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人学,选择,自由即承责,他人与和解

作者: 玩哲 | 来源:发表于2017-03-02 09:26 被阅读3827次

58.1,你往哪里去?世界荒诞人生痛苦

佛教说,人究竟要去哪里呢?

去西方极乐世界,此生受苦受难,忍受一切,下辈子我就可以去到西方去享受极乐世界。

圣经说,人要去见上帝。

中国民间说,人最终要去哪里呢?人最终要去见自己的祖先。

萨特的回答是,世界荒诞人生痛苦,我根本不知道要去哪里,我就活在当下吧。这既是萨特的回答,也是存在主义的回答。

其实,人到哪里去,涉及到世界和人生的问题,萨特说,世界是荒诞的,到底世界是什么样子?不同的学说,回答也是不一样的。

我来谈谈关于世界的几种看法。

佛教主张,以因果的观念去看世界。

这个世界有无限多,有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这世界有无穷多,佛教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这个世界不管是多是少,它都是因果的世界。

所以,佛教当中最喜欢讲两个字,因缘。

因,指引申结果的直接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

所以在佛教看来,客观世界不管多复杂多变,就是两个原因在支配,一个是外部的原因,一个是内部的原因。这和马克思哲学所讲的内因,外因相类似。

一朵盛开的花,其种子就是“因”,使种子发芽,成长到开花所不可或缺的水分,阳光,土壤等,就是“缘”。

人与人之间相会是缘分,离开分开是缘尽。所以中国人将婚姻把它叫姻缘,两个人能走在一起,不是任何两个人能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爱好,为共同的目标奋斗,也不是两个人意气相投,也不是说两个人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就能走到最后。

佛教说,为什么两个人走在一起?千里姻缘一线牵,完全是缘在起作用。

所以,两个人能不能在一起,一定要看有没有缘分,为什么有缘无份呢,因为你上辈子有因在里面,所谓百年修得同船渡,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当中的两个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两个之间的爱情故事,作者其实用的就是佛教的这个方法来解释。

贾宝玉和林黛玉,他因为前世有木石之盟,然后,此生两个人才有这么一段缘分。

为什么呢?

因为贾宝玉本来是神瑛侍者,林黛玉她是一株绛珠仙草,神瑛侍者天天给她浇水,浇花,照顾她,有一天神瑛侍者突然凡心萌动,想到人世间走一遭,然后绛珠仙草愿跟随他到人世间去,去感谢他对自己的照顾,拿一生的眼泪去还给他,这是典型的用因果的方法解释世界,解释人间的一切。

“画一个房子,你住在那里面,画一颗种子,种在你的花园”。一个讲因,一个讲缘,这是佛教的主张。

我们再来看,现代科学认为的世界是怎么样?

现代科学最喜欢讲“混沌”两个字。

混沌指的是一种确定的但不可预测的运动状态。

它的外在表现和纯粹的随机运动很相似,即都不可预测。知道原因,但不知道结果。但和随机运动不同的是,混沌运动在动力学上是确定的,它的不可预测性是来源于运动的不稳定性。

假如在巴西的一只蝴蝶,它扇起了轻轻的一点风,但这个风不断的往前扩散,它最终有可能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飓风。或者一场巨大无比的龙卷风,但它的原因可能仅仅是巴西的一只小蝴蝶。

最后到底发展成什么样子,不可预测。

佛教既讲因也讲缘,混沌世界这种说法,它主要是讲因。但外来是不可预测的。

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萨特说,世界是荒谬的、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虚无的,没有任何意义。

萨特有一本小说,叫《墙》,描述了西班牙内战中三个被敌人判处枪决的国际纵队队员在一夜等待中的表现。其中一个吓得神经错乱,另一个勉强支撑,而主人公“我”的心情很复杂:既讨厌战友的种种异常,又难以排解心中的忧郁。

在倒计时的生命中他通过断断续续的回忆才真正体会到了生命的弥足珍贵,为自己往日恣意挥霍青春和自以为可以永垂不朽而后悔不已。

三个人一晚上的表现都不一样,到了第二天,完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小伙子,被通知拉出去要枪决,然后,另外一个勉强支撑的人,告诉他继续在监狱当中关押,早已经准备好死亡,视死如归的主人公,却意外的通知,无罪释放。


所以,萨特说,世界根本就是荒谬的,这个墙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看几个方面。

第一,如何看待人生。

萨特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不管怎么过,都没有意义。

中国人喜欢讲,人生有三苦,一苦你得不到,所以痛苦。二苦,得到了,却不过如此,所以痛苦。三苦,你轻易地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多么重要,所以你觉得痛苦。

所以,萨特说,不管你痛苦不痛苦,都是你自己的一种选择和体验,人生实际上没有意义。

第二,如何看待死亡。

萨特说,应该勇敢面对。他所说的意思是,死亡可以夺走我的生命,但夺不走我对死亡的态度,客观上的死亡是可怕的,而主观上的无畏却是至上的。

萨特讲的这种生和死的转换,同时也讲到人生的虚无,痛苦,萨特的核心词是荒谬和荒诞。世界是荒诞的,人生也是荒诞的,荒诞到底有没有价值呢?

