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书单好书推荐
如果学校开设一门婚恋课,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教材

如果学校开设一门婚恋课,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教材

作者: 全宇宙最鸡毛蒜皮的鸡毛蒜皮 | 来源:发表于2017-02-11 14:04 被阅读308次
    李笑来在本周专栏里开篇的一句话这样写道:感觉通常是“原始的”、“未经斟酌的”、“未经教育的”,所以靠感觉行事往往不靠谱。 揭开感觉的面纱

    恋爱结婚这门学问,学校没教,父母更是讳莫如深,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有的靠着感觉良好就把自己的终身大事定下了,其余的变成了剩男剩女。

    这周我只读了一本书,是一本深入解剖亲密关系的两性书。如果医学院的学生看人体解剖学了解各种脏器的功能和病变,那么这本《亲密关系》完全可以作为一本婚恋学的教材,指点我等红尘男女发现真爱。 书封

    掩卷沉思,如果我在十八九岁时就读到这本书该多好啊!那样的话应该会少走很多弯路、更加理智地选择人生伴侣,而不是整天 沉浸在《流星花园》这类偶像剧情里,幻想着白马王子踏着祥云来拯救我,从此王子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其实,单纯并不是美德,认清现实后的勇敢才是。

    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是一位在个人及团体教练领域有近30年经验的国际演说家、生命教练和咨商师。他的教学遍及中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近三十年来他的研究注重于人际关系与亲密关系的动力。他还有一个中国太太。

    克里斯多福·孟的教学内容广受好评,其中包括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她还给本书做了翻译,写了推荐序。她在文中说这本书是她少数读过两遍以上的书,并且还会再读。

    我一开始并不这样认为。看到一半时在微博吐槽说读的不走心,全部看完后才发现这是一条情感的剖析之路,过程当然会无趣,但是真的涨姿势了。没读这本书前会觉得亲密关系是个甜美的蛋糕,读完以后会发现奶油、水果、面粉、糖等元素,也许再深入会发现更复杂的构成。

    这本书的脉络很清晰,沿着亲密关系演化的四个阶段推进:月晕、幻灭、内省、启示独立成章,逐一击破。作者一开始就表明态度,所有这些关系演化的基调都来源于我们童年的两大需求未被满足。这两大需求就是:

    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文中没有对这两大童年需求做过多的解释,只是归结为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需求,这给了我很大的育儿启发。

    我的孩子今天摔了一下后自己爬起来,再走到我面前佯装很疼的哭泣,等着我给他安慰。我说:“没事没事,只是磕了一下,马上就好了。”——他继续哭;我继续说:“哪里疼啊?来妈妈给你揉一揉,吹一吹吧!”——程序做完,马上跟没事人一样接着玩去了。这应该就是一种确认自己重要性的需求吧!在日常生活中先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再培养他的独立性才是正确的顺序。

                    一、月晕阶段
    

    长大成人后,我们按照各自幼儿时期构筑的梦中情人蓝图骨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最相似的准情人(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一心理机制都存在),一旦开始热恋我们就开始潜移默化地想去改造对方,幻想着对方变成自己心中最理想的状态。结果当然是失望而归,如果由失望变成愤恨,此时亲密关系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二、幻灭阶段
    

    当你对伴侣失望透顶、甚至对对方产生愤恨后,你会做什么?冷战?避而不见?还是冷嘲热讽,抑或只是给他个白眼?心理学家早就看透了我们,我们会像小孩子一样做出四种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伤害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此时,小时候那种欲求不满的感觉被重新唤醒,而此刻我们完全可以重新选择反应模式,做出全新的反应,来处理痛苦的情绪。作者在文中举出9种处理方式,可以一试。

                    三、内省阶段
    

    内省的前提是要为自己的感觉、情绪负全责。这一点在《零极限》一书里有很精彩的诠释,我也花费了很长时间去体会。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己最脆弱的部分,出现任何问题第一时间都会从外部找原因,感觉自己没有错才会好受些。可是如果你能理解所有的外在都是我们自己内在的投射,那么你就必须为所有好的坏的境遇负责人。张德芬说过: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作者在这一章着墨最多,本章应该是全书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样说明内省也是亲密关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也是看完这一章才发觉这本书的阅读价值。

    作者通过卡普曼三角分析了“受害者牢笼”,我们会在亲密关系中轮流扮演拯救者、迫害者、受害者这三种角色(对照自己和伴侣的关系,中枪),我们还会基于内在的恐惧而做出8种反应模式(见思维导图)。 梳理全书脉络

    对我来说启发最大的是“对家庭死忠”和“对性的罪恶感”这两种模式。

    对家庭死忠的人会有意无意地沿用父母长辈等原生家庭成员的行为处事模式,这是我们童年时期为满足自己归属感而发展出的模仿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家人那些你看不惯的、深恶痛绝的行为习惯其实也潜藏在你的身上,而且越抵抗潜藏的越多。我觉得这方面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书籍中描写的更精准、案例更丰富,感兴趣的不妨一读。

    我们含蓄的中国人一直以来是羞于谈性的,最大尺度也就是讲个荤段子。记得有个同事讲过一段:两夫妻刚结婚时每次洞房后就在一个瓶子里扔一块小石子,没几个月瓶子就满了;两人又约定,每次完事后就取出一块石,结果,几年过去了,小石子还没取完。

    别顾着笑,想想看这难道不是大部分夫妻的真实写照吗?激情退却后慢慢地就开始感觉房事枯燥、“性趣缺失”,严重的还会导致性障碍、三角关系、离婚、分手等。很多人会觉得***性生活完了,婚姻也就完了。
    ***真是这样的吗?作者从灵性角度来让我们自己拷问内心:

    你有多想要你的伴侣?

    把全部精神用来爱自己的伴侣、把对方当作一个朋友、伙伴以及一份美好的礼物,与伴侣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说白了就是“先交心再交身”,让亲密感从友谊中升华,释放被压抑的性能量。

                      四、启示阶段
    

    如果我们能经受住反省阶段的种种考验,就会进入启示阶段。文中提到三种启示方式:逐层推动、神迹显现、穿越量子隧道。听起来好玄有木有?

    此阶段亲密关系修的是灵魂关系,不仅限于伴侣关系,还包括与子女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好朋友的关系、同事关系等等不一而足。此时我们会发现,在关系互动中所有涌现的情绪、爆发的问题都是幻象,都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完美无缺。这个话题在身心灵领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都是造物主的孩子,每一个都是完美的,灵魂为了体验二元、体验人世种种经历、情绪而进入肉体、演化为人。

    最后,用作者的一句话来做一个总结吧。

    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是让你踏上寻找真正自己的旅程。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学校开设一门婚恋课,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教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zn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