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今日看点婚姻育儿好文推荐
别等孩子自杀后,才发现自己不了解他……

别等孩子自杀后,才发现自己不了解他……

作者: 方糖姑娘x | 来源:发表于2017-01-08 00:59 被阅读1168次

今天发生了一件让人很沉重的事情,说得诡异一点儿,是第六感被验证了。

午饭后突然聊到了正上小学的侄子成绩问题,近期模拟考侄子因粗心看错了题目没能拿到满分,于是他的父母问他期末考试有没有把握,侄子犹犹豫豫不知怎么回答,看着他为难的样子,我在旁解围说道:“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他的父母听到后没有作声,侄子也好像如释重负地赶紧溜走了。

中午在路上走着不知道怎么想到了“自杀”的话题,可能是刚刚的这件小事因而想起前不久有小伙伴在群里聊到过,在百度搜索“自杀”会出现干预画面,当时觉得这一点设置很人性化,还想着下午搜索一下相关数据写一篇文章。

结果下午去公司时,得知有位同事的弟弟昨天在学校跳楼了,抢救无效已经离世。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情很复杂,作为一个曾经的教育工作者,深知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解决。

一个在本地念着最好高中的男生,为什么会选择就这样轻易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男生是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高三上学期联考三次都是全班第一,在他父母和亲戚眼中都是个勤奋好学、乖巧懂事的好孩子,但是就在元旦前的联考中,成绩突然下滑到全班第14名,在元旦放假之后的第二天去学校,被班主任先后找了两次单独谈话,上完第一节自习课,意外发生了。

班主任和男生的谈话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班主任的话里一定有刺激到了男生的语言,否则不会引起高高兴兴去学校的一个孩子有了想要结束生命的念头。可想作为父母该有如何的心痛,自己含辛茹苦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孩子,不到半年就要高考,可以去大学开始全新的校园生活,结果……就这样白发人送黑发人眼睁睁看着孩子离开,躺在自己面前却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

班主任和学校难辞其咎,但换一个角度,作为父母的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他在结束自己生命前的那一刻,是否想到过父母会因此悲痛欲绝?

2013年调查统计

在2013年的调查结果中显示:中小学生的自杀率是最高的,而学习压力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因素,在8例报导了疑似原因的案例中,其中3例家庭矛盾有1例由学习而引发,故此8个案例有6例都与学习压力相关。在有明确自杀起因的57例中,只有14例与学习压力无关。即无论明确原因和疑似原因都有75%的案例与学习压力相关。可见,学习压力是中小学生自杀最重要的起因。

可想而知,那个从早到晚坐在教室里埋首做了一张又一张、一题又接着一题的高中生,学习压力会如何?每天都在那个拉着“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横幅的教室里,我们的孩子们是真的满怀喜悦的“勤奋好学”吗?

我们再看看这张调查数据表:

学生自杀的三大原因是:

第一类:师生冲突

在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由于老师羞辱学生引发的自杀有14例。

在分数指挥棒下,老师被“成绩指标”压迫,导致教师的压力焦虑症,这种压力最终传导至学生,使他们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师生关系由此被扭曲,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呵护与敬重的关系。 师生冲突暴露了中国应试教育中教师爱的严重缺乏,学生成为被辱骂和羞辱的对象。

而就要面临高考的高中校园,更成了“成绩指标”下的活监狱,有的学校甚至为了防止学生跳楼而安装了护栏!

第二类:家庭冲突

在家庭冲突导致的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首要因素还是因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在分数指挥棒下,家长同样作为被压迫者在压迫着学生,在高度压力的应试教育之下,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自身已经充满了压力,在这之上来自家庭的加压稍有不慎就会压垮他们。这种脆弱不是他们先天具有的,而是意志力被外在压力不断消弱而导致的。

家长对孩子成绩的刻意关注会点爆孩子内心的压力。有些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批评触犯到的可能是孩子的自尊、这时孩子的心理状态有可能处于逆反期或厌学状态,为了反抗家长的批评指责,孩子选择自杀更多的是负气而死。

负气之死的逻辑在于:“你不理解我,我很伤心,我现在就死给你看,让你后悔。”负气之死打破了爱的平衡,爱是在冲突和矛盾中成长和维持的,爱一旦在亲子之间打破平衡,就会走向反面。负气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可能什么都不顾了。学生负气之死往往是在家庭中家长表达爱的一个环节没有把握好,学生就会因“委屈”或“冤枉”而自杀。

如果我们能在平时多和孩子聊聊他们自己的兴趣,能在成绩下滑时鼓励而不是批评,如果作为父母能不把成绩看得那么重,那么孩子可以活得不用那么压抑。

可能有父母会问,那么孩子成绩不好就不管了吗?

