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艺术之家艺海
清风徐来六百年——苏州折扇的前世和今生

清风徐来六百年——苏州折扇的前世和今生

作者: 彦稼 | 来源:发表于2018-12-23 20:43 被阅读26次

      扇子自古有之,最早的扇子出现在殷代,是一种仪仗饰物。据说东晋有位高僧,叫法显,到印度求法,千里之外,看见中原的扇子,就流泪思念故土,卧病在床。世人皆赞法显深情而可亲,一把扇子牵出了高僧对家乡的脉脉生情,扇子代表的是东方的审美和情感表达。折扇是扇子的一种,折迭扇的简称,以竹木或象牙等为骨,韧纸或绫绢为面,可收拢折迭,又被称为蝙蝠扇、撒扇、聚头扇等。折扇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北宋,由日本、高丽回流,开始在上层社会流行。宋人话本写道,北宋仁宗微服去东京著名的私人酒楼樊楼吃饭,带着一把“月样白梨玉竹扇”,就是一把折扇啊。今存最早的折扇图像,是1978年在江苏武进南宋墓葬出土的戗金花卉人物朱漆奁,奁盖上戗画着《仕女消夏图》,两个仕女一持团扇,一摇折扇,表明南宋后期折扇已在大户人家普遍使用。画家很爱折扇,它也出现在南宋名画《蕉阴击球图》中,

宋,蕉荫击球图,折扇在当时大户人家广为流行

出现在元代木刻《西厢记》插图张生的手中,亦被诗人所歌咏:“数摺聚清风,一捻生秋意”。昆曲《牡丹亭》中,梦中的柳梦梅持一把折扇,“娘子这答儿来看”把杜丽娘迷得神思恍惚,相思而死,而杜丽娘与丫鬟游园也是各持扇子。

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

明代万历年间,折扇得到广泛使用,苏州、四川等地制扇名家辈出,折扇作为书画载体,与文人的审美意趣合流。在明仇英所绘《清明上河图》中,扇坊就出现了3次,有普通扇坊,扇铺和高档扇铺,高档扇铺的门口悬挂着“重金雅扇”的店招。著名的京剧名段《贵妃醉酒》,贵妃也是持一把京剧用的折扇,泥金的扇面,饰以大朵的牡丹画在扇面上,把贵妃韵味,雍容华贵衬托的淋漓尽致。

贵妃醉酒选段 延禧攻略剧照:高贵妃手持泥金桃花扇 仇英绘《清明上河图》有普通扇坊 仇英绘《清明上河图》有中档扇铺

仇英绘《清明上河图》高档精品扇铺

只道此扇不寻常

        “开合清风纸半张,随即舒卷岂寻常。”一把质量上乘、做工考究的折扇,与其说是扇风纳凉,不如说是可携带的流动艺术品,是名门望族、书香子弟、士族大夫们的标配。文人携扇,自有一种洒脱与情趣。相传,明成祖爱折扇,命内务府大量制作,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大臣,开启了折扇在中国的流行趋势。明代中期,苏州成为折扇的重要产地之一。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二有曰:“上自宫禁,下至士庶,惟吴、蜀二种扇最盛行......吴中泥金最宜书画,不胫而走四方,差与蜀扇埒矣。大内岁时每发千余,令中书官书诗以赐宫人者,皆吴扇也。”苏州的水墨竹骨折扇大多系文人用扇,气息清雅。一把小小的折扇,包罗了文房大半之雅,有书法、绘画、篆刻、竹刻、扇坠……折射出艺术的大千世界。从明清以来,折扇成为文人手中的雅玩,成为身份的证明。据说当时,曾国藩的亲人受了冤屈来求曾国藩写条子,曾国藩送了一把折扇给了亲戚,并让下属都在扇子上题名,亲戚拿回乡下,县太爷一看便知,顺利的帮亲人解了难题。

谭金土老师收藏老照片旧时越剧名家剧照 民国时,持一把苏州折扇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著名画家陈摩与友人合影

 

王健制作的玉竹扇

   

王健收藏的明朝湘妃扇

我一直很好奇,中国文人对折扇的喜爱,尤其是玉竹扇的偏爱,是不是源于文人对竹的爱恋。《诗经·卫风·淇奥》以竹夸赞卫武公的君子风范,“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竹子,经霜不凋,历冬不枯,其形柔弱,其质坚韧,生命力旺盛,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为竹着迷。东坡说,“无竹令人俗”。王献之说,“不可一日无此君”。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精神文化象征,也是文人对自己的隐喻。竹的气节、读书人的执拗,这看似不搭边的东西在一把玉竹扇上实现了完美融合。苏州折扇,怀袖雅物。小巧,滑润,竹制的最为人喜爱,所谓玉扇。有凉意,触手生凉,让人忍不住摸摸它,若加上精美适宜的扇坠,盈盈一握,那感觉,文人仿佛手握江山,气象万千了。那时的皇帝酷爱折扇,紫禁城仿佛一枚扇坠,江山胜景在扇面上徐徐打开。昆曲桃花扇,讲的就是苏州折扇。内心有所追求,注重个人生活品质和修养的文人,在执扇上生出许多趣味和灵气,但又不会刻板,有许多随意和自由,是时代闲适精神的真实体现。