在萨特看来,生和死只有一墙之隔,存在与虚无也只有一墙之隔,人生充满意外,今日不知明日事,人生也充满荒谬,命运有可能会捉弄人,所以我们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看电影。

人类尤其是喜欢看有英雄角色的电影,在中国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什么喜欢看呢?

因为在其中可以找到了精神寄托,什么精神寄托呢,就是说你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果得不到的东西,在小说当中能得到。

另外一个原因是什么呢,在影片当中,如果主人公有灾难,肯定有英雄出现,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当中,最终都有一个英雄在那扮演最后的救世主,所以你不用怕最后肯定有英雄,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人生当中,有这样的英雄出现。

但是,萨特说实际上,生活当中根本就没有上帝。

生活当中世界当中是荒谬的,面对荒谬的世界,某些人认为自杀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加缪说,自杀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生命是荒诞的话,面对荒诞只有以我生命的这个自我反应去坦然面对它。

当然,萨特说,面对荒诞的世界,人需要发现自我,活在当下,创造生命的意义,这个说法与尼采类似,因为尼采说,创造是人的生存本能,人的本质就是求创造。

萨特这个说法跟加缪的说法,是非常接近的。

前面说到,存在主义有三个最主要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加缪。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要拯救自己。必须要有一种诗意的方式。以一种神性的方式去拯救自己。

萨特和加缪,他认为人怎么样拯救自己,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有一段故事。

古希腊大力士,西西弗斯因为触犯了神祇,被诸神处罚,不停的搬一块巨石,从奥林匹斯山下,推上山顶,由于诅咒的力量,巨石刚刚抵达山顶的一刹那,它就会自动滚落到山底,西西弗斯每天的工作,都是周而复始,从山脚下拉石头推到山顶上,滚下去,接着再推,西西弗斯过着无聊,枯燥,烦闷,绝望的这种生活。

但是,有一天,西西弗斯在搬运巨石的途中,忽然觉得自己全力以赴搬动巨石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独一无二的高雅,他全身心的享受这份苦役,不再焦虑,不再抱怨,不再绝望,只是凝注自己动作的美妙,在这一刹那,奇妙的事情发生了,诅咒解除,巨石不再滚下。

西西弗斯从永无止境的,诅咒和苦役当中,得到解放,获得自由,这既是一个故事,其实也是萨特和加缪对人生最好的回答。

回答什么呢?

虽然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虚无的,甚或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人,可以做到,活在当下,享受生命,发现意义,创造价值。

58.2,自由选择,人本身就是上帝。


前面讲到,人究竟在做什么,人从哪里来,人要哪里去,萨特给了自己的回答,总而言之,人,我思即我在。

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在这个世界上,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究竟应该怎么办?

萨特给的最好的回答方式其实就是,自由选择。

萨特说,假如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就不允许用一个现成的人性说明人的本质,即在人的问题上不允许有绝对论,人根本上是自由的,这种自由首先是一种意志自由,也是一种选择的自由。

关于自由选择,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这一观点是对上帝的否定。

在传统西方人看来,人其实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有自由,人没有自由,人只有听上帝的话,人才能自由。

萨特的观点其实是对上帝的否定,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假如上帝并不存在,人干任何事都有可能”。

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人有敬畏之心,人不敢为所欲为,人不敢随便的去干自己想干的事,但是如果没有上帝,人可以自由的去干任何事。

萨特认为,上帝根本不存在,人是绝对自由的。

如果有上帝的话,这人就是上帝,这个上帝就是人。人是和上帝一样无所不能的,无任何规定性,可以自己创造自己。

这不是从深层意义上来说的,并不是说人从哪里生,是自己把自己生出来,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人从本性上讲是自我发展、自己创造自己。