这里不是倡导放任自流,而是在保证孩子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同时,让孩子们能够快乐的学习。作为学生在学校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成为做题的机器。

父母的确在孩子身上花了很多心思,但是有思考过自己“管”的方式真的合适吗?

第三类:学业压力

从对中国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的分析来看,最典型的自杀是长期学习压力导致的瞬间崩溃,自杀的诱因不过是最后一根压死人的稻草。很多时候,一个孩子突然去了,没有人能猜透为什么,没有前兆、没有导火线,突然之间,孩子选择了离开。

2013年五一长假之后南京市同一天连续发生两起中小学生自杀事件。

五一放假,本应该使学生得到放松和休息,在应试教育下老师会利用这难得的时间布置更多的作业,使学生“压力山大”,喘不过气来。

繁重的作业要求中小学生集中能量,既要速度又要准确,还不能想放弃就放弃,这是消耗意志力的工作。当中小学生将意志力耗尽在“控制表现、绩效、成绩”时,就难以控制情绪和冲动,因为意志力是有限的。中国孩子的学习任务是超负荷的,这必然引发思维短路、冲动、脆弱。这三者是“自杀”的向导,将中小学生带入死亡。

大多数的中小学生自杀类型都指向教育制度的缺陷,自杀人数最多的“压力主导型”自杀揭示的真相是:不是学生脆弱自杀,而是高度的应试教育催生了学生的脆弱。

在应试教育下只有好的分数才被接纳,分数带来的紧张迷漫在中小学里。在这唯一标尺的压迫下,很多成绩下降的孩子会产生无意义感,以致丧失生存意志。

这种教育不看努力的“过程”,只看最后的“结果”。虽然考试并不意味着只要努力就一定取得成绩,然而父母和老师的逻辑是斩钉截铁的:成绩不好就是没有努力……这对许多中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压力,一种绝望,而更绝望的是父母和老师通常所说的逻辑: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好前途,考不上大学就没有未来。

以上调查数据和部分文字来源:

http://chengdu.kaiwind.com/kfplsy/201502/04/t20150204_2310739.shtml

我们眼中孩子的乖巧懂事,可能是他们隐藏了自己的压力,旁人口中的勤奋好学,可能也只是孩子为了成为父母和其他家长聊天时的“骄傲”。

我们真的只是想要培养出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吗?

真心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清楚的知道,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和孩子提到“学习”时,他们的脸上是出自内心的求知欲,而不是蜷起拳头的不安和紧张。

我们的爱可以很多,但千万别很重。

相关文章

  • 别等孩子自杀后,才发现自己不了解他……

    今天发生了一件让人很沉重的事情,说得诡异一点儿,是第六感被验证了。 午饭后突然聊到了正上小学的侄子成绩问题,近期模...

  • 今日感

    今天忙碌到现在才停下来,发现作业还没写,脑海就想到最近看到各种孩子离家出走、孩子走失踪、孩子自杀、校园暴力等...

  • 我一直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

    愈长愈大,才发现自己的生活中存在这么多问题。 以前自己还小,不了解事情的本质,只是感觉父母管我很严。长大后才发现,...

  • 整容后才发现,他爱的人是自己

    “小茜被捕了,你知道吗?”与小茜同住一层楼的同事白子君拿着瓜子袋磕着瓜子,表露出一副大惑不解的神情。 “被捕了?活...

  • 别等失去了   才知道

    别等失去了,才知道 别等失去了朋友,才知道孤单; 别等失去了亲人,才知道温暖; 别等失去了爱人,才知道眷恋; 别等...

  • 别等失去后才知道珍惜

    我和她认识在一个草坪联谊上 那是个晚上 几个手机电筒的光亮 新朋友和老朋友的会面 我感受到了她,而她傻傻的活跃气氛...

  • 有感而作

    看着孩子,最缺少的还是陪伴!等孩子长大后,才发现原来孩子就不需要你我了。

  • 别等失去他,才知道他的可贵

    对我们健康影响最大的疾病是中风,也就是脑卒中,它能让我们:死亡、残疾; 发病的后遗症: 1、鼻歪口斜; 2、生活不...

  • 一百五十页,聊聊扶苏公子

    电视剧里的扶苏至始至终是孩子,因此并不了解他长大后的样子,扶苏自杀于上郡,其实是我家乡地方,现叫呜咽泉,是个村子。...

  • 别等失去了,才知道!(穿透心肺)

    别等失去了朋友,才知道孤单; 别等失去了亲人,才知道温暖; 别等失去了爱人,才知道眷恋; 别等失去了缘分, 才知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等孩子自杀后,才发现自己不了解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mxbttx.html