美人在”骨”——徐义林父子

     折扇收拢时只区区一尺间模样,携带者藏在袖管内,或插在腰际间都不显山露水。一打开,孔雀开屏般的容貌令人赏心悦目。这灵巧的开合,便利的与人,相依相随的特点都来自于折扇那副脊骨。折扇的两片大扇骨和内里的十多根小扇骨被工艺师用一根扇钉坚韧不拔地穿缀于一体,承载着折扇一生的功能,被称为是扇子的主心骨。一柄姑苏上品折扇,拿到手上,第一感觉是扇骨,折扇最不易做好的也是扇骨,需要工艺师高超的手艺。扇骨是文玩,强调一个雅字。如今,苏州尚有继承传统制扇绝技者,徐义林便是其中的一位。徐义林祖籍扬州,15岁被父亲送去胡汉东扇庄学艺,自此开启了徐家几代人与“扇”结缘的生涯。学艺的师兄弟不少,大家你追我赶,凭着悟性和执着,耿介的徐义林很快成为佼佼者。1954年,苏州组建扇厂,徐义林成为扇厂高级技师,学艺不辍, 2006年,他成为唯一一个苏式折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震亨《长物志》上记载:”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等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有圆头、直根、绦环、结子、板板花诸式,素白金面,购求名笔图写,佳者价绝高……”而文人对竹的情节,使竹扇骨最为人所喜。竹扇骨制作非常讲究。须将上好竹材经煮、晒、劈、成形、烘烤、打磨后,或雕刻,或髹漆镶嵌,再经烫钉、装配等一系列工艺才告完成。然而,最难的还不是按惯例完成这些工艺,如一些关键活类似打磨、雕刻、镶嵌等技艺,都有传世高招在里面,要想掌握它,一要有悟性,二要靠勤奋。由于徐义林技艺过人,被调入设计室,专门从事工艺扇的打样、研制创新。80年代中期,设计“孔雀牌”水磨竹折扇骨获得了省轻工产品奖。并把150多种造型图样手绘绘制了五册《扇谱》,收录了,传统折扇中最典型的圆头、燕尾方和方根这3种基本形状演化出的金鱼,花瓶、半圆、月牙、琴方、玉兰、双瓶、马牙琴、古方拱轮、直肩直方、有直式方头、和尚头、细梢式、如意式、波折式、螳螂腿等,可谓材美、工巧。有了扇谱,后人只要看到扇谱就会做了,苏扇技艺可以传承。

        登门求扇子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求徐老一把扇子,人们愿意等个一年,他做的扇子永远供不应求。如今,86岁的徐老,边指导儿子,边修复古扇,大儿子徐家明在安吉开一家制扇工厂,同时专门负责看管竹林,为治扇提供源头好竹。即便如此,为了挑到好竹子,徐义林还是会跑到竹林亲自挑选。能制扇的好竹子都长在深山,老人家一座山一座山地爬,一棵一棵地挑。70年与扇结缘,积下了丰富的心得,老人如数家珍,冬瓜皮的竹色好,生长了五到六年的竹子好,冬天的竹子最好。挑到合适的竹子,不可以一捆一捆的拖下山,而是宁愿出高价让人一根一根小心翼翼的背下来。背下来后赶快取竹,一根竹子只取中间一段。然后经过:煮、晒、劈、成形、烘烤、打磨……存放至少8年,这样经过筛选的竹子才能制扇。小儿子徐家东全面继承了手艺,制扇72道工序他牢记心里,在父亲的严格训练下,如今在桃花坞有一个小小的扇庄“东云堂”,是苏城文人雅士相聚的一处好地方。