假如人有本质的话,这个本质就是“人可以无条件的、为所欲为的进行选择”。

第二,这一观点是对理性哲学的颠覆。

一说到西方哲学,一般指的就是关于反思的学问,关于理性的学问。其实,在自由,很多问题的看法上,西方人都是拿理性来支配一切。

所以,康德说,要在你的一切生活当中运用理性。

法国的机械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说,一个人主动从楼上跳下与被推下一样,都是必然。这是对自由的否定。

在西方历史上,很多哲学家都是在追求自由,都在谈论自由,究竟怎么样获得自由,自由有哪些本性。

柏拉图说,人是靠理性获得自由。一个人只凭情感或者欲望行事,这个人就是不自由的。

亚里士多德说,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自由,家庭中无自由,只有在城邦中,人才有自由。其实中国人也是这么看的,比如巴金的家春秋,他就认为人在家庭当中是没有自由的,所以人才要走出家,走向社会。

尼采说,只有超人才是自由的象征。人如果像传统哲学被理性所限制,中国人是没有自由的,所以尼采说,传统哲学是太监的学问,因为它扼杀了人的一切七情六欲,一切激情,只有尼采的意志论的哲学,才是还人以自由的哲学。

在西方哲学中最早旗帜鲜明的反必然,反绝对的是伊壁鸠鲁,是西方自由主义的最早代表人物。

原子怎么运动的?

在以往的哲学家看来原子都是直线运动的,然后伊壁鸠鲁说原子不仅有直线运动,原子还可以偏离直线,以斜线来运动。

马克思说,这其实就是自由,自由不是说按既定的方向去推进,还可以变换方向,所以马克思他也是把他的哲学的目标,界定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西方现代政治学中对自由也讲的非常多,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萨特说,自由既不是靠理性获得的,也不是靠城邦,也不是靠超人,他也不是离开直线的一种偶然的运动,它是精神的自由、选择的自由、个人的自由。

第三,萨特关于自由选择的思想,在人类的历史上影响很大。

萨特说,一个人是自己选择自己,自由选择自己,使人成其为人的,所以人生意义在于自由意义的选择。这必然导致对于人的本质,人性的全新的理解。

这些观点也深刻的影响着他的终身伴侣波伏娃。

波伏娃被称为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鼻祖,她的书《第二性》也是西方女性主义的圣经,波伏娃告诉广大女性,女性是自己选择成为女性的,女性成为什么样,也是女性自己创造出来的。

萨特说,人性是选择的结果,是后天形成的。

波伏娃说,人性无先验的规定,女性也无先验的规定。故此,不容我们用任何规定去说明什么是女性。故此,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贾宝玉说,女人是用水做成的,当然他没说女人以后怎么办,波伏娃说,女人是自己选择成为女性的。这主要是从女人的气质,女性的各种表现行为这方面而言的,所以一个小孩从生下来就有性别,但是他的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却是他自己选择的。

所以,萨特说,自由选择已经成为人存在的一种方式了。

你选择成为英雄还是懦夫,选择坐宝马还是自行车,选择男性还是女性形象,选择去结婚还是不结婚,选择喜欢同性还是异性。

你比如说,在中国,现在人可以选择自己的性别,有的男的选择做了伪娘,把自己打扮成女人的形象,在以前中国人认为男孩子就应该阳刚,大气,打扮得像个男孩子,女孩子就应该各个像林黛玉一样,娇娇弱弱,哭哭啼啼,弱不禁风,小鸟依人。这才是女性与男性的分别。

但现在,中国人已经有了很多新的表现,这表现用萨特的自由选择是可以解释的。

一些世界级的政要,比如冰岛总理,本约尔扎多蒂和女记者乔尼娜.莱奥斯多提尔,比利时首相迪吕波,德国柏林市长沃维莱特,巴黎市长贝特朗.德拉诺埃,法国总统奥朗德与女友瓦莱丽,苹果总裁库克……

这些人要么同性恋,要么老夫少妻,老妻少夫,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

我们用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法解释这些现象的,但是用自由选择的这个理论就可以很好的解释。当然我们还是要提倡中国传统的这些观念,一夫一妻制。

第四,萨特讲自由选择,它的背后是道德规范的解构。

萨特说,社会规定性是对人性自由的束缚,认为人不需要什么道德规范,是彻底的道德取消主义或者道德相对主义。波伏娃称其为“模棱两可的道德主义”,因为其在道德问题上没有明确规定性。

萨特也是身体力行的哲学家。强调人的绝对自由,否定社会规定性也体现在他本人的生活历史中。它曾经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这也说明,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萨特说,既然人是自由选择的,选择了就要担负责任。萨特强调一个人应负起社会的责任。

