫气息的人,其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有狂气外显、霸气侧漏的,也有退而守中、浪漫内敛的。我以为,杜甫是有浪漫气息却有无心浪漫,且将浪漫内敛但又无意中透露了浪漫的现实主义诗人。且以杜诗作为说明。
读《杜甫全集》,仅二三卷就有不少诗作将老杜的浪漫显露无疑。
其一:《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座对贤人酒 ,门听长者车。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第二联)
其二:《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第二、四联)
其三:《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其浪漫狂妄之气不亚于李白)
其四:《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水中眠之浪漫岂非借贺知章而写老杜自己?而诸如“费万钱”“吸百川”“眼望青天”“玉树临风”等句,岂不浪漫哉?)
另者,本文开头用来说明老杜沉郁顿挫诗风的《秋兴八首》之一和《旅夜书怀》,其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寒上风云接地阴。”及“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亦不无浪漫之气。
04
诗人具备浪漫气息是不足为奇的,何况老杜少时生活清幽——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其母系唐代士族中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故老杜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的特权,生活是相当清幽的。——老杜在三十四岁之前,基本上只干两件事情:读书、漫游。可见他很有浪漫的本钱。并且其时正是“开元盛世”,时代给予老杜及当时的大多数诗人以昂扬情调和自信。
其《壮游》曰:“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其少时的浪漫气息可见一斑。
而浪漫作为一种气质,一旦拥有就很难失去。但是杜甫中后期的诗篇是在有太多的苦闷,不像是一个浪漫诗人所为。或许,是曲折而苦难的经历,让老杜将浪漫气质深藏于内心深处了吧。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者应试,三十四岁的杜甫参加了考试。由于奸相李林甫的操纵,杜甫未能考取功名,于是困守长安。而此时,杜甫的父亲去世了,于是生活逐渐困难起来。杜甫为了生存,不得不去跑官,奔走于权贵之门,作诗投赠以求引荐。然后,苦苦奔波,至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杜甫才获得一个看管兵甲杖(右卫帅府曹参军)的卑微官职,此时老杜已经42岁了。
接着,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入潼关,唐玄宗西逃入蜀,长安失守,杜甫亦随众逃难,却不幸在半路被叛军抓获,在长安过着俘虏的生活。国恨家仇,使得杜甫头发都变白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浪漫之气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是收于心底了。
至德二年四月,杜甫冒死逃离长安,抵达凤翔,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但不久因上疏申救房琯而触犯了肃宗,于次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关中大旱,杜甫去华州之职而奔秦州,但是在秦州生活也没有着落,于是翻山越岭去同谷县。“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乾元中寓居同谷县做歌七首》其一)可见老杜在同谷县的生活也是相当悲惨的。于是为了生计又开始奔波,南入蜀中,投靠房琯、严武等朋友。杜甫在严武的接济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了间草堂(现在所谓的杜甫草堂是也),稍稍停顿了下漂泊的脚步。
然而好景不长,没有多久,严武病卒,杜甫失去了依靠,只得再次开始漂泊:出三峡至荆州,又漂泊到岳州。去衡州投靠友人,到达时友人已经调任潭州,当他赶到潭州时,友人已死。天地之大,竟无容身之地!当杜甫再次由潭州返回岳州时,病故于漂流在湘江上的小船里。
我们怎能想象其生活的悲惨!一位诗人,再怎么浪漫,在这样悲惨的生活压迫之下,也只能表现出悲怆的反抗,而将浪漫深藏于心底了吧!我想,老杜的满脸风霜,应是这绝望的社会、以及在这绝望中苟延残喘的真实写照。
05
观杜甫少时之浪漫,中老年之沉郁,可见时代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之大。而浪漫作为一种气质,被悲怆和绝望深埋心底,老杜的内心该是怎样的痛苦呢?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杜诗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