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史-人的历史

作者: 落尘啦啦啦 | 来源:发表于2017-09-30 11:03 被阅读0次

  北洋海军史是同事也是一部人写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写人的历史。    题记

  北洋海军是近代中国唯一的可以算作完整的海军,不过同多数戏剧一样,清朝的北洋海军在时间的流逝中终将变成悲剧,同时这部悲剧也是作者早已埋好伏笔的。

  北洋海军的建立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那我们今天就以他们为线索,再来回顾这段历史,只不过当时的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深置于历史戏剧的舞台。

  北洋海军从建立到倾覆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1861-1874的初创阶段,1874-1884的南北并举,以及1884-1894的北洋独进,最终消失于甲午海战。

  第一个阶段为1861年开始的初创阶段,创建近代化海军的想法源于1860年中法战争的失败。中法战争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同治皇帝死于热河,两宫太后连同恭亲王发动政变,实际掌握政权,并立光绪皇帝。首先来说第一个人物,恭亲王。北洋海军或者说中国近代化海军正是他在朝廷中推动支持,才最终得以实现。恭亲王是清政府里少数拥有较为长远眼光的皇室,并拥有较为出色的政治才干。为什么我们不以慈禧太后作为第一个人物来讨论呢,因为慈禧太后在同治皇帝死后才初掌政权,其实那时并不深谙政道,而且她也并没有出色的政治治国才能,但确实是一个敢于承担国家统治责任的女性。所以与其说她的影响,不如说在恭亲王推动下北洋海军的建立,这样更具代表性。而且恭亲王的身份与思想虽比较开明,但也是封建皇室行事的标准代表。所以,恭亲王行为具有封建皇室特点,更为政策的实际实施者以及海军发展的官方支持者。

  好了,准备就绪,恭亲王准备开始表演。那么我们从皇室的角度上开展分析。站在统治者角度上,国家的胜败关乎面子问题,所以筹备北洋海军的出发点就是维护帝国威严以及巩固中央的集权统治。恭亲王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并不像慈禧太后的保守陈固。他从1860年的中法战争中看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看法是对的,武器装备差距过大,因为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他就在北京,还和英法联军吃过饭,他第一张照片就是在恭王府,由英法联军照的。他深知不图自强,国家难以为继。但作为皇室的代表,统治阶层的核心人物,却没有看到帝国大厦动摇的不只海防,还有政治根基。而同时期同样被打开国门的日本却明白,巨炮服务于政治利益,要深层改革政治制度以及军事制度等框架,船坚炮利才有可能实现。所以在战略思想上,战略出发点上,恭亲王就输了,这不是像以前一样,像满蒙入侵中原时制度延续,仅仅改弦更张而已。

  其次,北洋海军的建立逐渐从卫国自强,变成政治斗争的砝码。北洋海军的建立方案有多端争议,清政府既不敢将海军重心放在南方增加权臣权势,又担心北方独大,南方通商口岸疏于防守。为了平衡权臣势力 所以开始计划建造三只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结果只有北洋海军活了下来,因为这座将倾的大厦支撑不起这么多的消耗。最后,海军的军饷,恭亲王在世时支持海军各项费用的全额支出,但自恭亲王死后,海军费用被以各项名义挪用,光绪登基,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大修园林,耗银几千万两,可购买定远舰(北洋海军旗舰)十几艘。伎俩就是,在北京的昆明湖里训练海军,这样海军的各项支出就名正言顺的用以修建园林,结果就是中国海军在一个小小的人工湖里徐图自强。这是清朝统治者愚昧无知的表现,很多事情恭亲王也无法力劝,为什么呢,中国的权谋之术要求既然慈禧太后在建立海军上妥协让步,那么在经费上就要找回面子,所以恭亲王就算决心再大也不堪行事,而且恭亲王奕䜣也没有那个决心,国家不会因为没有海军而倾覆,海军是面子工程。在欧美列强的眼里,海军却是政治的延伸,维护经济利益的工具,所以只有不顾一切发展海军,国家才会威严常在。