西方人往往重权利,中国人往往重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一个人若放弃绝对自由,听任社会规定性对他的摆布,就把自己自在化了,即失去了自为性,失去了意识自由,丧失了自己做人的责任。

萨特说,人要负起人的自由选择的责任。

萨特的命题是,懦夫不是天生的懦夫,而是自己造成的懦夫。英雄也不是天生的英雄,而就是自己造就的英雄。

人的行为非社会决定,而由自己决定,所以人要自我负责。

所以,在萨特看来,第一每个人都是上帝,第二都要自由选择,第三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只要你对自己负责,对你的选择负责,对社会负责。

他说,一个小伙子,在家里面有老母亲,然后这个国家号召这个青年去参军入伍,去抵抗侵略者的入侵,在这种情况,他问这个小伙子应该怎么办?

小伙子是呆在家里,去赡养自己的老母亲,尽自己作为儿子的责任呢,还是响应号召上前线担负起一个公民的责任呢?

萨特说,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这个小伙子,自由选择,他不管是选择在家,还是上战场,在他看来都是这个小伙子自己的事。

但是,你选择了,就得负责,如果你选择在家,你就应当把母亲照顾好,如果你选择参军,就要把这个士兵的责任做好,保卫国家。

只要你选择了,并承担责任了,就已经成为了一个英雄。

假如有一个少女,喜欢上一个有妇之夫,她应该怎么办?

是应该勇敢的去爱,还是照顾到这个家庭,不要去破坏这个家庭的完整,替别人着想,这个情况下,这个少女怎么选择?

是自己勇敢的去爱呢,还是不要去干扰别人的这个宁静的生活,萨特的回答是,不管怎么做,都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你可以选择去爱,也可以自己停下来,但是你都要对你的选择做出相应的负责。

这和环境决定论者形成鲜明对照:孟德斯鸠,爱尔维修。

剧本《苍蝇》:说明王子不顾社会规定,断然作出自己的选择的精神,体现人要对自我负责的思想。

58.3,自由的障碍,他人是我的地狱。


萨特虽然提出了自由选择,提出每个人都是上帝,但是这也有一个软肋,就是不能正确处理好,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在《存在与虚无》当中,萨特承认,人是自为的存在,同时也是为他的存在。

萨特说,人有两种存在方式,一个是自为,一个是自在。

但是人还有另外一种存在,为他。

海德格尔证明他人的存在,是通过烦的方式,胡塞尔证明他人的存在是通过臆想移情的方式,而萨特是通过心理学的一种方式,是人有羞耻之心,来证明他人的存在。

萨特说,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为什么人有羞耻之心呢?

西方的圣经当中说,亚当和夏娃当年偷吃了伊甸园当中的苹果,然后吃了之后,以前看不见的东西,吃了苹果之后眼睛明亮了,然后有了自我意识,发现自己赤身裸体,然后有了羞耻感,所以上帝喊亚当和夏娃的时候,他们俩藏起来了,因为他们有了羞耻感,这是人类羞耻感,这个原因是因为人有了自我意识。

中国人讲人为什么有羞耻之心呢,孟子做了一个很好的回答。

孟子说,仁义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他说益也,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所产生的,不仅是人对人有一种自我意识,萨特又是如何认为人为什么有羞耻之心呢?

羞耻之心,是跟他人是紧密相连的。

他人是我存在的中介。他人的存在,不是我走向世界的中介,而是我认识我的中介。

就是说,我不是通过他人认识到外部的世界,而恰恰是因为他人,我才发现自己的存在。

用唐朝李世民的话来说,《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其实就是说,他人是我的镜子,我通过他人发现了自己的存在。

假如在一家的房间门口通过那个猫眼,往里面偷窥,这个时候我完全没有明显的意识自己在做什么,而且自己这样做不是羞耻的,然后这个时候突然听到外面,有人的脚步声,然后这个时候突然心里面开始一紧张,觉得别人在注视自己,自己突然有了羞耻感。

所以萨特说,他人让我有了羞耻感。无论他人是否在场,羞耻心是人固有的东西。

《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就是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使在一个阴暗的房子角落当中,没有任何人,但这个人仍然有道德感,仍然不会去做一些不好的事,为什么呢?他仍然觉得他人的眼光在看着自己。人的羞耻感,在任何时候,不管他人在还是不在都有,实际上他人是无处不在的。

他人是我存在的阻力。他人存在对我而言是一种先验存在,他人的自为存在是我的自为存在的阻力,我的自为存在与他人的自为存在之间存在着冲突。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其实是我和他人有一个不可离合的阻力。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说明人时时刻刻都有他人,他人时时刻刻都在注视着你。

所以萨特说,这个他人对我来说就是地狱。面对这种冲突怎么办?