以方寸心,观照天地——制扇佳偶王健夫妻

        法国著名摄影家马克.吕布在给友人写信时说,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就是友谊和文化。在制扇大师王健的工作室,应该可以感受到这般的美好,到访的客人很多,王健在一楼二楼都设了茶室。墙上悬挂着著名书法家王墉赠他的书法—听扇。一把有著浓郁中国风的折扇常以竹木或象牙等为骨,以韧纸为面,传统的士大夫们则更崇尚简单的竹木风骨。王健制水磨玉竹扇,材料要经过整整8年筛选后,还幸存下来的,制成折扇的,存世至少100年没问题。王健把竹人分为两种:一是竹工,做竹蒸笼、竹簸箕、竹篮之流,为了使生活更方便而加工竹子;二是竹艺,做扇骨、笔筒、竹刻之类,为了提高生活品味而把竹子制成艺术品。前者把竹作为一种工,利用是竹的自然属性;后者,把竹作为一种艺,把竹虚心、有节、挺拔、常青的属性人格化,因而让竹变成了风雅的代名。在王健眼中,所有拜为祖师爷的竹人,都是艺术家。

     

清风徐来六百年——苏州折扇的前世和今生 清风徐来六百年——苏州折扇的前世和今生

      1981年,王健加入苏州扇厂,拜制扇名家徐义林为师。他回忆,当年一共有100多个小伙子一起学艺,结果几十年过去了,就剩下两个人坚持了下来,而他就是其中一位,靠的是什么?王健说,就是喜欢。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从不抱怨,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不断吸收各个师傅所长,汲取历史上各种名扇的做法,别具一格。做自己喜欢的事,便有了前行的精神动力和勇气。制作一把苏式折扇,需要制扇骨,纸扇面,制扇钉。尤其是纸扇面,其工艺更是需要糊面、折面、上色、整殂、砂磨、整理等,经过多道匠心研磨,方能成就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传世佳作。历史上,各道工序都各有名师。72道工序,有的造型,有的打磨,有的负责扇面,每个师傅只需负责好自己的一道工序就可以了。王健打破了这个格局,掌握了制扇所需所有技法,最为重要的是,他复原了明式古法扇面,开创了一代制扇大师的格局。明清最著名的川扇和苏扇,川扇以”金铰藤骨”、”面薄如轻稍者”为贵,而苏扇则以书画扇为雅。书画扇画于扇面上,王健夫妇,精心复原了传统老矾扇面。

     

清风徐来六百年——苏州折扇的前世和今生

      王健个人一年只做十把折扇,但是他的折扇每一把都匠心独具,从创意、设计到工艺,每一把都不重样,对他来说,做一把折扇就好比画一幅写意水墨,因而他必须给自己留出足够多的时间来酝酿。他说,制成一把扇子,扇即是我,我即是扇。有的时候,好的扇子他制成即自己收藏了,“每个花纹都不一样,心境也不一样,做不出来了,像是自己的孩子,自己收着,不舍得卖。”现在有很多人想来学艺,他考验严格,常对徒弟说,艺术之路,一时行易也,一生行难也,务必执着,方可成器!笔者采访时欣喜的发现有年轻的小伙子在跟随学艺。苏扇技艺代代传承,真好。

参考文献

[1]段春雪. 明清折扇文化极其现代变更,西江文艺,2016年16期

[2]陈季军.中国扇文化嬗变的轨迹[J].贵州.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

[3] 周玉奇.扇之韵[M].北京出版社,2005.

相关文章

  • 清风徐来六百年——苏州折扇的前世和今生

    扇子自古有之,最早的扇子出现在殷代,是一种仪仗饰物。据说东晋有位高僧,叫法显,到印度求法,千里之外,看见中...

  • 苏州的前世今生

    现在的苏州 曾经是春秋五霸中的吴国 盛产侠客,刺客 苏州博物馆里 还有夫差的吴钩 隔着展示柜的玻璃 寒气逼人 铸剑...

  • 前世今生

    都说 前世五百年的轮回 才能和前世不忘的人 得今生的一次相见 不知前世 历经多少磨练与苦难 才得今生的相见 最后相...

  • 世事沉沉浮浮

    佛说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换来今生的相遇”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几字之差,结果却截然相反。 ...

  • 一树花的记忆

    如果,这是前世。前世你在佛前祈求了五百年,求五百年只为了在最美的时刻被谁遇见。 如果这是今生。今生,你...

  • 我与简书的故事——缘起情深成知音

    前世百年的修行,才会换得今生一次的相遇。若是要今生能够相知相许,那必定是前世日日佛山祈祷,才能换来今生一世缘分。 ...

  • 盛夏殇,韶华悲

    前世的几百次回眸,也许只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前世的百年呼唤,也许只能换来今生的同船而渡;前世的千年的守候,...

  • 遇见007:听写作大使的故事

    佛说,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我说,今生所有的相见,都是前世最好的安排。 因为看到易之老师...

  • 前生今世

    我是你前世的爱人 用了三百年在今生遇到你

  • 为雅散文:靠近的温暖

    佛说:只因有前世五百年回眸的因,方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的果。是否,今生的与你邂逅,只是前世千百次的回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风徐来六百年——苏州折扇的前世和今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eb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