  北洋海军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1874海防大筹议后比较具体的实施。那么这段历史的主人公我们定为李鸿章。李鸿章,鼎鼎大名,晚清重臣,也是甲午海战结束后代表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中国全权大臣。

  其实我对李文忠公的恨意远不如清朝皇族来的大,毕竟这是人家的国家,你那么拼命的干,最后还落一个千古罪人的骂名,真是不值,但毕竟身为人臣,而且吃的是人民的供奉。李鸿章是最为热心于海军建设的大臣之一,并且北洋海军能够存在于历史并且一只独大于中国海军,他是最为功不可没。因为他想把北洋海军培训成自己的私军,以更好的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这是古代很多大官僚的想法,而李鸿章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从他任命北洋海军头头的过程就可以看出来。北洋海军的司令大家都知道叫丁汝昌,当然那个时代不叫司令。丁汝昌之前有几个人选,但为什么李却十分偏爱丁呢,因为丁汝昌好管,听李鸿章的话。任人唯贤早已在春秋战国那个时代飘走了,剩下的就是任人唯亲了。海军建设依赖于强大的工业体系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中国的江南制造局,天津制造局,福州船政局都只能造出木制的蒸汽轮船,而大型铁甲舰却是技术极为复杂,最后清朝大员们分析得出自己造不如直接买划算,所以包括定远舰等旗舰在内,不是进口于德国,就是英国。这也是甲午海战中中国舰队开花炮弹严重不足,只能用实心的铁蛋攻击的原因,没有钱买不来炮弹,自己造更是造不来,本来就不是巧妇,还要为无米之炊,那就只能把战争寄托与运气了。李鸿章在北洋海军的经费上给出极大宽容,虽然炮弹少些,可十几艘大船好歹买来了,但是其他的海军则没有如此待遇了,所以几年后陆续夭折。李鸿章提出北洋海军要由中国来掌控,为了更好训练官兵,允许英国军官琅威理出任副管带,就是副司令,负责操练官兵。但李鸿章并没有给琅威理实权,且并不尊重,因为他压根看不起这些西夷,就好像感觉自己有了枪就能打的准一样。而且办理的海军学堂也要奉礼义为尊,对比于日本的现代化海军学校,颇为落后。海军建立完成,作用是例行巡航,而不是为了国家利益奔走,李鸿章为了保护自己的军队,也尽力避免战争,可见,他虽是优秀的政治家,但发展海军的思想还是错了。

  最后就是倾覆北洋海军的1894,但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一样一把就死。这次我们把丁汝昌推到台前。他服毒自杀,那时日军围攻刘公岛,北洋海军被憋屈的堵在威海卫,并被一艘艘击沉。从他在丰岛海战黄海海战表现来看,忠烈英勇,但无军事才能,海战是要发挥优势,但也要评估对方优势。日舰船快炮快,正面接站无异于送死。虽然他忠烈无双以身殉国,但也不过是悲哀的政治以及悲哀文化教育的牺牲品,我深深为他的气节折服,但更感叹于时代的无情。他没有任何战略思想,所以被人控制,才能又无法力转乾坤,所以必然会死。北洋海军也必然会伴随他的忠贞死亡。皇帝说与日本交战,那就交战,没有任何敌人的资料与评估,没有任何大战略,即使在忠烈,也不过是莽夫的昙花一现。

  北洋海军的历史存在无数个可能,但这是由古人书写的历史,古人没有我们事后诸葛一般清晰的分析与考量,有的只是基于自身文化底蕴做出的判断。战略是人制定的,思想是自然形成的,却深受周身文化影响,如浸入咸水的游鱼,势必只能在咸水中存活,淡水必然是可望不可及,我们列举的三个人是历史的书写者,也是他们以前历史早造就的产品,回顾了他们的思想,我们是否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但无论如何,现今的判断终将会成为历史,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以史为鉴,以写史的前人为鉴,砥砺前行,重振海军虎威!

 

 

北洋海军史-人的历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洋海军史-人的历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yg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