别无选择,为了我的自由,必然牺牲他人的自由。“一将成名万骨枯”。这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成功往往是以别人作为工具的。

所以,萨特说,他人存在就是我的地狱。

这个思想和康德黑格尔作一个比较。

康德说,人不是手段,人就是目的。

萨特说,人把别人当成手段,才能实现自己的自由。

黑格尔说,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主奴关系。主人建立在奴役奴隶、奴隶没有自由的基础上。

萨特说,我们每个人对他人来说都是刽子手。他人是我的地狱。即:有他有,就没有我好。有我在,就没有他人的好。

其实现代西方哲学,很多时候强调人跟人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这种关系其实就是一种萨特所谓的,他人即地狱的这种关系。

萨特有个剧本叫《间隔》,他讲把一个男犯人,和两个女犯人关押在一起,这个监牢就像地狱,因为这是一种闭环的系统。

所以萨特说,对人最大的惩罚,不是对这个人怎么样,毒打,讽刺,谩骂,而是把人和人关在一起来惩罚人,是对人最大的惩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极端的事都有可能做出来。

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一个无序的社会,或者是一种不太和谐的社会,人跟人之间往往就是这种关系。

在现实生活当中,萨特这个他人即地狱,还是有很多解释力的,比如中国人讲“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个女士出门之前,一定要仔细的要把自己打扮一下,两个原因,一个就是要让别人觉得自己好,另外一个如果自己打扮的不好,有可能别人会对你有一些不好的看法。

因为他人对你来说既是朋友,也是地狱。

再比如说,一些自闭症患者,他最喜欢的事,就是一个人把自己关在房子里面,他最难的事就是见别人,他见到别人,非常惊慌失措,他觉得人比自然界中的一切东西都可怕。

我曾经听到一个教授说,人的快乐从哪里来?人为什么快乐,为什么幸福?

其实人在很多情况下,有两个快乐的来源,第一个自己过得比别人幸福,自己做得比别人好,第二个就是看着他人痛苦,他人过得不幸福,自己再去落井下石。

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好的快乐的方式,但很多人在不经意当中都会有这种表现。这是他人即地狱很现实的一种真实的写照。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看一下,萨特对爱情的看法。

萨特说,爱情就是互相虐待。

为什么这么说呢,既然人跟人之间是冲突关系,他人对我来说就是地狱,人跟人之间怎么样才能走向和谐呢,人怎么样才能拯救自己呢?

许多哲学家把人类的一线希望寄托在男女之爱之中,认为是互主体性的突出表现。

如,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最自然的关系,也是社会关系中最为理想的关系,社会文明程度与男女关系紧密结合。一个社会越是高度发达,男女关系也越是高度文明。

《圣经》说,“爱你的邻人”。它不光讲男女之间的这种爱情关系,甚至是什么呢,假如别人打你的左脸,你要把右脸给他,假如别人偷了人的上衣,你要把其他衣服都送给他。这叫以德报怨,以爱的方式对待一切你周围的人。

《周易》的宇宙论说,“男女正,天下正”。《中庸》伦理学说,“造端于夫妇”。《论语》说,“仁者爱人”。《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

《红楼梦》中说,贾宝玉发誓要建立爱的宗教,以拯救世人。贾宝玉非常理想,认为男女关系是人与人最纯洁的关系。我要建立一种爱的宗教,让这个世界美好发展下去。但往往现实生活事与愿违,贾宝玉最后也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


为什么呢,萨特说,在现实生活当中,男女之间根本就没有爱情,有的只有顾虑,爱的本质就是互虐,黑格尔的主人怎么对待他的奴隶,我们就怎样对待被爱的人。

最典型的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虽然他们两个人有前世的木石之盟,两个人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但是林黛玉在不同的场合,对贾宝玉只有一个表现,冷嘲热讽,贾宝玉在很多场合下,对林黛玉也是赌气,在以很多方式去惩罚林黛玉,所以两个人这个爱情的时间不是很长,相处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两个人之间真正温馨相处的,好像只有一段,就是西厢共读一段,好像再也很难找到双方不互相虐待对方的时刻。

人与人之间没有爱,只有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冲突和被冲突的关系。

这是萨特另一个看法。

他举例说,在座各位春天来了,大家都喜欢到公园里逛一逛,你如果坐在公园的一个长凳子上,好,我坐在这里,看到一对恋人经过,你看这对恋人的时候,对你来说这对恋人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就是公园当中的一道风景线,他们跟其他事物真的一样,他们就是客体,同样他说,这对恋人看我的时候,我也是风景当中的一部分,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他说,人跟人其实往往都是把别人当客体来看待,人与人之间只有冲突这个思想,跟毛泽东的思想有一些相近的地方,毛泽东最喜欢两个字,就是斗争,毛泽东讲,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毛泽东为什么要讲这个斗争呢?

