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哲学(5)根本我

作者: 图林根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9-19 21:52 被阅读45次

    地图

    到了自创名词的时间了。有两种不同的“我”,一种是“表象我”,这种我非常具体,但是定义却不甚明确。这种我包含你目前的一切属性,我是男的,我是学生,我身高170,我左手有五个手指头,我右手有一块胎记,它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序列。比如决定人类的形状有50个基因(当然实际上不止50个,但我不是学生物的,这里只是举个例子。),每个基因都有两种表现型。那么就有2的50次方中组合,每一种都有点不一样。“表象我”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定义是模糊的,比如这50种基因中,有一种改变了,我还是我吗?两种呢?如果我不是4月12日出生,而是4月13日出生,我还是我吗?如果我小学时不是读我当时读的小学,我还是我吗?这种问题都是无法给出答案的,因为“表象我”背后并没有一个实体在支撑,它只是一些偶然的属性凑在一起构成的聚合物。

    另一种“我”是“根本我”,这种我会经历所有经验上可判定的改变而不变,想一想忒修斯之船类似的一种替换。我现在先替换掉自己记忆的10%,但是保持自己的“根本我”不变,然后我再替换自己记忆的另外10%,这样做10次,我就成了拥有另一个人的记忆的人了,但只要这10次之中的每一次都不去改变我的“根本我”,我就依然是那个人,我拥有不同的记忆,但我依然是我。同样的,我也可以每次替换掉自己性格的10%,最后变成一个拥有不同性格的我。

    “根本我”会历经变化而持存。“根本我”是经验上无法判定的。是的,有些人认为它不存在,另一些人认为它依赖于你事先假定灵魂是存在的。这就是他们和我有分歧的地方。我认为“根本我”不是因为假定而存在,而是你可以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的一种先天结构(我用了先天结构这种有点康德意味的词,不过我并不清楚我这种“先天结构”和康德式的“先天结构”是不是有很大差别)。休谟说过他没办法观察到“我”的存在,他说他只能感受到一系列的感觉,这中间并没有可以称为“我”的东西。

    他这么说我觉得很奇怪,我觉得“我”是可以从内心被发现的。这里也是进入了一种双方无法再提供更多证据的情形,遇到两个人在这个问题上争执,只会听到一个一直说“有!”,另一个人一直说“没有!”事情不会有更多的进展。

    不过我会试图给我的观点找一些不完美的证据。大家有思考过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吗?有没有发现这种学说有种令人苦恼的说服力。我们最先接触的不是我们的感受吗?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所有知识不都是推论式的吗?如何确定它们是存在的?

    我曾经看过John Heil的《当代心灵哲学导论》一书,书的作者好像说过,其实我们误解贝克莱了,贝克莱并不是在“我们无法证明我们的感受之外有物质”这种意义上持主观唯心主义,而是在“好吧,就算真有物质,它能是什么样子的?不也是我们看它的那个样子吗?”这种意义上持主观唯心主义的。

    我们设想一下太阳系,这个很物质了吧,但你的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有点像你8岁那年看的第一本天文科普书的插图那样的?你想,不行,这不大客观,我要设想一下太阳系它本身的模样。但你发现你并不能做到,因为你就是在用你的视觉来想象的。

    我的观点是,存在,总是和感受相关的。物质,它很可能是存在的,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很抽象的,捉摸不到的。而存在呈现它本身的根本形式,就是感受和其背后的感受者,它先于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具体知识。背后的感受者就是“根本我”。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先于其他知识这句话。比方我们活在另一个星球,那我们会有不一样的历史和地理,还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生物课,但我们的物理化学课,就算会有点不同,本质上却是一样的,因为既然同在一个宇宙,大家用的都是同一套物理定律和物质。如果我们活在另一个世界,我们的物理化学课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因为另一个世界可能遵从另一种定律。

    但是,只要它是一个可能的世界,数学应该都会是基本一致的,逻辑也会是基本一致的。在另一个可能的世界,不可能1+1=1*1。这就是说,数学先于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其它具体知识,无论这个世界其它知识是什么样的,数学都不会有很大影响。而存在以感受和一个感受的“我”呈现出来,在任何一个存在的世界都是这样的。

    下一节我会讲一讲为什么我们是有前世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薄哲学(5)根本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vg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