因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既有爱的部分,也有冲突的部分。爱的部分在哪里呢,就是阶级之间,同一阶级之间是有真正的这种情感的爱的,但是不同的阶级之间它是冲突的,所以毛泽东跟萨特不一样,萨特认为所有人跟人之间都是冲突的。

但是毛泽东是有区别的来看,既有爱也有冲突,毛泽东讲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阶级斗争的这个关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当然这句话,从哪里来呢?它来自于中国四大名著当中的一句话,红楼梦当中,看着最不喜欢斗争的一个人,林黛玉说的。

这种斗争与冲突的思想,对后现代主义者福柯的影响很大,正因为人跟人之间是冲突的关系。

“现代文明是一种监视的文明”。监狱的主要职能:监视犯人;医院也如是,工厂也如是,学校也如是,让它朝着我们想要的那个方向去发展。所以,“现代文明已经使人类社会变成一座巨大无比的监狱”。

在全球化这个时代,人类社会越发展,监视的文明,监视的程度越高,斯诺登事件充分证明,人类尤其是科技越发达,它的监视的程序越高,当然这个斯诺登被法国人提议,要给他授予这个诺贝尔和平奖的这个提名,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说是斯诺登认为个体可以去争取自由,第二就是说在这个社会当中,我们要争取权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当然在这里我觉得斯诺登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充分证明了,福柯说的有道理。

中国社会要进步要发展,我们一定要进行反思。要对他人就是地狱思想的有深刻的认识与评价。

第一揭示出人的命运。

他人的存在是我的地狱,他人的存在是我的原罪,这是人不可避免的悲惨的命运。如此必然导致我的绝对自由的丧失。

第二,自由可望不可及

自由是可望不可及的东西。

我觉得中国近代有一位革命者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由此可见,要想得到自由,必须放弃一些东西,所以真正的自由很难,因此,萨特的思想流于一种主观主义、唯心主义。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其实对于自由来说,成功与否并不重要,向往自由就仍然为一种自由。

第三,肯定了精神自由。

萨特还是高度肯定了精神自由的可贵。一个社会可能剥夺人的现实自由,但人不可丧失精神自由,而言论、出版等自由更多地体现为精神自由。精神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不可或缺的一方面。

所以,两个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抓,这个精神文明当中核心有一条,这就是精神的自由,总而言之,前面萨特不断以个人的名义、以人的自由的名义,向这个现实世界抗议、要求还人以真正的自由和价值。

所以,萨特他才成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他第一次发现了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动物他往往没有精神自由,但是人可以追求到精神自由。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实现其他的自由。

58.4,自由和解,走向人学辩证法


以上谈到萨特的自由选择的理论,人在自由选择的过程当中,必然会碰到他人自由的问题,所以萨特他的自由选择理论,同时面临着三个难题。

第一自由是绝对的。这导致人可以为所欲为的进行任何的选择,这就走到了极端虚无主义。

如果自由没有任何规定性,必然导致人生各个方面的虚无主义。

第二人生是虚无的。没有任何规定性,必然导致消极悲观主义。

第三冲突是难免的。人跟人之间冲突是难免的,这必然走向极端个人主义。

萨特意识到自己这几个缺陷和难题,他不断的进行反思,试图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建立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这也是他人学辩证法思想的内容。

第一个改嫁马克思主义,萨特认为,绝对自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工人阶级无彻底的自由。

故此,《存在与虚无》所提到的自由,不能被大家所选择。他意识到,自由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抑制。怎么办呢?

他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萨特说,“在某些场合下,个人选择的余地几乎等于0”。

我们谈到,萨特是法国典型的知识分子,既是思想家,又是斗士,身兼二人,非常勇敢。

因此,他发誓把资产阶级恨么底。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唯一能解放人的学说,是时代无法超越的学说。这一转变被称为“改嫁马克思主义”。

人类要自由选择,但是人不可避免的他人给你带来冲突,社会限制你的选择,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这么说,既然你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你自己,在很多情況下,其实人经常会妥协,经常会改变自己,顺应环境,顺应社会,所以萨特说这其实,人还是达不到自由。

怎么办?

哲学家们都在解释世界,但是重要的问题是改变世界。毛泽东说,我们不仅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还要改造客观世界,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改造自己,还要改变环境改变社会。

所以,萨特说,马克思主义是唯一能解放人类的学说,而不是说让中国人变成顺应时代潮流,顺应这个社会要求,随波逐流,这一转变就成为改嫁马克思主义。

萨特在转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他又有一种这个知识分子的那种批判思维,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理论批判,大家知道中国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尤其哲学当中两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这个思想主要是从苏联的提法中得来的。

萨特说,苏联对马克思义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有需要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的。

比如他说,“辩证唯物主义”存在“人学的空场”,是“患了贫血病”,认为其是“见物不见人”的学说,是教条的、经验论的、完全把人抹杀了。

“历史唯物主义”看到了历史的客观性,忽视了历史的主观性;看到了历史的必然性,忽视了历史的偶然性;看到了社会的作用,而忽略了个人的作用。

我们经常讲时事造英雄,但是不承认是英雄造时事。拿破仑现象不能仅仅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他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拿破仑,历史就会完全不同。

他认为在现实中,苏马已经被教条化、官僚主义化了、唯心主义化了。这是他对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批判。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马克思主义怎么办?

他认为需要用存在主义来弥补马克思主义的不足。他说,马克思主义要复兴,怎么办?

必须用存在主义来补足,重要任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结合起来,把社会的历史普遍性,和个人的特殊性结合起来。

萨特有个著作叫,《辩证理性批判》在这个书当中他认为,没有自然辩证法,只有人学辩证法,他的观点有些极端,实际上我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只不过萨特,比较典型的就是他提出了,人学辩证法,他认为辩证法不光要讲什么几大规律,几个范畴之类的,更应该研究人,研究活生生的人的问题。

所以萨特被很多学者称为,二十世纪的克尔凯郭尔,二十世纪的马克思。因为他对马克思理论有了新的一些提法和解释。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加入人学辩证法。应该研究人的问题上的辩证法。

关于辩证法,前面我们也提到,就这个现代整个西方哲学来说,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的四种方法之一。

我们再简单的回顾一下四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分析的方法。也是原则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结构的方法。也叫整体的方法。

第三种方法,辩证的方法。

第四种方法,现象学的直觉的方法。

其实,在这里萨特想把辩证法和现象学的方法合二为一,因为现象学的方法更强调人自身,而辩证的方法更强调这个事物发展变化的,这种规律性的东西。

萨特实际上在这里更强调什么呢?

就是群和集团的两个概念。

人学辩证法,用群和集团两个概念取代自在和自为。希望用群和集团来解决人的冲突问题。

群。

目标:人与人之间貌合神离,因外在需要而被动形成;

原则:奉行人人为己的原则;

关系:人与他人不是统一的群体,而是分离,对立的。

实质:人是异化的,个人自由无法实现。

(如,坐公共汽车,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潜在的敌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坐公交车,尤其是在中国式的公交车上,在挤公交车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敌人,这个时候就是典型的群的关系。因为人和人之间都是貌合神离的,虽然坐了同一辆公交车,但这是因外在的需要形成的,原则就是人人为己,如果有了空位置,我就首先想着赶快坐下来,所以人在这个时候实际上是异化的。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解决方式,中国人说,你坐在公交车上,马上司机恰恰这个给你提醒,或者那个扩音器响起来了,“各位乘客给有需要的人让个座,谢谢”。

集团。

目标:人与人之间团结一致,因共同的目标而自愿形成。

原则:奉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则。

关系:个人把他人看作像自己一样的主体,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实质:集团实践是人学辩证法的最高体现,在集团实践中,人的自由才真正得以实现。

萨特说,其实光靠群是难以解决问题的,人与人最好的关系,就是在集团之中。

最典型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公司统一组织员工集体去旅游,你租了一辆大巴车,在这个车上,其实就是一个小集团的关系,大家的目标一致,原则我为人人,人人也为我,每个人都视为他人当做亲爱的一种关系。

所以上车的时候,男士们都很礼貌,一定会让女士先上车,而且在车上大家互相这个谦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好。

这就是一种萨特所说的集团的关系。集团实践当中,人的自由才真正得以实现。

他人是如何评价萨特的这个思想呢?

萨特的人学实质,人学思想的实质,很多人批判他说,这是多数人的为我主义,为什么呢?

因为他提出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的行为的目的和希望还是人人为我,有人说这把个人自由与马克思主义社会规定结合起来了,但是立足点仍然是个人,所以被叫做多数人的为我主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难道为了个人的理念有什么不好吗???)

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呢?

就是毛泽东讲的,我们要为人民服务。每个人都要为人民服务,不是为自己服务。

以此为契机,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总是成为现代及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

人和人,人和社会的这种冲突的关系,如何解决?

哈贝马斯的解决办法是,交往行为理论。不是用社会规定性取消个人自由,也不是以个人的名义牺牲他人,而是强调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强调把自我与他人更好的结合。

人在现实中,和人与社会是冲突的,在这个时候怎么办?

萨特原先说,自由选择,他人即地狱,我要牺牲他人,实现自我的自由。到了最后,萨特提出的办法是集团实践,但是在哈贝马斯看来,这个集团实践,有时候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完全在任何事情都能做到,所以哈贝马斯提出人,人和人之间,任何事情需要对话沟通,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冲突,他提出我们形成共识。

在两个人之间,或者一群人之间,或者集团之间,我们需要形成共识。共识就是有差异的,而不是统识,因为统识太理想化。

也许只有对话形成共识,这是解决人与人冲突的唯一办法。

其实,萨特关于自我和他人和社会这个问题,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很大,现代哲学的任务,不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而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的问题。

为什么呢?

人与自然的冲突,很好解决,只要我们意识到,而且运用各种手段可以解决,但是人跟人之间的冲突关系是很难解决的,所以哈佛大学的亨廷顿,他曾经说,哪里有文明接壤,哪里就有冲突。冲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军事经济,而是文化上的冲突。

文化的冲突,就是人跟人之间最本质的冲突。

所以,亨廷顿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信奉基督教的美国,和信奉佛教的中国之间的战争。

实际上我们看,现在世界各地的最让我们人类恐惧的不是自然灾难,而是人为的灾难,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巴以冲突、车臣冲突、乌克兰危机、中东困局、朝核死局、台海危机、南海风云……都不是人与自然的冲突,而就是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文明和文明之间,信仰跟信仰之间的冲突。

现代哲学,从萨特开始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就是,哲学最重要的不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解决人跟人之间的冲突问题。

虽然萨特提出了一些方法,但这些方法要真正解决问题,还是有些困难,因为他人即地狱,解决不了冲突;社会实践,社会集团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在现实中困难很大(因为无处不在的庞大的利益集团),还需要更多的共识。

现实中,这种冲突并没有缓解,反而有更加的失控的趋势,这不得不让人类担心。

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许还是和而不同。

相关文章

  • 58人学,选择,自由即承责,他人与和解

    58.1,你往哪里去?世界荒诞人生痛苦 佛教说,人究竟要去哪里呢?去西方极乐世界,此生受苦受难,忍受一切,下辈子我...

  • 海街日记

    和解。与他人和解、与家人和解、与自己和解;与得到和解、与失去和解;与过去和解、与现在、未来和解;与现实和解、与虚幻...

  • 《不完美女孩100天计划·48天*好报10》忙过这一阵就有空

    有人说:自律即自由 有人说:正确的自由观是“我的自由与他人为界”。 有人说:自由与能力对等,你有获得升职机会的自由...

  • 他人即地狱,自我即自由

    一 很年以后,张加七站在凌晨的海边,准会回想起和伙伴再会的那个遥远的夜晚。那是整个2019年最欢快的记忆,我们在空...

  • 孤独即自由,他人即地狱

    是谁曾以爱为囚 在心上人那儿圈地跑马 恣意奔腾 却从不越雷池半步 来自山川湖海 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不自觉地辟谷...

  • 选择即自由

    这是在家的第四个月。 很难相信,第一次放寒假竟然就放了这么久!假如在放假前就能聊想到的话,我一定会把那些被划掉的清...

  • 选择即自由

    把“客户感受”写下来是个非常好的做法,谢谢教练Jeff的push。 对话从“如何管理偏见”开始。为什么要管理偏见?...

  • 匿名即地狱

    萨特曾说,他人即地狱。在他看来,人类应该如何存在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即人首先存在于世界之上,然后人自由地选择...

  • 2022-07-01

    分享: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和解的过程,与自己的和解,与他人的和解。 从对自己的不满,到接纳真实的自己。 从对他人的愤怒...

  • 2018-12-20

    选择即是自由,不选择即放弃自由,自由的代价是独自承受全部责任,挽回与不挽回也是选择,挽回是行动,不挽回是观望不表态...

网友评论

  • 玩哲:萨特的回答是,世界荒诞人生痛苦,我根本不知道要去哪里,我就活在当下吧。这既是萨特的回答,也是存在主义的回答。

本文标题:58人学,选择,自由即承责,他人与和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lh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